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70319001)

作品数:12 被引量:226H指数:8
相关作者:刘红玉孙贤斌李玉凤朱丽娟王文卿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师范大学皖西学院厦门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9篇湿地
  • 6篇景观
  • 4篇地景
  • 4篇湿地景观
  • 4篇土地利用
  • 3篇流域
  • 3篇挠力河流域
  • 3篇河流域
  • 2篇水质
  • 2篇土地利用变化
  • 2篇海滨湿地
  • 1篇多水塘系统
  • 1篇盐城自然保护...
  • 1篇植物
  • 1篇植物群
  • 1篇植物群落
  • 1篇植物群落多样...
  • 1篇三江平原
  • 1篇三江平原湿地
  • 1篇湿地植物

机构

  • 12篇南京师范大学
  • 7篇皖西学院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作者

  • 12篇刘红玉
  • 7篇孙贤斌
  • 5篇李玉凤
  • 3篇朱丽娟
  • 1篇傅先兰
  • 1篇林振山
  • 1篇王文卿
  • 1篇王翠晓
  • 1篇郝敬锋
  • 1篇胡俊纳
  • 1篇李兆富
  • 1篇张晓红
  • 1篇郝敬峰

传媒

  • 3篇生态学报
  • 3篇自然资源学报
  • 2篇生态与农村环...
  • 1篇资源科学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南京师大学报...

年份

  • 1篇2011
  • 4篇2010
  • 6篇2009
  • 1篇2008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农村多水塘系统中污染物来源评价——以陈集镇为例被引量:4
2009年
由于南方多水塘系统的农村景观结构分布广泛,合理利用这样的系统对农村面源污染的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定量分析水塘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分布特征是完善和管理多水塘系统的基础.本文从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选择经济正在迅速发展的陈集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GIS技术进行空间分析,运用样点试验采集点状数据研究区域内水塘污染物来源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水塘中的污染物来源主要包括乡镇企业、水田、居民地和其他用地,其中受水田影响的水塘占总水塘数的60%;受工业污染和农业污染影响的水塘的水质污染指数已经超出了农业用水的警戒水平.因此,对多水塘系统的管理和完善要有针对性.
李玉凤刘红玉朱丽娟郝敬峰
关键词:多水塘系统水质评价
斑块尺度湿地植物群落多样性的维持能力被引量:10
2009年
基于GIS技术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1950、1967、1983和2000年挠力河流域湿地景观斑块特征与斑块内植物群落多样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50—2000年间,研究区湿地斑块平均面积逐渐减小,能够维持2种及2种以上植物群落的斑块数量逐渐减少,最小斑块面积为10.1km2;湿地斑块面积与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和群落类型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湿地斑块面积越大,维持植物群落多样性的能力越强;随着湿地斑块面积的逐渐减小,斑块破碎化指数和分维数逐渐增大,形状指数和斑块内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逐渐减小;随着湿地斑块空间分离度的增大,斑块内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呈减小趋势;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湿地斑块面积大小是影响斑块内群落多样性的最重要因素,其次为斑块的破碎化程度和分离度.
孙贤斌刘红玉张晓红胡俊纳
关键词:湿地斑块植物群落多样性挠力河流域
湿地资源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被引量:41
2009年
湿地资源研究是对湿地资源类型与特征、数量与质量进行调查和评估,揭示湿地资源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人类活动对湿地资源的影响,协调湿地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关系。论文分析了湿地资源研究的现状与战略需求;及国内外在湿地资源监测,湿地资源功能评价,湿地水资源与生态恢复,湿地生物资源保护,湿地与全球变化,城市湿地与城市湿地公园,湿地生态旅游,典型区域湿地动态演变与人类活动影响,以及新技术和新方法在湿地研究中的应用等领域最新进展。并结合国内外湿地资源研究发展趋势,指出了未来湿地资源研究发展方向。
刘红玉林振山王文卿
关键词:资源科学湿地资源
基于水文地貌分类的滨海湿地生态功能评价——以盐城滨海湿地为例被引量:21
2010年
盐城滨海湿地生态功能的空间差异对该区的保护/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水文地貌分类为生态功能的评价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根据盐城滨海湿地2006-2007年Alos遥感影像数据制作湿地景观图,同时通过DEM和水文水动力条件图,借助Arcgis9.2的空间分析功能确定水文地貌单元(HGMU)。在此基础上,利用实地调查数据和湿地景观数据对不同水文地貌单元的湿地生态功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盐城海滨湿地包括7类水文地貌单元(HGMU),不同HGMU生态系统类型差异较大;(2)同种HGMU生态功能基本处于同一等级,不同HGMU的生态功能差异明显;(3)盐城海滨湿地不同HGMU单元生态功能由大到小排序为:淡水双向-冲积区(河口)、海水天双向-泥粉砂带、海水月双向-泥滩带、海水年双向-草滩带、淡水单向-冲积区、淡水单向-海积区和淡水单向-冲积海积区。其中,河口湿地、淤泥质滩涂和草滩带湿地在维护盐城海滨湿地生态功能中具有重要地位。
李玉凤刘红玉孙贤斌朱丽娟
关键词:滨海湿地
土地利用变化对湿地景观连通性的影响及连通性优化效应——以江苏盐城海滨湿地为例被引量:25
2010年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对湿地景观的结构和功能产生深刻的影响。选择江苏盐城海滨地区为研究对象,应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2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对湿地景观连通性的影响,并以2007年湿地景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基础,采用阻力面模型探讨湿地景观连通性优化途径及其效应。结果显示:①1987—2007年间,盐城海滨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显著。其中耕地面积比重由36.72%上升为46.17%,自然湿地持续减少,面积由44.4%减为26.01%,人工湿地持续增加,面积由9.96%上升为18.72%;②随着区域人类土地利用活动的加强,光滩、碱蓬沼泽和芦苇沼泽的空间连通性降低,区域土地利用导致湿地景观之间生态流阻隔,景观生态服务功能减弱;③2007年湿地景观生态功能强度空间差异显著,以累积耗费距离面、生态源地、耗费路径为依据,对湿地景观连通路径优化结果表明,废黄河口和大丰港附近等关键区域对景观连通性和生态流影响最大,是景观生态节点优化的首要对象;④加强连通路径的关键区域优化、提高景观连通度是实现景观优化的关键。
孙贤斌刘红玉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海滨湿地
小三江平原湿地水质空间分异与影响分析被引量:11
2008年
2005年春季分3次对小三江平原湿地进行大空间尺度野外采样,获取区域内不同地理位置、多种湿地类型的水样水质数据.结合区域特点,利用有机物综合污染指数和富营养化综合指数,对25个采样点水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湿地水质主要受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威胁;河流及其两岸湿地污染水平较低,农田中的湿地受污染较为严重;湿地污染水平与其面积大小和周围土地利用结构关系密切.河岸大面积连续分布的湿地对维持河流良好水质更为重要.
刘红玉李兆富
关键词:湿地水质春季土地利用三江平原
人为干扰对盐城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景观演变的影响被引量:5
2011年
采用CA-Markov模型方法,基于3期湿地景观数据,模拟盐城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湿地景观在不同条件下的时空演变过程,探讨自然及人为因素对核心区湿地景观的影响及变化趋势。模拟结果显示,人为管理改变了核心区北部湿地景观演变过程,1987—2007年芦苇沼泽带和米草沼泽带的宽度迅速增加,其面积比例分别由5.62%、1.91%增为60.20%、7.78%,碱蓬沼泽面积比例则由67.50%减为7.21%,湿地景观分布由4个带(芦苇沼泽—碱蓬沼泽—米草沼泽—光滩)逐渐演变为3个带(芦苇沼泽—米草沼泽—光滩),到2013年核心区北部碱蓬沼泽将逐渐消失。核心区东南部景观结构以自然演替为主,1987—2007年米草沼泽由零星斑块扩展为带状分布,面积比例由2.75%增为36.54%,光滩面积比例由65.44%减为26.85%,芦苇沼泽面积持续增加,河流和碱蓬沼泽变化不大,未来米草沼泽扩张速率将有所下降,其他湿地类型仍保持类似的变化趋势,湿地景观分布由3个带(芦苇沼泽—碱蓬沼泽—光滩)逐渐演变为4个带(芦苇沼泽—碱蓬沼泽—米草沼泽—光滩)。
孙贤斌刘红玉
关键词:景观变化湿地
土地利用变化对盐城自然保护区湿地景观的影响被引量:13
2010年
以江苏盐城海滨为研究区域,利用GIS技术分析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对盐城保护区湿地景观多样性和优势度影响,并探讨人类干扰强度、湿地景观变化与核心区景观连通性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①1987年-2007年,盐城海滨区域和自然保护区内土地利用结构均发生显著变化:耕地逐渐增加,自然湿地迅速减少、人工湿地逐渐增加,人类对湿地景观的干扰程度逐渐加剧;②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使自然湿地面积比重和景观优势性呈减小趋势,景观多样性呈增大趋势,缓冲区自然湿地面积减小最显著;③盐城海滨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使保护区核心区与缓冲区、实验区之间,以及与周边区域之间的景观生态过程和联系减弱;④随着人类干扰度的增加,自然湿地比重和景观连通性也相应下降,并且呈现显著的相关性。
孙贤斌刘红玉傅先兰
关键词:土地利用湿地景观自然保护区
基于CA-Markov模型土地利用对景观格局影响辨识被引量:20
2009年
采用CA-Markov模型方法,研究挠力河流域不同时段土地利用对湿地景观格局干扰强度的差异性。结果表明:(1)流域湿地景观格局变化显著。1967—2000年,挠力河流域湿地类型景观最大斑块指数逐渐减小,耕地和水域斑块的面积周长分维数逐渐减小,而沼泽和居民地的散布与并列指数变大,草甸和耕地聚集度指数增大;湿地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加;湿地景观空间分布逐渐由流域周围高地势区向中心河流廊道退缩。(2)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明显。耕地和居民用地数量迅速增加,耕地趋于集中连片分布,土地利用呈由自然湿地逐渐转化为耕地的变化过程,耕地成为主导的土地利用类型。(3)流域土地利用强度存在阶段差异。1967—2000年,流域内人类活动对湿地景观的干扰强度逐渐加剧,人为景观面积比例由1967年的26.5%上升至2000年的67.8%。土地利用影响强度指数由1967年的1.690上升至2000年的2.394。2000年模拟的流域土地利用影响强度比2000年实际土地利用影响强度小,由此可以识别1983—2000年人类对湿地景观的干扰强度比1967—1983年有所增大;利用居民地和沼泽面积的变化可以识别流域人口增长和排水活动对土地利用影响的时段差异性。
孙贤斌刘红玉李玉凤郝敬锋
关键词:景观格局变化土地利用挠力河流域
农业排水渠结构对别拉洪河流域湿地景观结构的影响被引量:3
2009年
从流域尺度,利用G 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对三江平原别拉洪河流域1967—2005年3个时段农业排水渠和湿地景观结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定量讨论了排水渠系对湿地景观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①1967年后农业排水渠的修建改变了流域水文格局,使完整流域分化为特征明显的3个亚区;②在过去的30多年中,流域内排水渠规模和密度不断增加,结构复杂化,尤其在1983年后增加趋势尤为明显;排水渠密度在空间上发生明显分异,上游>中游>下游;③流域湿地的景观结构随着时间的变化,呈现湿地面积减少、景观多样性降低、结构严重破碎化趋势;④农业排水渠的建设是导致流域湿地景观结构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李玉凤刘红玉王翠晓
关键词:景观生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