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200803001)

作品数:5 被引量:14H指数:3
相关作者:王中全崔晶李峰姜鹏张玺更多>>
相关机构:郑州大学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河南省重大公益性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旋毛虫
  • 4篇成囊前期幼虫
  • 3篇感染性
  • 2篇影响因素
  • 2篇消化法
  • 2篇ELISA
  • 1篇旋毛虫幼虫
  • 1篇血清
  • 1篇血清学
  • 1篇血清学诊断
  • 1篇血液
  • 1篇砧板
  • 1篇小鼠
  • 1篇免疫
  • 1篇免疫保护
  • 1篇免疫保护作用
  • 1篇镜检
  • 1篇镜检法
  • 1篇PCR检测

机构

  • 8篇郑州大学
  • 1篇郑州大学第三...

作者

  • 5篇崔晶
  • 5篇王中全
  • 2篇张玺
  • 2篇李婷婷
  • 2篇姜鹏
  • 2篇李峰
  • 2篇徐冬梅
  • 1篇李楠
  • 1篇王睿

传媒

  • 1篇中国寄生虫学...
  • 1篇中国预防兽医...
  • 1篇热带病与寄生...
  • 1篇中国人兽共患...
  • 1篇中国病原生物...

年份

  • 8篇2009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旋毛虫Ts21重组蛋白的免疫诊断价值及免疫保护作用的研究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探讨旋毛虫Ts21重组蛋白的免疫诊断价值及免疫保护作用。方法应用旋毛虫Ts21重组蛋白ELISA(Ts21-ELISA)与肌幼虫ES抗原ELISA(ES-ELISA)对旋毛虫病与其他寄生虫病患者血清及5种旋毛虫(T1、T2、T3、T4和T7)感染小鼠血清进行检测,并观察不同剂量旋毛虫感染小鼠后不同时间的血清抗体水平。将Ts21重组蛋白皮下注射免疫小鼠(20μg/只,免疫3次,每次间隔10d),末次免疫后10d,每只小鼠用300条旋毛虫肌幼虫经口攻击感染,3.5d和42d后剖杀,观察肠道成虫与肌幼虫数并计算减虫率。结果Ts21-ELISA检测旋毛虫病、并殖吸虫病、囊尾蚴病及棘球蚴病患者血清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4.7%(18/19)、15.8%(3/19)、9.1%(1/11)和7.7%(1/13),与血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患者血清及健康人血清无交叉反应;Ts21重组蛋白与ES抗原ELISA检测旋毛虫病患者血清抗体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P>0.05;χ2=0.358,P>0.05)。Ts21重组蛋白与ES抗原检测T1感染小鼠血清的敏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4,P>0.05),与T2、T3、T4、T7感染小鼠血清的交叉反应率明显低于ES抗原(χ2=17.069,P<0.05)。小鼠感染300条旋毛虫后4周,应用Ts21-ELISA检测的血清抗体阳性率为100%(10/10);小鼠感染5条旋毛虫后6周,血清抗体阳性率为100%(10/10)。Ts21重组蛋白免疫小鼠用旋毛虫攻击感染后3.5d和42d,肠道成虫与肌幼虫减虫率分别为42.71%和49.8%。结论Ts21重组蛋白可用于旋毛虫病的血清学检测,但不能忽视与并殖吸虫病、囊尾蚴病及棘球蚴病患者血清的交叉反应。
王睿王中全崔晶
关键词:旋毛虫ELISA血清学诊断免疫保护
旋毛虫成囊前期幼虫感染性的观察
目的观察旋毛虫成囊前期幼虫的感染性。方法将80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成8组(每组10只),每只感染300条旋毛虫肌幼虫,感染后141d每天剖杀1组,将小鼠膈肌(即含96日龄的成囊前期幼虫)分别再喂饲10只小鼠(喂饲法);同...
李婷婷徐冬梅崔晶王中全
文献传递
肉类中旋毛虫成囊前期幼虫检验方法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观察人工消化法(artificial digestion method)和贝氏法(Baermann's technique)检验肉类中旋毛虫成囊前期幼虫(pre-encapsulated larvae,PEL)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将45只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5只),分别经口感染20、10、5条旋毛虫肌幼虫,感染后18d剖杀,将3组小鼠肌肉剪碎后,分别应用国际旋毛虫病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Trichinellosis,ICT)推荐的消化法(简称ICT-消化法)、国家标准-猪旋毛虫病诊断技术(GB/T186452-2000)中规定的消化法(简称国标-消化法)及贝氏法进行PEL的检验。结果ICT-消化法、国标-消化法与贝氏法对感染20条旋毛虫幼虫的小鼠肌肉中PEL的检出率均为100%(15/15)(χ220=0.000,P>0.05);感染10条幼虫小鼠肌肉,3种方法的PEL检出率分别为93.33%(14/15),93.33%(14/15)及100%(15/15)(χ120=1.645,P>0.05);感染5条幼虫的小鼠肌肉,3种方法的PEL检出率分别为63.33%(19/30),90%(27/30)及100%(30/30)(χ52=18.866,P<0.05)。感染旋毛虫后18d的小鼠肌肉分别消化1h、2h、3h、4h与5h,PEL死亡率分别为8.49%(53/624)、29.77%(181/608)、58.46(449/768)、67.83%(407/600)、84.70%(515/608),PEL的死亡率随消化时间的延长而升高(χ2=920.772,P<0.05)。结论对肉类中旋毛虫成囊前期幼虫检疫时,贝氏法明显优于消化法。
姜鹏王中全崔晶张玺王莉李峰
关键词:旋毛虫成囊前期幼虫消化法
PCR检测感染早期小鼠血液中旋毛虫幼虫的研究
目的研究PCR检测感染小鼠血液中旋毛虫DNA的敏感性。方法根据旋毛虫1.6kb重复序列设计引物,应用PCR扩增旋毛虫(T1)、乡土旋毛虫(T2)、布氏旋毛虫(T3)、伪旋毛虫(T4)和南方旋毛虫(T7)肌幼虫DNA;PC...
李峰王中全崔晶王书伟李楠
文献传递
人工消化法检验肉类中旋毛虫优化方案的研究被引量:4
2009年
为了观察ICT人工消化法检验肉类中旋毛虫敏感性的影响因素与优化方案的检验效果,将120只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40只),分别经口感染300条、20条、5条旋毛虫感染性肌幼虫,42d后剖杀,肌肉剪碎后经ICT-消化法消化,收集肌幼虫,观察不同沉淀容器、温度、过滤筛及消化时间对幼虫回收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幼虫回收率随筛孔径的增大而升高(p<0.01),随温度升高而降低(p<0.01)。肉样消化2h的幼虫回收率(96.18%)明显高于消化0.5h(88%)(p<0.05)。ICT-消化法与改良消化法用于5条旋毛虫感染小鼠肌肉检验时的阳性率均为100%,但后者收集的幼虫数(68.70条)明显多于前者(55.90条)(p<0.01);改良消化法对每克肌肉虫荷(lpg)为0.1lpg和1lpg的肉样检验时,敏感性与幼虫回收率均为100%。消化法检验肉类中旋毛虫的最佳方案为肉样43℃消化2h、消化液冷却至4℃时40目(425μm孔径)筛过滤及锥形量杯沉淀。
李峰王中全崔晶李楠姜鹏王莉张玺
关键词:旋毛虫影响因素
砧板上肉屑中旋毛虫幼虫活性与感染性的观察
目的观察砧板上肉屑中旋毛虫幼虫的活性与感染性方法将100条旋毛虫幼虫感染小鼠40 d的骨骼肌剪为小米粒大小(重约0.007g)的肉屑,平均分为5份(每份2.5 g),在木质砧板上室温(约25℃)下放置0、2、4、6、8 ...
王莉毛福荣王中全王书伟崔晶
文献传递
镜检法与贝氏法对肉类中旋毛虫成囊前幼虫的检验效果
2009年
目的观察镜检法(trichinelloscopy)与贝氏法(Baermann’s technique)对肉类中旋毛虫成囊前幼虫(pre-encap-sulated larvae,PEL)检验的效果。方法将8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8组(每组10只),每只感染旋毛虫肌幼虫300条,感染后14~21d每天剖杀1组,应用贝氏法检查小鼠肌肉中的PEL(9~16日龄),用镜检法检查膈肌中的PEL,用ELISA检测鼠血清抗旋毛虫抗体。另取12只小鼠,用于观察消化法对旋毛虫感染后17~19d(12~14日龄)PEL存活率的影响。结果小鼠感染旋毛虫后14和15d镜检法幼虫检出率分别为50.0%和89.0%,感染后16~21d检出率均为100%。感染后14~21d贝氏法的检出率均为100%;ELISA检测血清抗体阳性率为11.1%~40.0%。感染后14d贝氏法的PEL检出率与镜检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33,P<0.05);观察期间ELISA检测的抗体阳性率均显著低于镜检法和贝氏法的幼虫检出率(χ2=18.9,P<0.05)。感染后17~19d,小鼠肌肉消化4h的幼虫存活率均明显低于消化1h的存活率(χ127=117.56,χ128=37.48,χ219=96.73,P均<0.05)。结论旋毛虫感染后17~19d的成囊前幼虫不能完全抵抗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对肉类中旋毛虫成囊前幼虫的检疫效果,贝氏法优于镜检法。
徐冬梅李婷婷崔晶王中全
关键词:旋毛虫成囊前期幼虫镜检法消化法ELISA
旋毛虫成囊前期幼虫感染性观察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观察旋毛虫成囊前期幼虫的感染性。方法将80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成8组,每只感染300条旋毛虫肌幼虫,感染后14~21d每天剖杀1组,将小鼠膈肌(即含9~16日龄的成囊前期幼虫)分别再喂饲10只小鼠:同时将贝氏法收集的9~16日龄的幼虫用灌胃法感染10只小鼠(每只300条)。感染后42 d将2种方法感染的小鼠剖杀,分别剪碎肌肉,人工消化后收集并计数旋毛虫肌幼虫。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同日龄幼虫的形态并测量其长度。结果旋毛虫9~12日龄幼虫2种方法感染的小鼠均未检获肌幼虫;13~16日龄幼虫膈肌喂饲法小鼠的感染率均为100%,幼虫灌胃法对小鼠的感染率分别为30%、30%、40%和40%。幼虫日龄与喂饲法在感染小鼠后42d收集的肌幼虫数呈相关性(r=0.939,P<0.05)。旋毛虫9~16日龄幼虫长度随幼虫日龄的延长而增大,9日龄幼多呈腊肠状,未见虫体活幼;12日龄幼虫多呈卷曲状,可见缓慢蠕动;15日龄幼虫呈明显的卷曲状,幼虫周围已形成明显的囊包,可见虫体明显活动。结论旋毛虫感染后18d的成囊前期幼虫(13日龄)对新宿主具有感染性,幼虫的感染性与长度随着日龄的延长而增大。
李婷婷徐冬梅崔晶王中全
关键词:旋毛虫成囊前期幼虫感染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