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5CB422005-01)

作品数:9 被引量:162H指数:7
相关作者:赵新全周华坤赵亮徐世晓李英年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青海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生物学
  • 3篇农业科学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青藏
  • 5篇青藏高原
  • 3篇植被
  • 3篇高寒草甸
  • 3篇草地
  • 3篇草甸
  • 2篇植物
  • 2篇高寒草甸生态...
  • 1篇地表
  • 1篇地表反照率
  • 1篇地区植被
  • 1篇地温
  • 1篇研究进展及展...
  • 1篇演替
  • 1篇夜温
  • 1篇植被变化
  • 1篇植被演替
  • 1篇植被重建
  • 1篇植物群
  • 1篇植物群落

机构

  • 9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南开大学
  • 1篇青海师范大学
  • 1篇青海省气象科...
  • 1篇青海省牧草良...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7篇赵新全
  • 7篇周华坤
  • 6篇徐世晓
  • 6篇赵亮
  • 5篇李英年
  • 4篇古松
  • 3篇汪诗平
  • 3篇徐维新
  • 2篇冯超
  • 2篇吴力博
  • 1篇李发录
  • 1篇汪新川
  • 1篇周立
  • 1篇王文颖
  • 1篇段吉闯
  • 1篇王慧春
  • 1篇牛建伟

传媒

  • 2篇植物生态学报
  • 2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高原气象
  • 1篇草业科学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第26届中国...

年份

  • 2篇2010
  • 3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碳通量特征及其控制因子被引量:21
2007年
青藏高原特殊的气候变化特征,在区域生态系统碳动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青藏高原不同生态系统CO2通量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和控制途径进行综述,以明确青藏高原植草地生态系统的碳源汇状况及时空变化特征,为全球变化的研究提供依据。
赵亮古松徐世晓赵新全李英年
关键词:青藏高原环境因子控制过程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被引量:29
2008年
近年来,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呈现退化的趋势。本文利用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多年观测的长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定量方法度量高寒草甸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评估该系统的持久性,并结合系统现状提出避免系统崩溃的对策。结果表明,高寒草甸净初级生产力的动态行为以对降水和气温的即时直接响应为主。无论是净初级生产力对自身的"记忆"程度,还是主要气候因子对初级生产力的"滞后"作用,均比较微弱,说明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有较强的恢复能力,即有较强的持久能力。与世界其他地区草地生态系统恢复能力度量结果相比较,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显示较强的恢复能力。科学地利用高寒草地资源,积极恢复治理退化草地,是维持脆弱的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持久的关键。
周华坤赵新全赵亮李英年汪诗平徐世晓周立
关键词:气温降水量高寒草甸生态系统
三江源地区人工草地的生态系统CO_2净交换、总初级生产力及其影响因子被引量:28
2010年
为了揭示三江源区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人工草地生态系统(100°26′-100°41′E,34°17′-34°25′N,海拔3980m)的净生态系统CO2交换(NEE),该研究利用2006年涡度相关系统观测的数据分析了该人工草地的NEE,总初级生产力(GPP)、生态系统呼吸(Reco)以及Reco/GPP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CO2日最大吸收值为6.56g CO2·m-2·d-1,最大排放值为4.87g CO2·m-2·d-1。GPP年总量为1761g CO2·m-2,其中约90%以上被生态系统呼吸所消耗,CO2的年吸收量为111g CO2·m-2。5月的Reco/GPP略高于生长季的其他月份,为90%;6月Reco/GPP比值最低,为79%。生态系统的呼吸商(Q10)为4.81,显著高于其他生态系统。该研究表明:生长季的NEE主要受光量子通量密度(PPFD)、温度和饱和水汽压差(VPD)的影响,生态系统呼吸则主要受土壤温度的控制。
吴力博古松赵亮徐世晓周华坤冯超徐维新李英年赵新全唐艳鸿
关键词:涡度相关人工草地青藏高原
三江源区高寒草甸43种植物繁殖体质量和形状的比较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对三江源区高寒草甸43种植物繁殖体的质量和形状进行比较,初步探讨研究区植物繁殖体的生存对策,为退化草地恢复治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三江源区高寒草甸43种植物的繁殖体(13种为种子,30种为果实),称质量,用繁殖体三维(长、宽、高)的方差衡量繁殖体形状,并分析繁殖体质量、形状与植物物种生态特征的相关性。【结果】有15种植物繁殖体的单粒质量小于1 mg并接近圆球形(平均方差<0.09),其可能具有持久土壤种子库;多年生草本植物繁殖体的质量较1年或1/2年生草本植物大,形状较其扁且长;优良牧草与杂草繁殖体的质量和形状均有差异,杂草繁殖体单粒质量大,而牧草的繁殖体更扁、长;种子形状的平均方差较果实的小,但质量无明显差异;禾本科、菊科、莎草科植物多有扁平或细长繁殖体(平均方差>0.09),而质量无明显差异;繁殖体附属物在植物的传播和定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中75%的菊科植物具有冠毛,易于被风传播,89%的禾本科植物具芒,被风传播的概率小。【结论】植物物种的扩散和定居与繁殖体的质量和形状密切相关。
王慧春周华坤王文颖赵新全
关键词:高寒草甸
青海省三江源区人工草地生态系统CO_2通量被引量:31
2008年
了解三江源人工草地净生态系统CO2交换(Net ecosystem CO2 exchange,NEE)的季节变化规律和主要生物因子及环境因子对这些过程的影响将有助于认识青藏高原人工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生态价值、功能,以及对三江源区的生态安全的重要意义。该研究利用涡度相关技术,于2005年9月1日至2006年8月31日对位于青海腹地的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人工草地的NEE及生物和环境因子进行观测,阐明NEE及其组分的动态变化特征和影响因子。三江源区人工草地生态系统的日最大吸收量为2.38gC·m^-2·d^-1,出现在7月30日。日间最大吸收率和最大排放率都出现在8月,分别为-6.82和2.95μmol CO2·m-2·s^-1。在生长季,白天的NEE主要受光合有效辐射(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PAR)变化控制,同时又与叶面积指数和群落多样性交互作用,共同调节光合速率和光合效率的强度。最大光合同化速率为2.46~10.39μmolCO2·m-2·s-1,表观初始光能利用率为0.013~0.070μmolCO2·μmol-1PAR。在碳交换日过程中,NEE并不完全随着PAR的增加而增大,当PAR超过某一值(〉1200μmol·m-2·s-1)时,NEE随PAR的增加而降低。受温度的影响,生长季的生态系统的呼吸商Q10(1.8)小于非生长季节的(2.6)。生态系统呼吸主要受温度的控制,同时也受到叶面积指数的显著影响。生长季昼夜温差大并不利于生态系统的碳获取。三江源区人工草地生态系统是一个较强的碳汇,为-49.35gC·m^-2·a^-1。
赵亮古松周华坤徐世晓赵新全李英年
关键词:CO2通量昼夜温差
气候持续变暖引起三江源地区植被出现阶段性变化新特点
利用1982~2006年卫星遥感获得的NDVI植被指数时空数据集,基于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REOF)方法提取出三江源地区生长季(5-9月)植被主要时空变化特征。收集区域内地面观测气温、降水、地温等气候要素,考虑植被响应...
徐维新古松赵新全
关键词:青藏高原NDVI植被变化地温
文献传递
青藏高原高寒灌丛植被对长期放牧强度试验的响应特征(英文)被引量:11
2008年
在青藏高原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对金露梅高寒灌丛草场植被开展了长期不同放牧强度试验,分别在短期(4年)、中期(11年)和长期(18年)放牧阶段研究不同放牧干扰强度对草地植物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地上生物量和草场质量的影响。研究表明,在不同放牧阶段,随着放牧强度增加植物群落的高度和盖度都降低。在中期放牧干扰阶段,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随着放牧强度增加呈现典型的单峰曲线模式;在长期放牧干扰阶段,随着放牧强度增加,占优势地位的灌木和禾草被典型杂类草替代,其中的重度放牧干扰简化了高寒灌丛植被群落结构,减少了地上现存生物量,特别是可食优良牧草生物量。植被对放牧的响应除了与放牧强度和放牧时间阶段密切相关外,还与该地区水热条件的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针对长期放牧干扰的反应特性可将金露梅灌丛草场中植物划分为增加型、敏感型、忍耐型和无反应型4种类型。除了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外,其它一些特征参数并不支持著名的中度干扰假说。本研究发现,长期重度放牧促进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退化,适度放牧有利于高寒灌丛草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牧草利用;"取半留半"的放牧原则在青藏高原草场放牧管理实践中值得推荐,它将有利于防止草场退化,提高牧草利用率和维持较高的生物多样性。
周华坤赵新全汪诗平赵亮徐世晓
关键词:金露梅灌丛物种丰富度植物群落结构放牧强度
高寒草地土壤种子库研究进展及展望被引量:22
2009年
土壤种子库是指存在于土壤上层凋落物和土壤中全部存活种子的总和。土壤种子库理论作为群落生态学和恢复生态学的基础理论,是退化生态系统重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植物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研究土壤种子库是对生物多样性研究的一个重要补充,有助于对植被更新和植被演替动态的了解,对于植被重建与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更有利于指导生产实践。草地土壤种子库作为潜在的植物群落,是种群的定居、生存、繁衍和扩散的基础,是草地未来地上植被发生的源泉。从草地尤其是高寒草地土壤种子库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意义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总结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趋势,以期为将来高寒草地土壤种子库的研究提供一些理论基础,并为高寒草地的植被重建和恢复提供理论指导。
段吉闯周华坤汪诗平赵新全汪新川李发录牛建伟
关键词:高寒草地土壤种子库植物生态学植被重建植被演替
青藏高原三江源区退化草地生态系统的地表反照率特征被引量:20
2010年
为了揭示青藏高原三江源区草地退化对生态系统地表反照率的影响,利用2006年12月至2007年11月一整年的观测数据,分析了地表反照率的季和日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退化草地生态系统的年均地表反照率为0.22,生长季(5~9月)的平均地表反照率为0.18,非生长季为0.25。在植物生长初期的5月,地表反照率主要受土壤水分影响,5月末至6月初出现全年最低值;植物生长旺季的7~8月,受植被的影响地表反照率相对较稳定,并略高于生长季中其它各月。地表反照率的日变化呈"U"型,阴天的地表反照率高于晴天。全年地表反照率出现的最大频率集中在0.20附近,非生长季在0.22附近,生长季在0.18附近。退化草地生态系统生长季地表反照率的变化受土壤水分和植被的的影响,而非生长季受积雪的影响较大。
冯超古松赵亮徐世晓周华坤李英年徐维新吴力博
关键词:青藏高原退化草地地表反照率土壤含水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