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220014-03)
- 作品数:4 被引量:118H指数:3
- 相关作者:李述训张文纲庞强强吴通华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 不同下垫面对多年冻土浅层热状况的影响分析被引量:3
- 2009年
- 近年来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青藏高原地表状况发生了大规模的改变,并引发了多年冻土的退化,给寒区环境与工程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而多年冻土作为地气系统相互作用的产物,其变化主要取决于地气系统能量交换的方向.应用青藏高原实地观测资料,对不同地表状况下多年冻土浅层热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下垫面的改变对多年冻土区能量平衡状况产生明显影响.在天然状态下地表能量收支基本保持平衡,冻土变化也比较缓慢;而在下垫面改变特别是天然地表遭破坏后,原有的能量平衡发生改变,从而引起多年冻土的变化.覆盖度较高的植被暖季能够阻止部分热量进入土层,降低地表温度;而在冷季则能减少土层热量散发,有助于保持地表温度.植被的存在有利于保持多年冻土的稳定.黑色薄膜覆盖能够增加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并减少地表蒸发耗热,造成地表吸热量大于放热量.透明薄膜的"温室效应"可以有效地防止地表长波辐射的散发,减少表层土壤热量的消耗,从而引起地表温度的显著升高.
- 庞强强李述训张文纲
- 关键词:多年冻土下垫面热状况
- 青藏高原40年来降水量时空变化趋势被引量:57
- 2009年
- 利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的97个气象台站1961-2000年的逐月降水量资料,以Mann-Kendall趋势检验方法结合主成分分析,分析了高原降水量40年来的时间变化趋势和空间演变特征,并探讨了其变化趋势的区域分异因素和可能的趋势突变时间。结果发现,高原站点40年年降水量大部分表现为增大趋势,只有青海东南部和南疆及西藏部分站点出现减小趋势,这一时间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则大致表现为高原中东部和南北的反向变化,同时高原站点冷季降水量增大趋势明显;以冷、暖季降水量的第三载荷向量场分异进行的分区在10年年代际和逐年变化中都有明显体现,暖季区域分异因素的主要相关区域降水量变化趋势与相应载荷向量的时间变化相关显著,在1989年出现可信的突变时间点;冷季相关分异区域的降水量变化趋势在1987年出现明显增大趋势,同样与载荷向量的时间变化相关显著,但突变时间点检测不明显。
- 张文纲李述训庞强强
- 关键词:青藏高原降水量MANN-KENDALL检验主成分分析气候突变
- 青藏高原地气温差变化分析被引量:27
- 2006年
- 利用青藏高原及其临近区域的99个气象站1960 ̄2000年地表温度和气温资料,利用主成分分析和功率谱分析方法,分析了青藏高原地气温差的空间分布及时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气温差6月份最大,12月份最小。青藏高原冷、暖季和年均的地气温差空间分布前三个载荷向量场大致可表现三种分布型:西北-东南反向变化型、地形海拔反映型、冻土分布反映型;载荷所对应的时间演变型:单调上升、单调下降型、基本平稳型和具有极小值的下凹抛物线型。高原地气温差的周期振荡在不同区域的显著性不同,普遍出现的是2年左右的周期。依据温差冷季第三主分量载荷的空间分布型,可将高原划分为两大区,即多年冻土影响气温区和季节冻土影响气温区。
- 张文纲李述训吴通华庞强强
- 关键词:青藏高原地气温差主成分分析气温分区
- 近45年青藏高原土壤温度的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31
- 2008年
- 利用青藏高原60个气象站1960-2005年的土壤温度观测资料,采用Mann-Kendall法和功率谱方法对不同深度土壤温度的时间变化进行趋势突变和周期检验,并以主成分方法考察其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发现青藏高原浅层土壤温度自1970年以来升高趋势明显,1969-1970年为明显的突变点;40-320cm的深层土壤温度存在3.25年的显著周期变化;浅层土壤温度空间特征则主要体现为全区一致型和南北反向变化型。同时以浅层土壤温度梯度(10-20cm)的变化特征讨论了青藏高原地气间能量的交换关系以及浅层土壤温度梯度对高原多年冻土的响应,认为高原地气温差和浅层土壤温度梯度之间存在一种涨落机制,体现的是高原地气间的耗散结构关系;而浅层土壤温度梯度分布特征对高原多年冻土有明显的响应。
- 张文纲李述训庞强强
- 关键词:青藏高原土壤温度温度梯度多年冻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