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11040606M199)
- 作品数:6 被引量:7H指数:1
- 相关作者:胡何节方征东王晓天孙小杰金良更多>>
- 相关机构: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安徽省立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树突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病理机制中的双重作用被引量:1
- 2013年
-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免疫性疾病,它是人类下肢致残的病因之一。树突细胞是目前已知的体内功能最强大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具有免疫原性和耐受性双重作用。树突细胞的免疫原性体现在作为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对自身抗原异常提呈,引起机体免疫系统紊乱,是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树突细胞的耐受性体现在能导致机体免疫耐受的产生,发挥动脉粥样硬化的调控作用。本文对树突细胞的免疫功能以及在动脉粥样硬化病理机制中的调控作用进行介绍和评论。
- 邓琼胡何节
- 关键词:树突细胞免疫原性动脉粥样硬化病理机制
- PLCL/纤维蛋白原静电纺丝膜片与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生物相容性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研究PLCL/纤维蛋白原混纺膜片与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生物相容性。方法通过静电纺丝法制备PLCL/纤维蛋白原纳米纤维膜片,并通过扫描电镜(SEM)及水接触角分析仪进行表征。以种植在PLCL/纤维蛋白原膜片中的细胞作为实验组,以种植在聚苯乙烯培养板中的细胞作为对照组,并通过MTT法检测细胞在两组中的黏附、增殖情况。结果分离培养的细胞符合间充质干细胞特性,PLCL/纤维蛋白原纳米纤维的平均直径为(305±87)nm、水接触角为(70.21±2.13)°,与聚苯乙烯相比,其对细胞的生长无明显影响。结论 PLCL/纤维蛋白原混纺膜片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在血管组织工程中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 金良胡何节方征东
- 关键词:静电纺丝人工血管间充质干细胞
- 免疫原性和耐受性树突状细胞在粥样硬化动脉壁内的分布及意义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研究免疫原性和耐受性血管树突状细胞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动脉壁内的分布情况,探讨免疫原性和耐受性血管树突状细胞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之间的关系。方法人下肢动脉标本40例主要取自尸检和外科手术,常规石蜡切片,10例下肢动脉内膜形态结构未见明显改变的设为对照组,30例下肢动脉病变较明显的设为实验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人S100蛋白阳性、免疫原性CD1a、CD83、趋化因子受体7(CCR7)阳性和耐受性CD11b、树突状细胞特异性细胞间黏附分子3-结合非整合素分子(DC-SIGN)、Toll样受体2(TLR-2)、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阳性反应血管树突状细胞的分布;免疫印迹法检测免疫原性和耐受性血管树突状细胞标志物的表达。结果实验组大量表达人S100蛋白、CD1a、CD83和CCR7阳性血管树突状细胞,且主要分布在内膜斑块处和外膜小血管周围,数量较多,中膜内有少量阳性细胞分布,实验组少量表达CD11b、DC-SIGN、TLR-2、IDO阳性血管树突状细胞,且主要分布在内膜斑块处和外膜小血管周围,数量较少,中膜内有少量阳性细胞分布;免疫印迹结果发现实验组高表达CD1a和CD83,且较少表达CD11b和IDO。结论免疫原性及耐受性血管树突状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病变动脉内膜中聚集且免疫原性血管树突状细胞含量明显高于耐受性血管树突状细胞,提示免疫原性血管树突状细胞可能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的形成过程并且免疫原性血管树突状细胞的增高可能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的炎症性免疫反应。
- 邓琼胡何节方征东王晓天孙小杰
- 关键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树突状细胞免疫原性耐受性
- 生长因子包被的静电纺丝膜片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的影响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观察生长因子包被的聚左旋乳酸己内酯(PLCL)/纤维蛋白原静电纺丝膜片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影响。方法以静电纺丝法制备PLCL/纤维蛋白原膜片,然后通过浸渍方法,将膜片序贯通过纤维连接蛋白(FN)溶液和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溶液的作为实验组A膜片,仅将膜片通过生长因子溶液的作为实验组B膜片,以未经任何处理的膜片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实验组A、B的生长因子体外溶出结果。采用密度梯度离心获取兔BMSCs,培养后接种于膜片上,采用噻唑蓝(MTr)法检测兔BMSCs在不同膜片中的黏附、增殖。结果两实验组膜片VEGF、bFGF在体外溶出持续超过10d,随着时间延长,两组膜片内的2种生长因子溶出量逐渐降低,并且B组的降低速率要高于A组。黏附实验结果表明,在12h时,A组膜片上的吸光度值(0.47±0.04)高于B组(0.37±0.06)及对照组(0.35±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增殖实验结果表明,各组膜片上细胞在各时间点均有所增长,A组的细胞数均比B组及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FN和VEGF,bFGF修饰的PLCL/纤维蛋白原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膜片具有良好的生长因子缓释作用和细胞相容性。
- 金良胡何节方征东邓福生王晓天孙小杰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表面修饰
- 树突状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壁内的分布
- 2014年
- 我们收集正常及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患者动脉标本,通过观察免疫原性CD1a、CD83、趋化因子受体7(CCR7)阳性血管树突状细胞(VDC),以及耐受性CD11b、树突状细胞表面特异的胞间黏附分子-3捕获非整合素(DC-SIGN)、Toll样受体(TLR-2)和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阳性VDC[1]在动脉粥样硬化(AS)病变动脉壁中的分布和含量变化.
- 邓琼胡何节方征东王晓天孙小杰
-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壁动脉硬化性闭塞症TOLL样受体趋化因子受体3-双加氧酶
- CD83^+成熟树突细胞和CD11b^+耐受性树突细胞在人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的分布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探讨CD83+成熟树突细胞(mDC)和CD11b+耐受性树突细胞(tolDC)在人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的分布。方法收集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颈动脉内膜标本20例,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CD83和CD11b阳性反应血管树突状细胞的分布。结果 CD83+mDC和CD11b+tolDC主要分布在颈动脉内膜斑块、泡沫细胞以及新生血管周围,成熟的CD83+mDC细胞密度(8.34±1.20)个细胞/HPF较CD11b+tolDC细胞密度(5.31±1.24)个细胞/HPF高。结论 CD83+mDC和CD11b+tolDC在人颈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内膜均有分布,mDC的增多和tolDC的减少可能与人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有关。
- 邓琼胡何节方征东王晓天孙小杰
-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树突细胞细胞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