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05KJB320140)

作品数:3 被引量:1H指数:1
相关作者:秦迎松李俐于红丽张旭庞训雷更多>>
相关机构:徐州医学院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小鼠
  • 3篇黑色素
  • 3篇黑色素瘤
  • 3篇C57BL/...
  • 2篇组胺
  • 2篇C57BL/...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壁
  • 1篇通透性
  • 1篇脾脏
  • 1篇脾转移
  • 1篇肿瘤
  • 1篇肿瘤转移
  • 1篇细胞
  • 1篇小鼠B16黑...
  • 1篇管壁
  • 1篇B16细胞

机构

  • 3篇徐州医学院
  • 1篇徐州医学院附...

作者

  • 3篇秦迎松
  • 2篇于红丽
  • 2篇李俐
  • 1篇庞训雷
  • 1篇张旭

传媒

  • 1篇肿瘤研究与临...
  • 1篇徐州医学院学...
  • 1篇癌症

年份

  • 3篇2007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C57BL/6小鼠B16黑色素瘤细胞脾转移机制
2007年
目的研究C57BL/6小鼠B16黑色素瘤细胞脾转移与血行转移的相关性。方法细胞悬液接种法制备 C57BL/6小鼠 B16黑色素瘤细胞的荷瘤模型,HE 染色法观察各组织器官中转移瘤细胞的有无及其生长状态,伊文思蓝尾静脉注射法观察蓝染部位与肿瘤转移阳性部位间的相关性。结果接种成瘤率100%。12只小鼠中有9只出现脾转移,均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局部淋巴结转移,其中3只尚伴有肺转移。脾转移较肺转移出现早、概率高。大体观脾转移阳性部位位于脾背侧段约全长1/4区域。镜下观脾内转移瘤细胞呈散在分布,生长受抑并向成熟分化。伊文思蓝蓝染部位位于脾背侧段约全长1/4区域,与肿瘤转移阳性部位一致。结论 C57BL/6小鼠的 B16黑色素瘤细胞脾转移先于其他脏器转移,其转移途径为血行转移。
秦迎松张旭李俐
关键词:脾脏肿瘤转移
全文增补中
组胺对荷黑色素瘤C57BL/6小鼠微血管壁通透性的影响
2007年
目的研究组胺对荷黑色素瘤C57BL/6小鼠各器官及肿瘤微血管壁通透性的影响,为通过组胺增加抗体靶向药物在肿瘤局部的富集提供依据。方法细胞悬液接种法制备荷瘤模型,伊文思蓝法检测各器官及肿瘤微血管壁通透性,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组织结构改变。结果①成功建立荷瘤模型,成瘤率100%。②对照组伊文思蓝(Evans b lue,EB)在各器官分布达平衡的过程不同:肝、肺存在明显再分配;小肠、脾和肿瘤组织中EB随时间不断积累,在高水平上保持平衡;心、肾中EB含量随时间的积累过程比较缓慢,升高幅度不显著;脑组织中EB含量极少。③组胺组分布达平衡前各组织中EB含量与对照组相应时间点相比变化较大,平衡后小肠、脾、肺(P<0.05)及肿瘤(P<0.01)组织中EB含量比对照组升高,其他器官的改变无统计学差异。④组胺组各器官组织均未见明显水肿、出血表现,而瘤体内微血管明显扩张充血,新生血管中血浆成分渗出增加,瘤内及被膜下出血常见。结论组胺能够增加EB在肿瘤局部的富集,适度组胺负荷不会给机体造成明显伤害。
秦迎松庞训雷于红丽
关键词:组胺黑色素瘤血管壁通透性
组胺对C57BL/6小鼠B16黑色素瘤转移行为的影响被引量:1
2007年
背景与目的:肿瘤生物治疗中微血管壁通透性是大分子抗体偶联药物进入瘤体的主要屏障。组胺可通过增加微血管壁通透性和组织液的生成促进抗体偶联物在肿瘤局部的富集。本研究观察组胺所致微血管壁通透性的增加和组织液的生成增多是否会增加肿瘤血行及/或淋巴的转移。方法:采用瘤细胞悬液接种法将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注入小鼠左上肢腋部皮下,建立C57BL/6小鼠荷瘤模型。实验组接种第6天起,背部皮下注射300mg/kg组胺,隔日一次,共5次,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肿瘤细胞在各脏器的转移情况。分别用Studentt-test和四格表资料确切概率法分析组胺对肿瘤细胞增殖和转移的作用。结果:接种成瘤率100%。300mg/kg组胺隔日一次皮下注射能明显抑制肿瘤的生长,实验组与对照组瘤重分别为(5.26±1.55)g和(6.96±1.31)g,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与对照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3.3%和75.0%,血行转移率分别为25.0%和7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组胺能够抑制C57BL/6小鼠B16黑色素瘤的血行和淋巴转移,该抑制作用部分与其抑制瘤细胞的增殖有关。
秦迎松张旭李俐于红丽
关键词:组胺黑色素瘤B16细胞小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