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2AA2Z3324)

作品数:5 被引量:31H指数:4
相关作者:高炜郭艳红施冰邓晓莉鄢华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血管
  • 4篇血管内皮
  • 4篇内皮
  • 3篇心肌
  • 3篇血管内皮生长...
  • 3篇生长因子基因
  • 3篇缺血
  • 3篇慢性
  • 3篇内皮生长因子
  • 3篇基因
  • 2篇心肌缺血
  • 2篇血管内皮生长...
  • 2篇血管生成
  • 2篇重组腺相关病...
  • 2篇腺相关病毒
  • 2篇慢性心肌缺血
  • 2篇促血管生成
  • 1篇动物替代试验
  • 1篇新生血管
  • 1篇新生血管化

机构

  • 5篇北京大学第三...
  • 2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大学第一...

作者

  • 5篇高炜
  • 4篇郭艳红
  • 3篇施冰
  • 2篇鄢华
  • 2篇陈莉
  • 2篇邓晓莉
  • 1篇陈明
  • 1篇王贵松
  • 1篇邱建新
  • 1篇汤健
  • 1篇张鹏
  • 1篇祖凌云
  • 1篇王纪琛
  • 1篇高莉
  • 1篇杨阳
  • 1篇王霄英
  • 1篇蒋捷
  • 1篇邓小莉

传媒

  • 2篇中华心血管病...
  • 2篇中国临床保健...
  • 1篇中国动脉硬化...

年份

  • 2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促血管生成素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合适剂量配比有效促进血管生成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在大鼠后肢缺血模型中,探讨联合转染促血管生成素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治疗对新生血管数量和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并观察不同基因剂量配比对新生血管形态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制备大鼠后肢血管闭塞病变模型,采用电脉冲法介导转基因,按不同剂量配比进行肌肉组织转染携带促血管生成素1基因的质粒和/或携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的质粒。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外源基因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缺血局部毛细血管和小动脉的数量和分布、通过后肢血管造影检测侧支循环建立的情况。结果单独转促血管生成素1基因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治疗组血管生成数量略有增加,联合基因治疗组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质粒剂量为100μg时,随着促血管生成素1质粒剂量的增加,小动脉计数较同期空载质粒对照组分别增加0.90倍、1.40倍和1.45倍;当促血管生成素1质粒剂量为100μg时,随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质粒剂量的增加,小动脉计数较同期空载质粒对照组分别增加1.90倍、1.07倍和1.39倍。血管通透性检测表明,随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质粒剂量的增加,血管通透性渐增加,促血管生成素1质粒能降低新生血管的通透性;其中促血管生成素1质粒200μg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质粒100μg组在有效促进小动脉形成的同时血管通透性与正常对照组最为接近。结论联合血管生成素1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基因治疗能更有效促进小动脉形成,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质粒与促血管生成素1质粒比例为1:2时血管通透性最接近生理状态,是比较理想的联合基因治疗剂量配比。
郭艳红祖凌云高炜陈莉汤健
关键词:内科学血管生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促血管生成素
重组腺相关病毒2型载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改善小型猪慢性心肌缺血的研究被引量:6
2005年
目的应用重组腺相关病毒2型载体(recombinant adenovirus-associated virus2,rAAV2)介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165)基因转染,观察其促进小型猪慢性缺血心肌血管生成并改善心肌血流灌注和心功能的有效性。方法小型猪左冠状动脉回旋支(LCX)放置血管缩窄环,建立慢性心肌缺血模型。5周后行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和心脏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确认LCX闭塞或相应心肌的缺血。动物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分别在心肌内直接注射rAAV2-VEGF165(1×1012virus genome)或磷酸盐缓冲液。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观察心肌VEGF mRNA和蛋白的表达;6个月后,观察心肌毛细血管和小动脉密度,行冠状动脉造影进行LCX血流分级,应用心脏核磁共振成像观察心肌灌注及左心室功能。结果放置血管缩窄环后5周,所有动物均出现LCX完全/次全闭塞或LCX支配区域的心肌缺血。基因治疗后3个月,实验组心肌VEGF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6个月时,实验组VEGF表达水平较3个月时下降。基因治疗后6个月,VEGF组心肌毛细血管密度和小动脉密度[分别为(1404.06±250.48)/mm2和(167.81±36.29)/mm2]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76.88±344.79)/mm2和(116.56±34.48)/mm2](P<0.05);潘生丁负荷后心肌灌注成像显示VEGF组心肌灌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两组左心室功能在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在小型猪慢性心肌缺血模型中,心肌内注射rAAV2-VEGF165后外源VEGF基因的表达至少可持续3个月;rAAV2-VEGF165能够促进缺血心肌毛细血管和小动脉生成并改善心肌灌注。
邓晓莉吴小兵蒋捷郭艳红鄢华施冰陈明杨阳王纪琛王霄英邱建新高莉高炜
关键词:心肌缺血腺相关病毒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重组腺相关病毒小型猪
中国实验小型猪慢性心肌缺血模型的制备被引量:13
2006年
目的探讨一种建立和评价慢性心肌缺血动物模型的简易方法。方法中国实验小型猪22头,开胸游离冠状动脉左回旋支主干,在左旋支近段放置Ameroid缩窄环,制作左旋支慢性闭塞的模型,术后5周行冠状动脉造影和心脏MR检查。结果22头中国实验小型猪中20头成活并成功建立慢性心肌缺血模型,应用Ameroid缩窄环后5周可见左旋支完全或次全闭塞,左旋支支配范围(左心室侧壁或下壁)心肌室壁增厚率及室壁运动幅度明显下降(P<0.01)。所有动物均示静息时和/或负荷后LCX支配范围内心肌灌注缺损。结论应用Ameroid缩窄环可以成功制作慢性心肌缺血的动物模型。
施冰郭艳红邓小莉高炜
关键词:心肌缺血
新型血清型1型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携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促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探讨采用腺相关病毒血清型1型的衣壳蛋白构建的"假毒粒"型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1载体介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促血管新生的可行性、有效性。方法以每个细胞10~5vg rAAV1-绿色荧光蛋白(GFP)及 rAAV1-VEGF 载体量感染 C2C12细胞(小鼠成肌细胞)分化的肌管,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rAAV1-GFP 的转染效率。ELISA 法检测 rAAV1-VEGF 转染后细胞上清中VEGF 表达量。构建小鼠后肢缺血模型,术后10天每只小鼠股部缺血骨骼肌内注射3×10^(11)vg 的rAAV1-VEGF 载体,载体转染后1个月 ELISA 法检测小鼠缺血骨骼肌中 VEGF 蛋白表达量。载体转染后6周免疫组化检测小鼠缺血骨骼肌中毛细血管及小动脉新生情况。结果 rAAV1-GFP 感染后120 h 60%~80%的肌管可表达GFP。rAAV1-VEGF 载体感染后第3天细胞上清中分泌的 VEGF 表达量达到高峰,VEGF 浓度为(567.7±16.8)pg/ml。小鼠缺血骨骼肌中 rAAV1-LacZ 载体转染后1个月转染效率可达100%。rAAV1-VEGF 载体转染后1个月平均 VEGF 浓度为(205.4±36.1)pg/mg总蛋白,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5)。rAAV1-VEGF 载体转染有效促进了血管新生(P<0.001,n=6),载体转染6周缺血骨骼肌中毛细血管计数与小动脉计数分别为(147.0±13.3)/mm^2,(17.0±1.2)/mm^2。结论新型"假毒粒"型 rAAV1-VEGF 载体可能是治疗缺血性心血管疾病更为优越的基因治疗载体。
鄢华吴小兵郭艳红张鹏陈莉董小岩王贵松高炜
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腺相关病毒
直接心肌内注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对慢性缺血心肌侧枝循环生成的影响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rAAV2-hVEGF165)直接心肌内注射促进慢性缺血心肌侧枝循环生成的作用。方法小型猪左冠状动脉回旋支放置血管缩窄环,建立慢性心肌缺血模型。5周后应用心电图、冠脉造影和心脏核磁共振成像确认左回旋支闭塞或相应心肌的缺血。动物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在缺血心肌内直接注射rAAV2-VEGF165(1×1012virus genomeml)或同等量的磷酸盐缓冲液或rAAV2-LACZ(1×1012virus genomeml)。治疗后6个月,冠状动脉造影了解有无侧枝循环生成。结果放置血管缩窄环后5周,所有动物均出现左回旋支完全、次全闭塞和旋支供血区域的心肌缺血。治疗后3个月,缺血心肌内可检测到LACZ和VEGF蛋白的阳性表达;治疗后6个月,VEGF组缺血心肌内毛细血管和小动脉密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直接在小型猪慢性缺血心肌内注射rAAV2-VEGF165,VEGF165基因可转染入心肌组织内,并可在缺血部位显著促进侧枝循环形成。
施冰邓晓莉吴小兵高炜
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动物替代试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