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001K10-G3-3)

作品数:6 被引量:24H指数:4
相关作者:边六交刘莉杨晓燕梁长利陈清法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理学
  • 1篇生物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复性
  • 3篇脲变性
  • 3篇稀释复性
  • 3篇聚体
  • 2篇电泳
  • 2篇盐酸胍
  • 2篇碳酸酐酶
  • 2篇去折叠
  • 1篇蛋白
  • 1篇蛋白电泳
  • 1篇蛋白质变性
  • 1篇蛋白质复性
  • 1篇盐酸
  • 1篇折叠过程
  • 1篇溶菌酶
  • 1篇凝胶
  • 1篇凝胶电泳
  • 1篇去折叠过程
  • 1篇还原变性
  • 1篇关系式

机构

  • 6篇西北大学

作者

  • 4篇边六交
  • 2篇王世祥
  • 2篇张潭
  • 2篇梁长利
  • 2篇罗海燕
  • 2篇杨晓燕
  • 2篇陈清法
  • 2篇刘莉
  • 1篇郑会娟
  • 1篇董发昕
  • 1篇郑晓晖

传媒

  • 3篇分析科学学报
  • 3篇化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脲或盐酸胍溶液中变性溶菌酶复性过程中集聚体的研究被引量:10
2005年
建立在蛋白质变性-复性三态模型的基础上,给出了一个描述在变性液中变性蛋白质复性时蛋白质浓度和其复性率的关系式.通过这个关系式,可以获得两个重要的描述蛋白质变性-复性体系特征的参数,一个是包含在一个集聚体分子中的变性蛋白质的分子数目n,另一个是蛋白质从原始态到形成集聚体过程中的表观集聚平衡常数K.以三种溶菌酶在脲和盐酸胍溶液中的变性-复性过程对此方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所给出的方程能够很好地描述三种溶菌酶在这两种变性液中的复性结果,三种溶菌酶在两种变性液中有形成二分子集聚体的趋势.变性溶菌酶在复性过程中的电泳和高效凝胶排阻色谱也同时能够监测到复性过程中集聚体的形成,并且监测结果与上述方程所得的结果一致.
边六交杨晓燕刘莉
关键词:溶菌酶聚体盐酸蛋白质变性蛋白质复性关系式
用蛋白电泳和高效凝胶排阻色谱法分析还原脲变性蛋白溶菌酶稀释复性过程的集聚体被引量:6
2006年
本文利用蛋白电泳和高效凝胶排阻层析法分析了还原脲变性蛋白溶菌酶稀释复性过程中的集聚体。当用复性液稀释复性还原脲变性蛋白溶菌酶时,会迅速产生可观量的沉淀。沉淀和上清液的不连续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高效凝胶排阻层析分析结果表明,还原脲变性蛋白溶菌酶在稀释复性过程中除了能够复性成天然态蛋白溶菌酶分子外,还会形成可溶的蛋白溶菌酶分子二聚体和三聚体,二聚体和三聚体主要是靠分子间二硫键的错配连接而成的;可溶的蛋白溶菌酶分子二聚体之间通过非共价键相互作用而形成集聚体沉淀,而可溶的三聚体溶菌酶分子则仍处于复性液上清液中。
梁长利边六交
关键词:稀释复性二硫键
盐酸胍诱导的淀粉液化芽孢杆菌α-淀粉酶去折叠过程的研究被引量:8
2009年
分别用内源荧光光谱法、荧光相图法、荧光探针法、荧光猝灭法、蛋白质电泳法以及体积排阻色谱法研究了盐酸胍诱导的淀粉液化芽孢杆菌α-淀粉酶的去折叠过程.内源荧光光谱和荧光相图结果表明,当变性液中盐酸胍浓度约为1.0mol/L时,芽孢杆菌α-淀粉酶的去折叠过程中出现一个部分折叠中间体,其去折叠过程符合"三态模型";荧光探针结果表明,在溶液中盐酸胍浓度约为1.0mol/L时,中间态芽孢杆菌α-淀粉酶分子中存在着能够与探针分子1-苯胺基-8-萘磺酸(ANS)结合的稳定的疏水区域;荧光猝灭研究给出了不同程度变性的淀粉液化芽孢杆菌α-淀粉酶中的Trp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中间态芽孢杆菌α-淀粉酶分子中能够被碘化钾猝灭的位于分子表面的色氨酸残基数目达到最大的8个;蛋白电泳和体积排阻色谱结果表明,在盐酸胍诱导的芽孢杆菌α-淀粉酶分子的整个去折叠过程中,不会以共价键或非共价键形式形成芽孢杆菌α-淀粉酶分子之间的集聚体或集聚体沉淀.在此基础上,对盐酸胍诱导的淀粉液化芽孢杆菌α-淀粉酶的去折叠过程进行了描述.
郑会娟边六交董发昕郑晓晖
关键词:去折叠盐酸胍
脲和盐酸胍诱导的牛碳酸酐酶B的去折叠被引量:1
2011年
采用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高效凝胶排阻色谱和激光光散射光谱研究了脲和盐酸胍诱导的牛碳酸酐酶B的去折叠。实验结果表明,在脲和盐酸胍诱导的牛碳酸酐酶B的去折叠过程中,溶液中只含有单分子牛碳酸酐酶B和二分子牛碳酸酐酶B集聚体;二分子牛碳酸酐酶B集聚体是通过单分子牛碳酸酐酶B之间的疏水和静电相互作用力而形成的。
王世祥陈清法张潭罗海燕
关键词:去折叠盐酸胍
脲变性牛碳酸酐酶B的稀释复性过程及其集聚作用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采用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高效凝胶排阻色谱以及激光光散射光谱研究了脲变性牛碳酸酐酶B的稀释复性过程及其集聚作用。在脲变性牛碳酸酐酶B的稀释复性过程中,当最终复性液中脲浓度大于2.0mol/L时,牛碳酸酐酶B在复性液中以单分子和二分子集聚体形式存在;当最终复性液中脲浓度小于2.0mol/L大于1.0mol/L时,牛碳酸酐酶B在复性液中以单分子、二分子集聚体和少量多分子集聚体形式存在;而当最终复性液中脲浓度小于等于1.0mol/L时,脲变性牛碳酸酐酶B复性时会形成均匀透明的上清和不透明的沉淀,牛碳酸酐酶B在上清和沉淀中达到动态解离平衡,且在两相中都以单分子、二分子集聚体和少量多分子集聚体形式存在。溶液中二分子和多分子牛碳酸酐酶B集聚体是通过牛碳酸酐酶B分子之间的疏水和静电相互作用力而形成的,当溶液中这些成分达到一定浓度并且溶液中脲的浓度小于某一个值时,它们之间会通过非共价形式形成沉淀。
陈清法张潭罗海燕王世祥
关键词:凝胶电泳稀释复性
非还原脲变性蛋白溶菌酶稀释复性过程中集聚现象的研究被引量:10
2007年
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阴极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高效凝胶排阻色谱法,研究了非还原脲变性蛋白溶菌酶在稀释复性过程中的集聚现象.实验发现,在整个稀释复性过程中,没有蛋白溶菌酶集聚体沉淀产生.当最终复性液中蛋白溶菌酶浓度小于4.0mg/mL时,复性过程中不会形成蛋白溶菌酶分子集聚体;当最终复性液中蛋白溶菌酶浓度介于4.0~8.0mg/mL时,复性过程中会形成由非共价相互作用所引起的蛋白溶菌酶二分子和三分子集聚体;而当最终复性液中蛋白溶菌酶浓度大于8.0mg/mL时,复性过程中除了会形成二分子和三分子蛋白溶菌酶集聚体外,还会形成四分子蛋白溶菌酶集聚体.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献,对非还原脲变性蛋白溶菌酶的稀释复性过程进行了描述.
边六交梁长利杨晓燕刘莉
关键词:稀释复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