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07F008Z)

作品数:7 被引量:5H指数:2
相关作者:潘怀平周迪张敏更多>>
相关机构:中共陕西省委党校更多>>
发文基金: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政治法律
  • 2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篇调解
  • 3篇司法
  • 3篇民事
  • 3篇民事调解
  • 1篇调解制度
  • 1篇人性
  • 1篇人性化
  • 1篇社会
  • 1篇社会构建
  • 1篇审判
  • 1篇司法功能
  • 1篇司法模式
  • 1篇司法能动
  • 1篇司法能动性
  • 1篇群众
  • 1篇群众化
  • 1篇民事调解制度
  • 1篇民事审判
  • 1篇监狱
  • 1篇监狱制度

机构

  • 5篇中共陕西省委...

作者

  • 5篇潘怀平
  • 1篇张敏
  • 1篇周迪

传媒

  • 2篇中国延安干部...
  • 1篇理论导刊
  • 1篇中国监狱学刊
  • 1篇陕西青年职业...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和谐诉讼模式的司法能动性探索被引量:2
2008年
司法的中立性、被动性和消极性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前提和基础。但是过分强调司法的被动性、消极性,而弱化司法的能动性,将会导致机械司法、司法低能、弱化服务意识现象,不利于实现真正的司法正义。只有为被动性的司法权力注入一定的能动性,增强其活力,司法功能才会有效发挥。
潘怀平
关键词:司法能动性
人性化的陕甘宁边区教育改造方式
2011年
陕甘宁边区政府对犯人采取教育感化的方针,反对惩办主义,要求妥善安置犯人,帮助其走上劳动为生的道路。边区的监狱政策以教育与生产并重,监狱感化与民间改造相结合,特别是外役、假释、保释、交乡执行的运用,教育和改造了大批不法人员。陕甘宁边区政府尊重犯人人格、教育转化人犯、促其重新做人的狱政思想,体现了行刑人本化的司法精神。陕甘宁边区依靠社会力量改造罪犯的民间方式,体现了行刑社会化的特色。
潘怀平周迪
关键词:监狱制度
法院民事调解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功能被引量:1
2009年
司法的目的是要形成和谐秩序,并非对抗态势。调解之所以受到关注和重视,关键是它在解决社会纠纷中发挥着特殊的功能。民事诉讼调解制度是和谐主义模式的诉讼机制中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社会纠纷和谐解决的重要方式。
潘怀平张敏
关键词:民事调解司法功能
陕甘宁边区民事审判模式之选择
2009年
调解成为陕甘宁边区民事审判权的主导性运作方式,这是陕甘宁边区民事审判的特色,并且这一特色在很长时期内保持了高度的稳定性。在我国,诉讼调解和判决是诉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没有主辅之分,不可偏废。
潘怀平
关键词:民事审判民事调解司法模式
陕甘宁边区民事调解制度的群众化被引量:2
2010年
主张人民的事情由人民自己做主的决策理念,使得陕甘宁边区民事纠纷的解决主体群众化。主张以诉讼外方式为主以减少诉讼的纠纷解决理念,使得陕甘宁边区民事调解运作方式逐步民间化。陕甘宁边区民事调解群众化的过程,是我国人民调解制度形成与完善的过程,同时又是中国特色司法制度的建立过程。
潘怀平
关键词:民事调解制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