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8BAK51B01)

作品数:12 被引量:56H指数:3
相关作者:张世熔李婷蔡艳张毅徐小逊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农业大学中国银行浙江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7篇土壤
  • 6篇地震
  • 4篇震后
  • 4篇震灾
  • 3篇地震灾区
  • 3篇灾区
  • 3篇重金
  • 3篇重金属
  • 3篇GIS
  • 2篇速效
  • 2篇铜胁迫
  • 2篇胁迫
  • 2篇空间分布特征
  • 2篇
  • 2篇
  • 2篇
  • 1篇地统计
  • 1篇地统计学
  • 1篇地震后
  • 1篇地震灾害

机构

  • 12篇四川农业大学
  • 4篇中国银行
  • 1篇浙江大学
  • 1篇雅安市农业局

作者

  • 11篇张世熔
  • 8篇李婷
  • 7篇蔡艳
  • 5篇张毅
  • 4篇徐小逊
  • 4篇黄爱萍
  • 3篇袁大刚
  • 3篇宋旭
  • 2篇李云
  • 2篇杨杰
  • 1篇彭强勇
  • 1篇邓良基
  • 1篇汪继兵
  • 1篇贾永霞
  • 1篇吴德勇
  • 1篇张少卿
  • 1篇蒋琴
  • 1篇卢俊宇
  • 1篇熊春莲
  • 1篇朱荣

传媒

  • 3篇农业环境科学...
  • 2篇四川农业大学...
  • 2篇西南农业学报
  • 2篇核农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土壤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年份

  • 3篇2012
  • 2篇2011
  • 5篇2010
  • 2篇2009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彭州市新黄村地震灾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被引量:1
2010年
以典型地震灾区彭州市新黄村为研究对象,应用地统计学和GIS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该区土壤有机C含量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该区域内表层土壤有机C含量为24.83g/kg,其空间分布呈带状,自西部高值区(>31g/kg)向东部低值区(<13g/kg)递减;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典型土壤剖面有机C含量总体趋势是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水田、旱地土壤0~20cm有机C含量最高,荒地土壤20~40cm有机C含量最高。影响因素分析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水田有机C含量极显著高于荒地,旱地显著高于荒地,水田和旱地差异不显著;地震及震后人类活动能改变土壤有机C含量。
宋旭蔡艳张世熔李婷袁大刚杨杰黄爱萍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
震后土壤有效氮、磷、钾空间分布特征——以彭州市新黄村为例被引量:1
2012年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彭州市新黄村震后土壤碱解氮(AN)、有效磷(AP)和速效钾(AK)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的含量分别为(126.19±67.89)mg/kg、(37.18±17.18)mg/kg、(165.69±79.80)mg/kg;导致碱解氮空间变异的因素以随机性因素为主,而有效磷和速效钾为随机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但影响程度有所差异。基于ArcGIS 9.2平台的克里格插值分析结果显示,该区碱解氮含量总体上呈现由北向南逐渐增加的趋势,且呈条带状分布,高值区(>165 mg/kg)主要分布在该区的中部和南部,低值区(<90 mg/kg)零星分布在研究区域内;有效磷含量在总体上呈现以低值区为中心向四周环状递增趋势,且呈两端高中间低的斑块状分布,高值区(>44 mg/kg)主要分布在北部山坡林地的中部,低值区(<20 mg/kg)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与平坝的过渡地带;速效钾含量总体上呈斑块状分布,且呈现两端高中间低,西面高东面低的分布特征,以北部山坡林地和西南平坝一角的高值区(>220 mg/kg)为中心,分别向南部和东部呈带状递减,并在低山丘陵区东部的旱地以及丘陵向平坝过渡的东部边缘区出现相对低值(<110 mg/kg)分布。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震后压实对土壤速效养分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且水田明显于旱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速效养分含量也有显著影响。
张毅蔡艳张世熔杨喜珍
关键词:速效养分土壤
面向GIS的空间数据质量评价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针对GIS空间数据,提出了数据的一级和二级质量元素,以及各质量元素的权重系数,探讨了一种数据质量评价方法,并用实例进行了分析。
彭强勇
关键词:GIS数据质量
震后土壤微生物分布状况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在SPSS11.5 for Window和ArcGIS9.2平台上,对地震灾区一个典型代表区域土壤微生物的分布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土壤微生物总量平均值为2.51×107CFU/g干土,三大类微生物中细菌所占比例最大,为总量的84.50%,其次为放线菌和真菌;水平方向上,区域内土壤微生物主要分布在中南部;垂直方向上细菌主要分布在20~40 cm土层,放线菌和真菌主要分布在0~20 cm土层;灾区搭建临时帐篷和建造板房等对土壤造成的压实对区域内土壤微生物数量无显著影响;区域内水田、旱地、林地三类生态系统微生物数量无显著差异;土壤因子中只有有效磷与放线菌数量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
张毅熊春莲蔡艳张世熔李婷袁大刚
关键词:地震土壤微生物压实
震后土壤Cu Zn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5
2010年
研究5·12汶川地震后土壤Cu、Zn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其结果对指导灾后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恢复,以及保障新型农村居民点的生态安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典型地震灾区彭州市新黄村为例,采用常规重金属测定方法,并用GIS研究了5·12汶川地震后土壤Cu、Zn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水平方向上Cu含量([38.23±15.21)mg·kg-1]自中东部-北部和中东部-南部逐渐增加;Zn含量([109.01±29.68)mg·kg-1]从北到南先减少后增加,从东到西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虽然两者均未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但地震后帐篷安置点、生活垃圾堆放点、房屋倒塌点土壤Cu、Zn含量明显高于未受地震影响处;在垂直方向上,帐篷压实水田土壤耕作层和犁底层Cu、Zn含量大多高于自然水田,心土层和底土层二者含量差异不明显。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水田和荒地土壤Cu含量显著高于旱地土壤,水田土壤Zn含量显著高于荒地和旱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与Cu、Zn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639**和r=0.561**;Cu含量与pH呈显著正相关(r=0.459*),Zn含量与pH相关性不强(r=0.380);人类活动对土壤中Cu、Zn含量有一定影响。
蔡艳蒋琴张世熔李婷宋旭吴德勇
关键词:地震重金属GIS
天全河流域土壤速效磷钾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土壤速效磷钾是评价土壤肥力和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根据780个表层土壤(0~30 cm)样点数据,采用常规统计、地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四川天全河流域土壤速效磷钾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该流域土壤速效磷含量达(1.40±0.52)g/kg,碱解氮含量达(125.79±56.24)mg/kg。水稻土和潮土速效磷含量高于黄壤和紫色土,土壤速效钾含量则为水稻土>黄壤>潮土>紫色土。它们的空间分布均呈由西向东逐渐减少的趋势。成土母质、地形部位、土地利用和耕地种植制度都极显著地影响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
卢俊宇张世熔李婷徐小逊
关键词:速效磷速效钾地统计学
地震灾区农田土壤质量评价及空间分布特征——以彭州市新黄村为例被引量:1
2010年
本文将熵权系数法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相结合,对5.12汶川地震典型灾区——彭州市新黄村农田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和分级,探讨了该区域土壤质量空间分布特征,并结合震后人类活动分析其土壤质量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土壤质量分布以2级水平为主,1级次之,3级最少,分别占区域面积的81.9%、16.7%和1.4%。震后人类活动会影响土壤质量,其中以改变土壤微生物区系结构和引入重金属物质而引起的土壤质量变化为主。
张毅蔡艳杨杰张世熔李婷袁大刚黄爱萍
关键词:地震土壤质量
地震后土壤Cd、Pb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地震灾区彭州市新黄村为例被引量:3
2010年
采用盐酸-硝酸-氢氟酸-高氯酸消煮,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测定方法,并结合地统计学和GIS研究了5.12汶川地震后典型灾区土壤的Cd、Pb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土壤Cd、Pb平均含量分别为0.36±0.20 mg/kg和28.97±6.82mg/kg。Cd、Pb含量空间分布分别表现为带状和团状;Cd含量以中东部低浓度所在区域为中心,分别向北部、中西部和南部逐渐增加;Pb含量总体上从北到南、从东到西表现为先减少后增加;地震后帐篷安置点、生活垃圾堆放点、房屋倒塌点土壤Cd、Pb含量明显高于未受地震影响处;帐篷压实水田40~60cmCd含量最高,为0.46mg/kg,自然水田0~20cmCd含量最高,为0.57mg/kg;压实、自然水田各土壤剖面Pb含量均为0~20cm最高,分别为25.22、26.16mg/kg。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水田土壤、旱地土壤和荒地土壤中Cd含量无显著差异,水田土壤Pb含量显著高于荒地土壤;Pb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成极显著正相关(r=0.616),Cd含量与pH和有机质含量相关性不强;人类活动对土壤中Cd、Pb含量有一定影响,且水平方向上对Pb影响程度大于Cd,垂直方向上则相反。
蔡艳张毅张世熔汪继兵宋旭黄爱萍
关键词:地震重金属GIS
野茼蒿对镉的富集及其镉耐性被引量:19
2012年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镉(Cd)浓度(0、30、60、90、120、150、180mg.kg-1)胁迫下野茼蒿(Crassocephalum crepidioides(Benth.)S.Moore)的生长及其对Cd的富集特征。结果表明,随着Cd添加水平的增大,处理组野茼蒿的主根长、株高、叶绿素含量、根和地上部生物量均呈降低趋势,且主根长、株高、根和地上部生物量均显著低于对照植株;当Cd添加水平不断提高,处理组野茼蒿根和地上部Cd浓度呈显著增加趋势,而累积总量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但仍显著高于对照植株。处理Cd浓度为180mg.kg-1时,野茼蒿地上部Cd浓度最高,为1288.12mg.kg-1;处理Cd浓度为60mg.kg-1时,野茼蒿地上部Cd累积量最高,为每盆4.28mg。当Cd浓度≤90mg.kg-1时,野茼蒿生长正常,未出现Cd中毒症状。野茼蒿地上部Cd富集系数和转移系数分别为3.48~21.71和1.12~2.31。因此,野茼蒿对Cd具有较强的耐受性和转运能力以及其地上部对Cd的累积能力,适合于Cd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
李云张世熔张少卿邓良基李婷徐小逊
关键词:耐性
典型地震灾区农业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与评价被引量:1
2010年
在典型地震灾区彭州市通济镇新黄村选取29个农业土壤样品,其中水田土壤分层采样,研究土壤Cd、Cu、Pb、Zn空间分布特征和污染程度。结果表明:该村土壤重金属含量不等,由高到低依次为Zn、Cu、Pb、Cd。区域内耕地土壤平均重金属含量高于非耕地,安置点土壤重金属平均含量高于非安置点。水田土壤重金属含量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含量逐渐减少。在同一土层,安置点土壤重金属含量高于自然水田。土壤Cd为重污染,Cu为轻污染,Zn预警,未受Pb污染,其综合污染指数为Cd>Cu>Zn>Pb。34.48%样点受污染,绝大多数为冲积平原与丘陵交界处安置点水田土壤。
张毅蔡艳张世熔李婷黄爱萍
关键词:地震灾区重金属土壤污染污染评价污染指数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