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2006A36703004) 作品数:6 被引量:197 H指数:6 相关作者: 李志安 李凝玉 丁永祯 邹碧 庄萍 更多>> 相关机构: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环境科学与工程 农业科学 更多>>
牧草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综述 被引量:53 2009年 综述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牧草作为修复植物的优势,以及主要牧草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提出了进一步筛选重金属富集能力强的牧草品种,寻找各种改良措施提高牧草的修复能力将是今后的研究热点。同时,人们应该更加关注植物修复的后期处理,尤其是解决从植物体内回收重金属的生产工艺问题。 张杏锋 夏汉平 李志安 李海防 熊燕梅关键词:植物修复 富集植物 生物量 生产工艺 籽粒苋对土壤中镉的耐性和积累特征 被引量:42 2010年 籽粒苋是一种生物量大、易栽培的镉(Cd)富集植物,具有作为Cd污染土壤修复植物的潜力.比较了两个基因型籽粒苋(K112和R104)的耐Cd性特征,土壤Cd污染浓度范围是0~50mgkg-1,生长60d收获.结果表明,籽粒苋K112(Amaranthus hypochondriacus L. Cv.‘K112’)与R104(A. hypochondriacus L. Cv.‘R104’)生物量随土壤中Cd浓度的增加而逐步下降,在土壤中Cd浓度<16mgkg-1时,其生物量积累没有受到明显的影响.在本试验最高Cd浓度条件(50mgkg-1)下仍可生长,但生物量显著下降.两种籽粒苋叶中Cd含量随土壤中Cd浓度增加而快速上升,在土壤Cd浓度为16mgkg-1时,叶内Cd浓度分别达120.63和109.96mgkg-1(DW),达到超富集植物的临界标准.Cd在植物体内的分布特征为叶>根>茎.籽粒苋两个品种相比,K112吸收Cd的能力大于R104,尤其是在高Cd浓度时,两种籽粒苋对Cd的绝对提取量相似,并随土壤Cd浓度的上升而快速增加.籽粒苋K112和R104对土壤中的Cd具有很强的耐性和积累的能力,可作为Cd污染土壤的修复植物. 李凝玉 卢焕萍 李志安 庄萍 丘静关键词:籽粒苋 镉 植物修复 耐性 重金属 超富集植物 不同作物与玉米间作对玉米吸收积累镉的影响 被引量:63 2008年 采用盆栽技术,研究了7种间作作物对玉米吸收积累镉(Cd)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数间作作物对玉米生物量没有明显影响,只有扁豆对玉米生长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使玉米生物量降至对照的67.8%.间作豆科作物大幅提高玉米的Cd积累总量,其中鹰嘴豆的作用最为明显,使玉米对Cd的累积量增加1倍以上.7种间作植物对Cd也有不同水平的吸收,其中,油菜与籽粒苋可在地上部大量积累Cd(油菜地上部Cd浓度达53.9mg·kg-1,籽粒苋达51.0mg·kg-1),且籽粒苋根的Cd含量高达91.8mg·kg-1(土壤Cd为3mg·kg-1).间作植物与玉米对Cd的吸收具有不同的交互作用特征,豆科作物在自身较少吸收Cd的条件下,显著提高了玉米对Cd的积累;籽粒苋在自身大量累积Cd的同时,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与其间作的玉米的Cd累积量;油菜地上部分吸收较多的Cd,但降低了玉米地上部分Cd含量.研究表明,如果将玉米作为大生物量的Cd污染修复植物来应用,可将其与豆科植物间作,以提高Cd清除效率;籽粒苋与油菜具有大量积累Cd的能力,可作为Cd污染土壤的修复植物. 李凝玉 李志安 丁永祯 邹碧 庄萍关键词:玉米 间作 镉 植物修复 有机酸对珠江三角洲水稻土镉解吸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8 2007年 用批平衡实验方法,研究了3种有机酸及其两两混合酸在一系列pH值梯度下(pH3~7)对珠江三角洲沉积型水稻土镉(Cd)解吸的影响.结果表明,只有柠檬酸及含柠檬酸的混合酸在较低酸度区(pH〉5)可以显著促进Cd的解吸,这一效应与浓度成正相关,而苹果酸、草酸及二者的混合酸在所试验酸度范围均促进了Cd吸附,特别是草酸,促进作用随浓度的升高而增强.在较低pH区(pH〈5),苹果酸最有利于Cd解吸,在高pH区(pH≥5),柠檬酸最有利于Cd解吸,草酸的Cd解吸能力最低.混合有机酸交互作用不显著,对Cd解吸的影响约等于各个单独酸的作用之和,但在一些酸度条件下,可存在颉颃作用. 丁永祯 李志安 邹碧 谭万能 顾伟 曹裕松关键词:镉(CD) 有机酸 水稻土 解吸 石灰与磷肥对籽粒苋吸收镉的影响 被引量:26 2009年 籽粒苋(Amaranthus hypochondriacus L.)是我国广泛栽种的牧草,但具有富集重金属Cd的特性,探讨减少其吸收镉的方法技术,可以降低人畜受害风险。研究利用温室盆栽方法,比较了施用磷肥和石灰对降低籽粒苋Cd吸收量的影响。于含镉5mg·kg-1的污染菜园土中,以粉末形式加入3g·kg-1Ca(OH)2,或以液态形式加入磷肥(0.326g·kg-1Ca(H2PO4)2)至P浓度80mg·kg-1,该施用量为农业应用常规水平。播种籽粒苋,于60d后收获,测定相关参数。结果表明,施用石灰使土壤pH上升1.7单位,土壤有效Cd下降至极低水平,从而大幅降低籽粒苋Cd吸收量,较对照下降约56%,但施石灰也使土壤供磷量下降,使籽粒苋的生物量也减少了约一半。施用石灰后,土壤的Ca与K供应量以及籽粒苋体内Ca与K含量均明显增加,Ca、K与Cd形成的竞争吸收也是施用石灰后籽粒苋Cd含量下降的一个原因。本地菜园土含有较高的有效磷,以常规农业磷肥施用量施用磷肥对籽粒苋吸收Cd没有明显影响,对生物量也没有明显影响,但适当提高施用量预期会有一定的效果。因而,对广州地区菜园土,使用合理的石灰施用量,可有效降低籽粒苋Cd吸收量。 邱静 李凝玉 胡群群 李志安关键词:籽粒苋 镉 石灰 磷肥 重金属 华南热带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稳定性特征 被引量:15 2007年 研究华南热带多雨地区小良人工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不同人工林的碳固持特征,测定了林地表土有机碳含量、有机碳随土层深度的变化以及有机碳在不同粒级团聚体上的分布。结果表明:无植被覆盖的光裸地储存了极低水平的有机碳,在光裸地上种植桉树林后,如果地表枯落物长期人为取走,则土壤有机碳积累大大低于未受干扰桉林。当桉林进一步改造为阔叶混交林后,30-40a林龄混交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高于16.5gkg-1,但仍只有邻近天然林土壤有机碳水平的76%,因而,这些人工混交林土壤具有进一步积累碳的潜力。光裸地在1m剖面上的含碳量均极低,并无显著的深度变化,约2-3gkg-1,未保护的桉林含量水平在4-5gkg-1,同样表土与心土层没有明显差别,通过地表输入的凋落物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表层0.5m范围内。以豹皮樟Litsea rotundifolia,阴香Cinnamomum burmanni,潺槁木姜子Litsea glutinosa,陈氏钓樟Lindera chuni等为优势种的混交林,深层土壤含碳量显著高于其它混交林,并与村边林相似。土壤有机碳储量与土壤团聚体发育有一定的相关性,非水稳性团聚体以最小粒径(<0.25mm)的含碳浓度最高,其它粒级的有机碳浓度相似,未成熟人工林,小团聚体的碳浓度较高,成熟林则在不同粒级中较均匀地分配有机碳,但实际碳储量于最大粒级的非水稳性团聚体中最多。成熟森林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碳浓度大大高于非水稳性团聚体,水稳性团聚体在0.25-0.5mm及0.5-1.0mm两个粒级上有最大的碳积累量。结果表明,建立特定类型的混交林是增加林地碳汇功能的一个有效途径,非水稳性的大团聚体与水稳性的小团聚体的有效发育可能是成熟森林高固碳量的重要机理。 顾伟 李志安 邹碧 谭万能 丁永祯关键词:热带人工林 土壤团聚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