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ZD0l9)

作品数:17 被引量:46H指数:4
相关作者:毕旭玲田兆元温小兴蔡丰明游红霞更多>>
相关机构: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建桥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创新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历史地理艺术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文化科学
  • 2篇历史地理
  • 1篇建筑科学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学

主题

  • 5篇非物质文化
  • 5篇非物质文化遗...
  • 3篇文化
  • 3篇民俗
  • 2篇谱系
  • 2篇民俗学
  • 2篇港口
  • 1篇都市
  • 1篇信息图谱
  • 1篇学科
  • 1篇遗产
  • 1篇仪式
  • 1篇照像
  • 1篇整体性
  • 1篇中国文化
  • 1篇人类文明
  • 1篇认同性
  • 1篇上海都市
  • 1篇上海港口
  • 1篇社会形态

机构

  • 7篇华东师范大学
  • 5篇上海社会科学...
  • 2篇上海建桥学院
  • 1篇江苏大学
  • 1篇上海外国语大...

作者

  • 3篇毕旭玲
  • 2篇田兆元
  • 1篇余红艳
  • 1篇曾澜
  • 1篇雷伟平
  • 1篇蔡丰明
  • 1篇温小兴
  • 1篇游红霞
  • 1篇李柯
  • 1篇宋军朋

传媒

  • 5篇徐州工程学院...
  • 3篇文化遗产
  • 3篇非遗传承研究
  • 1篇西北民族大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上海文化
  • 1篇非物质文化遗...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8
  • 3篇2017
  • 5篇2016
  • 2篇2014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信息图谱绘制技术对非遗资源保护开发的意义与影响
2017年
非遗资源图谱的编制是信息图谱绘制技术在非遗保护开发中的运用,其核心在于利用可视化技术使知识、信息和数据可视化,从而更为便捷地认识非遗资源。在存储观念上,信息图谱着眼于整体以及各资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趋势;在呈现观念上,将非遗资源的宏观状态予以可视化呈现;在时空观念上,非遗资源信息数据库生成动态的非遗资源信息图谱,可将其资源的时空演变趋势以连续的方式可视化的表达出来。信息图谱绘制技术不仅能够全方位呈现非遗项目,还给予非遗资源以另一种生命存在的方式。
雷伟平宋军朋
关键词:可视化整体性
作为仪式美术的面具:上海都市面具表演的变迁被引量:3
2016年
面具具有信仰特质,同时具有娱乐和商业属性。它不是乡村特产,在都市生活中,面具文化同样富有魅力。由于面具与仪式高度结合,仪式美术的观念成为我们研究面具文化的一个新的范式。在这样的视野中,作为美术的面具是仪式的核心要素,是仪式的组成部分,面具成就仪式。上海都市的信仰与商业仪式中都有面具表演。城隍出巡的面具阴沉凶狠,龙华庙会的面具喜庆吉祥,体现出不同的仪式的不同面具形态。卡通面具的娱乐性和商业性正与信仰仪式结合并行,体现出上海城市传统与现代生活和谐的局面。保护面具文化,首先要保护仪式文化,因为面具是一种仪式美术,是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市面具文化的保护同样需要予以关注。
田兆元
关键词:面具
共生、应时与认同:民俗谱系视域中春节习俗的变与不变
2020年
从民俗谱系的观念、方法出发,探究始终居于传承、变异之中的春节习俗形态的结构、功能与价值,有助于避除碎片化误区,彰显容易被文化细节遮蔽的宏观气象和本质精神。传统春节习俗经由长期发展,形成了整体与多元、互动与认同相统一的结构谱系和功能谱系,支撑这一谱系性存在的是文化共生的逻辑。在现代化的文化迫力下,民俗谱系的应时之变主要表现在简易化、同质化、碎片化、个性化、虚拟化、商业化六大方面。由其民俗谱系维系的春节神性则集中反映出年节在家族、地域、民族、国家认同建构上依然存在的当代价值。
李柯
关键词:春节习俗传承神性
中国非遗图谱制作中的图像类型及其特点被引量:3
2014年
我国非遗图谱制作中的图像在概念内涵上与西方理论中的图像有着极大的区别,是基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图像观念和我国非遗文化资源的实际存活形态而构拟的。我国非遗图像即为非遗文化事项的形象或关系图型,包括非遗画像、非遗照像、非遗图形和非遗图表。这四种图像类型作为非遗信息的载体各具特色。探讨这四种图像类型的特点有助于我国非遗图像资源的整理、分析和研究工作,有效达致非遗文化保护、传播和传承的目的,是我国非遗图谱制作的重要理论组成部分。
曾澜
关键词:画像照像
高校社区节日文化的建构与民俗学学科发展研究——以华东师范大学的传统节日传承为例被引量:4
2017年
高校是重要的现代社区,但是过去整体缺少中国传统文化氛围,远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熏陶,更是没有自己的民俗生活传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强调非遗保护的社区性是一个基本方针。华东师范大学的民俗学学科在发展人才培育与科研活动的同时,在校园社区开展了"传统节日文化校园传承"的实践,旨在建设高校社区的传统文化品格,推进非遗资源的高校社区传承。高校社区与城市社区交流互鉴,并与国内其他院校形成高校社区的联盟,构成节日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共同体。校园节日文化建设的主体由民俗学学科推进、学校管理者与师生共同主导,高校社区建设才会有成效。民俗学学科在推进校园文化传承的过程中,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实现了传统民俗学向现代民俗学的转型。民俗学者成为文化的研究者与建构者,走向社会建设的第一线,走到人文社科的前列,就会改变边缘状态。
田兆元游红霞
关键词:高校社区高校联盟
文化遗产保护在上海新城镇建设中的意义被引量:4
2016年
城乡二元结构的固化遮蔽了乡村文化的优势,导致大批文化遗产在新城镇开发过程中被破坏。实际上,文化遗产保护对中国当代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文化遗产是新城镇建设的文化基础,是赋予新城镇文化生命力和文化特色的根本源泉;其次,文化遗产是新城镇产业开发的重要资源,为各新城镇打造特色产业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基础;第三,文化遗产保护是新城镇增强人口吸引力,加强区域文化认同,构建区域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毕旭玲
关键词:文化遗产新城镇城乡二元结构
上海港口城市文化遗产的历史地理内涵研究
2014年
港口城市文化遗产是海洋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港口城市文化遗产往往被只关注近代而忽视其古代历史内涵,在我国港口城市历史及其文化遗产研究中很有典型意义。早在隋唐时期,以吴淞江为出海主航道,以苏州地区为经济腹地,上海地区就先后形成了华亭港、青龙港等贸易港,并完成了由内河港口到河口海港的转移。上海地区贸易港的发展在宋代达到高潮,青龙港被誉为"江南第一贸易港"。南宋末年,港区移至吴淞江入海口的支流上海浦,形成上海浦港。在上海地区港口的早期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港口的位移与发展,都影响了社会经济政治及文化的发展,带动了社会形态的变迁。
毕旭玲
关键词:港口社会形态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与代表性传承人制度研究综述被引量:4
2018年
迄今为止,学界围绕着我国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与代表性传承人制度进行了大量的论证探究,主要内容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界定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名录申报评审研究、名录分类研究、名录制度反思与改进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制度研究、退出制度研究、保护扶持制度研究、传承人制度反思与改进研究等。相关成果较多且富有成效,有力助推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特别是非遗管理制度的建设;与此同时,相关研究也存在综合性与系统性不强、对于制度的反思与改进不足、理论建构与自主话语欠缺等问题。从学术发展的角度看,这些贡献与问题皆为进一步探讨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和代表性传承人制度的改进设计提供了重要参照和必要基础。
钱梦琦
明清以前古徐州港口群的历史重构——基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视野的考察
2019年
古徐州港口群在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中起到过重要作用。但因为地貌变动巨大,时间过于久远,缺乏相应的文献记录等原因,徐州港口群的文化记忆已大都被遗忘。文章试图重构明清以前古徐州港口群的历史。古徐州地区的港口可以追溯至原始社会。徐夷建立徐国以后,随着地形地貌的变迁,古徐州境内海港逐渐为内河港口所替代,泗水港与下邳港是其中的代表。正是由于这些内河港口所发挥的作用,徐州港口群成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毕旭玲
关键词:内河港口港口群枢纽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与代表性传承人制度研究综述(上)被引量:1
2018年
中国文化以多元、持久、深厚、独特著称于世,有着极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于后人,泽被后世。随着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颁布以及2004年我国正式加入《公约》,政府、社会各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日益重视,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已被提升至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巩固本土文化主体性、加强民族文化认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认识。
钱梦琦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中国文化人类文明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