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0YJA760041)

作品数:9 被引量:24H指数:3
相关作者:申波方源盛川芮吉张谛更多>>
相关机构:云南艺术学院红河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艺术

主题

  • 4篇文化
  • 3篇彝族
  • 2篇仪式
  • 2篇音乐
  • 2篇南传佛教
  • 2篇鼓乐
  • 2篇佛教
  • 2篇感召
  • 1篇傣族
  • 1篇东巴教
  • 1篇叙事
  • 1篇仪式舞蹈
  • 1篇仪式音乐
  • 1篇音乐考察
  • 1篇隐喻
  • 1篇源流
  • 1篇云南民族
  • 1篇人类学
  • 1篇人类学解读
  • 1篇生态系统

机构

  • 8篇云南艺术学院
  • 1篇红河学院

作者

  • 8篇申波
  • 1篇张谛
  • 1篇方源
  • 1篇盛川芮吉

传媒

  • 3篇云南艺术学院...
  • 2篇内蒙古大学艺...
  • 1篇中国民族博览
  • 1篇民族艺术研究
  • 1篇贵州大学学报...
  • 1篇红河学院学报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纳西族东巴仪式舞蹈中鼓语的象征性叙事被引量:6
2012年
东巴舞蹈以使用手鼓、板铃等器具为"道具"或"法器",这些行为惯性固化为一种"内觉体验"的象征体系贯穿于东巴仪式的全过程,其肢体的造型和手鼓等乐器创造的音声隐喻,使得东巴舞蹈为创造音声提供了生态的空间,而手鼓等乐器营造的音声氛围却又为信仰提供了心理的空间,音声为东巴的身份由"俗"而"圣"的社会认同搭建了宗教的"通天巴比塔",仪式行为又为音乐学考察音声的社会功能提供了描述的依据。
申波
关键词:东巴教仪式
梵音与暮鼓的感召——傣族“关门节”仪式中佛寺“大鼓”音声的个案考察被引量:2
2011年
南传佛教族群的象脚鼓作为一种功利性审美文化的载体,它犹如民众世俗生活的"影子",早已被外界所熟知,且相关文论众多。而同为族群文化圈内的鼓类乐器,南传佛教寺院中的"大鼓",它素以"声少韵多"而成为仪式中一件感召性极强的"乐器",其音声对信众具有强烈的心理隐喻作用。对它的存在,从音乐学角度对其族群在仪式与信仰中所产生作用的学术探究,目前学界却少有专题讨论,而佛寺鼓声之于佛教仪式过程的功能价值,恰恰为音乐文化学的考察提供了一种从宗教生活的局部看音乐在民俗活动整体中价值功能彰显的学术剖面。
申波方源
关键词:傣族南传佛教仪式大鼓文化场
松赞林寺“迎佛节”仪式音乐考察被引量:1
2012年
对香格里拉松赞林寺"迎佛节"仪式的考察,透视了音乐与仪式的关系,并以个体观察的立场,描述了仪式音乐与仪式信仰"有效性"的互动关系,指出:念(经)、唱(歌)、奏(乐)作为一种结构表述系统,它在"迎佛节"仪式中,不仅构成了文化陈述的重要途径,更构成了藏民族群体重要的心理体验与情感记忆。作为一种文化象征所指的符号标志,仪式音乐成为了藏民族社会公共领域独特历史表述的重要载体。
申波
关键词:松赞林寺藏族民族传统仪式音乐
云南民族鼓乐的生态意象被引量:3
2014年
云南民族鼓族乐器的形制结构与鼓乐形态的表现内涵中,无不折射出一方水土中云南民族诗性智慧的创造和再现生存诉求的主题,反映出云南民族活态文化的整体精神面貌。文章立足这一生态背景,依托云南民族所处的不同地理、宗教、民俗及其审美创造,描述了云南民族鼓族乐器的文化功能以及隐喻意义,揭示了鼓器在现实生活中沟通人际、在信仰领域沟通人神的内隐秩序,同时,还提供了数张鲜活的图片与读者共同分享田野的收获,目的在于说明:云南民族鼓乐彰显的不是神的光芒、也不是鬼的力量,而是云南民族歌咏生命的乐符、是云南民族生命精神的张扬。
申波
关键词:生态系统文化创造
云南南传佛教信仰族群的鼓乐文化解读被引量:4
2012年
云南南传佛教信仰族群,由于地理、历史因素的介入,他们与南亚诸国的相关民族都成为跨境而居的民族,不单在精神取向上具有相同的文化信仰,体现在音乐生活上,同样具有许多相同的表现方式和听觉经验。文章以南传佛教信仰族群的鼓乐文化为考察剖面,依托音乐文化学、音乐地理学、民族音乐学等相关学科方法,勾勒了南传佛教信仰族群的鼓乐文化之于信众生活的关系及其对他们观念、行为、情感所产生的影响。文章认为:佛事活动世俗化、民间习俗佛事化,是南传佛教信仰族群各式鼓乐得以传承的社会基础。作为一种生命体验,音乐生活中交替出现的积极性(供献的)和消极性(禁忌的)的行为模式,构建了南传佛教信仰族群精神生活的执行惯性,而"地方性"人文生态图景的展演,又使得南传佛教信仰族群的音乐表达更多地保持一种与生活、生计相濡以沫的自然状态,因此,作为一种心灵表达,"局外人"如若不理解他们的精神生活方式,也就难以了解他们通过鼓乐外化为情感表达的音乐表现方式。
申波
关键词:南传佛教跨境民族文化经验
影响彝族跳鼓舞源流假定性分析
2016年
跳鼓舞是云南红河州绿春县牛孔乡和红河县车古乡等地居住的彝族尼苏颇支系所跳的一种以牛皮鼓为舞具的特色舞蹈,从舞动的名称和动态上分析,娱乐功能指向性非常明确,模拟农业生产特征明晰。但是,当我们从舞蹈生态学的角度进行深层次研究时发现,此舞种产生的源流以及舞体潜意识认知中,似乎与宗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基此疑惑,我们提出宗教生态项是影响跳鼓舞产生的主要原因的假定性,以此对该彝族支系的原生型民间跳鼓舞蹈进行探索,此路径不失为一种民族民间舞蹈研究的新视角,供舞业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张谛
关键词:源流
从峨山彝族花鼓舞的族属之争看文化的融合与传承被引量:8
2011年
伴随峨山彝族群众性花鼓舞的蓬勃兴起,花鼓舞姓"彝"还是姓"汉"的学术讨论也悄然见诸各学术刊物,表现出在现实背景下人们对"文化"的关注。本文以相关史料为线索,从发生学的立场,对峨山花鼓舞的源流提出了自己的认识。通过文本的梳理与表达,目的在于证实:一种文化现象的形成,绝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文化在形成的过程中,集数个条件为一体后构成的结果。因此,从峨山彝族花鼓舞由传入到植入,由神圣而世俗,由民间到主流这一从融合到变迁的过程,充分说明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它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峨山彝族民众兼收并蓄文化胸襟的具体体现。
申波
关键词:彝族花鼓舞发生学文化融合传承
乐舞声中普米族“搓蹉”的人类学解读被引量:1
2013年
在云南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各民族都要动用"艺术的手段"来寄托对于生存的憧憬,即使在许多时候或许没有乐队的加入,但却绝对不会缺少"敲打"这一行为,从而替代了语言的叙事动能。因此,"敲打"作为少数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诸多无文字的边缘民族来讲,其蕴涵的象征性意义具有丰富的社会学与文化学意义。"敲打"的存在作为一种空间图式,它不仅填充了空间本身,更通过民族的观念、行为、情感影响着民族的声音行为,更展示了其远古的记忆而成为"充满意义的仓库或贮存器"。文章依托艺术人类学的视野,通过对云南普米族传统乐舞"搓蹉"的透视,解读了在其乐舞运动的绵延中,彰显了一个古老民族对环境的适应和对远古记忆的恪守。
申波盛川芮吉
关键词:普米族文化记忆
阐释与“误读”——从彝族“苏尼”单面鼓音乐考察引发的田野思考被引量:2
2013年
在传统的彝族社区中,"毕摩"作为精神领袖和文化传人这一社会角色,他们在祭祀过程中的行为方式早已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各路学者分别从不同的学术立场获得了众多的成果。但针对施巫仪式的"苏尼"这一社会角色的研究成果却相对较少,从艺术人类学立场进行专题研究的成果更是处于空白。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专题立足艺术人类学的学科方法,依托田野的视角,对云南彝族楚雄地区"苏尼"的行为方式进行了专题研究,特别对其"施仪"过程中所使用的标志性"法器"单面鼓的社会功能进行了音乐学意义上的识读,并对彝族单面鼓这一田野现象的历史脉络进行了"误读"式的梳理,意在说明,在人类文化的创造中,许多"另一种声音的言唱"方式常常是我们仍很陌生的领域,有待各路学人的关注。
申波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