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G1998040702)
- 作品数:28 被引量:1,236H指数:20
- 相关作者:张先康张成科赵金仁刘启元张建狮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地震局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科学联合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再次精确测定1998年张北—尚义地震序列的震源参数被引量:60
- 2004年
- 1998年 1月 10日北京时间 11时 5 0分 (0 3时 5 0分UTC) ,在北京西北约 180km的河北省张北县与尚义县交界地区发生的ML=6 .2地震 .该地震是近年华北地区的重要地震事件 .由于地表未见明显的活动断裂展布 ,震后的野外考察未给出任何优势走向的地表破裂资料 ,余震分布也没有显示出优势的展布方向 ,因此发震构造不清楚 .笔者曾应用主事件相对定位方法 ,对张北—尚义地震序列的主震和ML≥ 3.0余震重新精确定位 ,得出结论 :张北—尚义地震序列的主震震中位置为 4 1.14 5°N、114 .4 6 2°E ,位于宏观震中的北东方向约 4km处 ,震源深度 15km ;余震震源分布在走向 180°~ 2 0 0°、接近于竖直的平面内及其附近 .这一重新精确定位的结果表明 ,张北—尚义地震的发震构造是一北北东向的断层 .文中作者应用另一相对定位方法双差地震定位法 ,对张北—尚义地震序列的主震和ML≥ 3.0余震再度进行精确定位 .双差地震定位法重新定位后 ,得出结论 :张北—尚义地震序列的主震震中位置为 4 1.131°N、114 .4 5 6°E ,位于宏观震中的北东方向约 2 .5km处 ,震源深度 12 .8km ;余震震源也分布在走向N10°E的接近于竖直的平面内及其附近 .这一重新精确定位的结果 。
- 杨智娴陈运泰
- 关键词:张北-尚义地震双差地震定位法发震构造震源参数
- 华北不同构造块体地壳结构及其对比研究被引量:195
- 2005年
- 华北古大陆块体经多期构造运动的改造使地壳构造具有明显的分块特征.利用华北地区近30条、共约两万公里的深地震测深资料及成果,进一步研究华北各次级块体内部地壳细结构,对比分析各块体的结构差异.根据不同的地壳结构特征,华北地壳可分为三大类:西部鄂尔多斯盆地地壳结构简单,基底结构完整,为稳定古大陆地壳;华北中部隆起区太行山及北部阴山、燕山隆起区地壳结构相对简单,中部地壳和下地壳局部区域轻微速度逆转,可能与该区域地壳增厚隆升的壳内介质解耦形变有关;华北东部裂陷盆地地壳结构复杂,基底下陷、破碎,壳内介质松散、速度低,Moho上隆、地壳减薄,横向结构差异明显,显示了新生地壳构造特征.在此基础上,综合研究、探讨了华北地壳分块构造以及与之相关的动力学演化.
- 嘉世旭张先康
- 关键词:深地震测深地壳细结构动力学演化
- 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孕震环境:密集地震台阵观测得到的结果被引量:42
- 2007年
- 1976-07-28唐山地区发生了震惊中外的7.8级大地震。为什么在华北古老克拉通内部的唐山地区能够发生如此的大地震一直是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是否会在唐山地区再次出现同样的破坏性地震值得认真研究。利用流动地震观测台阵数据和接收函数反演方法,我们研究了唐山地区60 km深度范围内的三维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结果表明:(1)由活动断裂切割的唐山断块与周围介质存在明显差异,围限唐山断块的断裂均为超壳的活动断裂;(2)唐山大震区中上地壳具有明显的非均匀壳内低速体;(3)该地区壳幔界面表现为明显的断块式隆升,与两侧相比,唐山菱形地块下方的上地幔顶部异常隆起的高度达到10 km左右,下伏的上地幔具有异常的非均匀结构;(4)唐山大震区可能有幔源物质较大规模的侵入,形成了中、上地壳内的低速体。由于较已往的研究结果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我们得到了一些以往尚未发现的有关唐山地区深部结构的异常特征;(5)首都圈地区内破坏性地震发生的地点绝非偶然,它们均与其相应的深部构造背景密切有关,这为强震发生地点的预测提供了可能。根据本文结果,我们认为,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主因源于上地幔的垂向运动变形及壳幔之间物质及能量的交换,区域水平向应力场为次要作用。这有助于解释为什么能够在我国华北古老克拉通地区发生7级以上强震,在唐山地区再次发生7级以上大地震的可能性值得给予进一步的研究和关注。
- 刘启元王峻陈九辉李顺成郭飚
- 关键词:地震成因地壳上地幔结构接收函数
- 保角变换在区域面波群速度反演中的应用被引量:7
- 2001年
- 通过保角变换 ,把一个球面局部区域扩展到球面上更大的球台域 ,再由球台域解析延拓到整个球面域 .作为约束条件 ,变换过程中面波速度保持不变 .在变换后的球面域上用球谐函数来拟合速度函数 ,达到降低球谐系数阶数的目的 .面波群速度的反演变成了球谐系数的线性化反演 ,由球谐系数计算反演分辨核以及方差 .该方法的优点是计算速度快 ,等值线光滑 ,构造界限清晰 。
- 朱良保许庆陈晓非
- 关键词:球谐函数保角变换面波网格法地震波
- 青藏高原东北缘莫霍界面的三维空间构造特征被引量:34
- 2005年
- 通过在青藏高原东北缘设计专门的三维地震观测系统而获得的莫霍界面反射波 ,利用三维反演方法反演重建了该区莫霍 (M)界面的构造形态 ,得到了研究区M界面的三维构造图像和地壳深断裂的展布 .研究区M界面总体上由东北向西南方向呈逐渐下倾趋势 ,而在不同的块体内部又具有不同的倾斜态势 ,反映了不同块体之间的差异和复杂程度的不同 .鄂尔多斯块体M界面变化平缓 ,内部结构完整且坚硬 ;弧形构造区M界面的倾斜趋势发生了逆转 ,此现象可视为该区域在挤压、变形构造作用下M界面发生了明显的扭曲变形 ;秦祁块体M界面呈现出较陡的倾斜趋势 ,在本块东南端与弧形区结合部 ,M界面所显示出的局部隆起可视为地壳发生了强烈扭曲变形的迹象 .综合二维、三维结果认为 ,特殊而复杂的构造变形环境 ,为海原 8 6级大地震的孕育和发生提供了地质条件和深部背景 .
- 赵金仁李松林张先康杨卓欣张成科刘宝峰张建狮潘素珍
-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北缘三维反演
- 复杂构造的克希霍夫绕射成像
- <正>叠前深度偏移是地震成像先进技术之一,克希霍夫偏移应用到复杂构造具有独到之处.目前现有的克希霍夫偏移有两种;一种是以射线追踪计算走时为基础,另一种是以波动方程的程函解计算走时为基础.在复杂构造地区,将这两种方法应用到...
- 潘纪顺张先康刘志王夫运段永红
- 文献传递
- 青藏高原东北缘—鄂尔多斯地台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
- <正> 中国是大陆强震最多的国家,在占全球7%的国土上,发生了全球33%的大陆强震。中国大陆绝大部分强烈地震发生在可能的活动地块边界带上,因而可以认为活动地块间的差异运动是大陆强震孕育和发生的直接控制因素。在活动地块理论...
- 陈九辉刘启元李顺成郭飙赖院根
- 文献传递
- 论地震数值预报——关于我国地震预报研究发展战略的思考被引量:30
- 2003年
- 随着中国工业化和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中国城市化进程必将进一步加速。如何减轻地震灾害的问题正变得日益严峻。尽管地震预测是一个举世公认的国际性科学难题 ,但在强化各种减轻地震灾害措施的同时 ,仍须大力推进地震预测研究。为此 ,需要打破长期徘徊在以地震前兆异常监测为基础的经验性预测局面 ,把注意力尽快转向研究以动力学为基础的数值预报。以GPS为代表的空间对地观测技术 ,岩石圈巨型高分辨率宽频带流动地震台阵观测技术以及数值模拟技术已经为地震数值预报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基础。以地震数值预报为目标的GPS阵列地壳形变连续观测 ,高分辨率地壳上地幔结构探测 ,地壳动力学 ,地震孕育和破裂过程的理论、模拟试验和实际观测 ,数据同化和计算软件的开发应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现在的问题是 ,需要积极借助数值天气预报的经验 ,强化多学科 ,多部门的组织协调 ,尽早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地震动力学数值预报的科学试验。地震数值预报研究必将极大地促进中国地震科学基础研究和地震预报的进一步发展。
- 刘启元吴建春
- 关键词:数值模拟地震台阵GPS地壳形变地震预报
- 三维射线有限差分混合地震模型及应用研究
- <正>岩石圈结构表现为不同的非均匀规模长度,从全球尺度的板块构造到中等规模的区域块体结构至最小尺度的岩石微破裂,探测研究这些广泛尺度的非均匀结构及其特征与岩石圈演化、地质灾害、非可再生资源分布的关系,一直是地球学科前沿最...
- 徐朝繁张先康段永红
- 文献传递
- 渤海湾及其邻区壳幔速度结构研究与综述被引量:63
- 2002年
- 利用渤海湾及其邻区的10多条地震测深剖面段观测资料,对部分剖面进行二维射线追踪、走时拟合及合成地震图计算,获得了本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结果表明, 地壳上地幔结构在纵向和横向上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在冀中坳陷东北部的永清附近、黄骅坳陷的渤海湾和济阳坳陷的垦利附近存在上地幔隆起,隆起处的地壳厚度分别约为31, 28和29 km.根据地震波动力学及运动学特征和二维速度结构中的地震界面与速度等值线起伏变化,推测该区有3条地壳深断裂带,在地壳深断裂带一侧或两侧上地壳存在5.90~6.10 km/s的低速层(体).
- 张成科张先康赵金仁任青芳张建狮海燕
- 关键词:地震测深地壳上地幔断裂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