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372010)

作品数:5 被引量:8H指数:2
相关作者:郑欣钱邦平邱勇王斌朱泽章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上海三友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幼猪
  • 4篇脊柱
  • 4篇脊柱侧
  • 4篇脊柱侧凸
  • 4篇侧凸
  • 2篇动物
  • 2篇动物模型
  • 1篇生物力学
  • 1篇矢状
  • 1篇矢状面
  • 1篇椎间盘
  • 1篇椎体
  • 1篇组织学
  • 1篇组织学变化
  • 1篇滑移
  • 1篇患儿
  • 1篇脊柱侧凸矫形
  • 1篇矫形

机构

  • 5篇南京大学医学...
  • 2篇徐州医学院附...
  • 2篇上海三友医疗...

作者

  • 5篇邱勇
  • 5篇钱邦平
  • 5篇郑欣
  • 4篇孙旭
  • 4篇朱泽章
  • 4篇王斌
  • 2篇俞扬
  • 1篇俞杨

传媒

  • 2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小儿外科...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年份

  • 3篇2016
  • 2篇201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腰椎间盘囊肿1例报告被引量:4
2016年
椎间盘囊肿(Intervertebral disk cyst)是骨科罕见病症,其症状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相似,由于本病发病率低,临床上易于误诊,南京鼓楼医院于2010年8月收治1例并随访5年,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36岁,工人,因腰痛伴左下肢胀痛、麻木2个月,加重1周,以腰椎间盘突出症收住入院。
郑欣邱勇钱邦平王斌朱泽章俞杨
自动滑移型生长棒对幼猪脊柱侧凸矫形的实验观察
2016年
目的考察自动滑移型生长棒随脊柱生长自动滑动的性能及其对脊柱侧凸的矫形效果。方法采用后路分段小切口的方式建立幼猪的脊柱侧凸模型。建模8周后,将已成功建立模型的幼猪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治疗组中将幼猪取出内固定,并置入生长棒系统。对照组单纯取出后路内固定材料,不予任何治疗。所有幼猪在建模、矫形手术前、矫形手术后即刻及其后每隔4周时间点分别进行全脊柱后前位X线摄片检查,观察脊柱侧凸矫正情况,并测量各组脊柱生长量和治疗组中生长棒系统的体内滑动距离。结果16头幼猪中1头因感染终止观察,其余15头幼猪建模术后8周进展为明显的脊柱侧凸,随机分为生长棒治疗组(n=10)和对照组(n=5)。治疗组中2头幼猪植入生长棒后发生感染,其余幼猪未见明显感染、断钉断棒等征象。治疗组生长棒植入术前Cobb角为(52.1±14.1)°,植入术后即刻Cobb角减小为(25.4±15.2)°,矫形术后8周治疗最终时Cobb角减少至(20.2±11.4)°;对照组造模完成时侧凸Cobb角为(55.2±15.7)。,取出内固定术后即刻Cobb角为(53.6±15.8)°,随访8周后观察其Cobb角为(51.2±17.6)°。治疗组脊柱生长长度为平均14.2cm,生长棒体内滑动39.8mm;对照组取出内固定术后8周内脊柱生长长度为平均14.9cm。治疗组与对照组脊柱增长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21)。结论自动滑移型生长棒系统能在矫正脊柱侧凸的同时,随脊柱生长而实现生长棒的延长滑动,并且该生长棒对幼猪脊柱的生长发育无显著影响。
郑欣邱勇孙旭钱邦平王斌俞扬朱泽章
关键词:脊柱侧凸
幼猪脊柱侧凸模型的弯型演变及其意义
2014年
[目的]探讨幼猪后路不对称性栓系建立的脊柱侧凸模型中弯型演变的特点及其意义。[方法]选择8只雌性约克夏幼猪(6周龄,6~8kg),采用分段小切口的方式,在T5、T6及L2、L3左侧置入椎弓根螺钉固定,同侧竖脊肌旁切口暴露并绑扎第10-13肋骨,适当加压行钢缆栓系,使脊柱凸向右侧,建立脊柱侧凸模型。术后每4周进行脊柱x线检查。建模8周后,将后路内固定取出,不做任何治疗。观察记录冠状面及矢状面弯型特点,冠状面测量侧凸主弯Cobb角,记录顶椎位置,矢状面形态测量前凸及后凸Cobb角。[结果]1只因感染导致内固定松动,栓系失败。其余7只幼猪成功建立了脊柱侧凸模型,表现为进展性结构性脊柱侧凸,术后即刻Cobb角平均为34.5°,经过8周栓系,进展为59.3°。所有幼猪的侧凸均表现出显著的顶椎偏移中线以及顶椎旋转等类似于人类脊柱侧凸的特征。冠状面上,侧凸主弯的顶椎位置随栓系时间发展,逐渐移行至胸椎下段,矢状面上,由术后即刻的均匀的生理性后凸发展为胸椎前凸、胸腰段后凸的特征。[结论]幼猪中脊柱侧凸模型,在栓系过程中,会发生冠状面顶椎位置的改变和矢状面弯型的改变,在进行矫形技术的应用中应予注意。
郑欣孙旭邱勇刘明岩王晗王斌朱泽章钱邦平
关键词:脊柱侧凸动物模型矢状面
幼猪脊柱侧凸模型与人类脊柱侧凸患儿椎体和椎间盘楔形变模式的比较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 对比分析幼猪脊柱侧凸模型与人类早发性脊柱侧凸椎体和椎间盘楔形变特点。方法 测量8例侧凸幼猪和13例早发性脊柱侧凸患儿主弯内椎体和椎间盘楔变角,分别计算所有椎体和椎间盘占Cobb角百分比,并计算顶椎及其上、下各两个椎体和相应4个椎间盘楔变角,统计5个椎体平均楔变率和4个椎间盘分别占顶椎区Cobb角的楔变率。结果 两组主弯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9.3°比54.7°,P〈0.05),椎体和椎间盘楔变角均从顶椎区向端椎区逐渐减小。两组均以椎体楔变角为主,然而,幼猪侧凸椎体楔变率更大。顶椎区5个椎体平均楔变角在两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动物模型中顶椎区5个椎体所占顶椎区Cobb角比率较人类更大(75.4%比60.2%,P〈0.01)。结论 幼猪脊柱侧凸模型与人类儿童脊柱侧凸的楔形变模式不同,在进行类比及矫形技术的应用研究时应特别注意。
郑欣孙旭邱勇刘明岩王晗钱邦平
关键词:脊柱侧凸椎体椎间盘
幼猪脊柱侧凸模型中椎体生长板组织学变化的定量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幼猪脊柱侧凸模型中椎体生长板在不对称力学负荷下的组织学变化。方法选择13只雌性约克夏幼猪(6周龄,6-8kg),实验组8只幼猪采用后路分段小切口单侧栓系的方式建立脊柱侧凸模型,术后8周,取出内固定,继续观察8周后处死。对照组5只作相同切口暴露,植入螺钉和钢缆,不予栓系,观察16周后处死。获取实验组侧凸顶椎(对照组在术后16周时相应节段取材)生长板并分为凸凹两侧以进行对比,石蜡包埋,脱钙切片,HE染色,镜下测量肥大层厚度、肥大层细胞巢面积、巢内细胞个数及增殖层细胞数等指标。结果实验组中7只幼猪成功建立了脊柱侧凸模型,术后即刻Cobb角平均为27.8°,经过8周栓系,进展为59.3°。栓系去除后8周,侧凸仍然稳定在55.2°。对照组幼猪均未出现脊柱侧凸等畸形。实验组凹侧肥大层软骨细胞数量少、形态异常、排列不规则,凸侧软骨细胞增殖活跃,肥大层明显增厚。实验组椎体生长板肥大层厚度在凸凹侧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凸侧460.3±26.0μm,凹侧318.5±72.1μm,P〈0.05),而对照组左右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侧480.4±93.4μm,右侧521.5±117.8μm,P〉0.05)。实验组凸凹侧的肥大层细胞巢面积为(18269.6±3717.4)μm^2和(9719.0±1979.7)μm^2,巢内细胞数为12.9±2.5和8.3±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增殖层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凸侧139.0±44.7,凹侧125.0±24.0,P〉0.05)。对照组左右侧肥大层细胞巢面积为(17855.2±6844.0)μm^2和(16610.0±7009.9)μm^2、巢内细胞数为12.2±2.0和12.6±2.9)、增殖区细胞数为127.3±16.3和130.6±31.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幼猪脊柱侧凸模型中,在不对称力学负荷下,顶椎凹侧生长板软骨细胞�
郑欣邱勇钱邦平孙旭王斌俞扬朱泽章
关键词:脊柱侧凸动物模型生物力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