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839909)
- 作品数:17 被引量:96H指数:6
- 相关作者:王绪本罗威张刚覃庆炎范军更多>>
- 相关机构:成都理工大学四川省地震局教育部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电子电信更多>>
- 青藏高原的地壳流
- <正>青藏高原是新生代形成的全球最大规模的碰撞热造山带。高原隆升时代起始于古新世50Ma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的汇聚,其隆升及地壳加厚经历了两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从古新世50Ma到中新世中期15Ma,主要是引起地壳缩短及加...
- 朱介寿杨宜海范军程先琼
-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缘四川盆地羌塘地块粘滞性流体
- 文献传递
- 青藏高原东缘及四川盆地岩石圈结构研究
- <正>青藏高原是新生代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的碰撞挤压而形成的巨大变形区域,其主体较为平坦,而高原边缘与周边盆地之间构成了强烈的地形陡变带。龙门山断裂带构成了青藏高原东缘与华南地块的边界,自青藏高原东缘向东跨龙门山进入四川盆...
- 杨宜海朱介寿范军王成蒋科植
- 关键词:龙门山断裂带四川盆地青藏高原东缘岩石圈结构
- 文献传递
- Delaunay三角剖分插值算法在MT成图中的应用被引量:5
- 2012年
- 研究并实现了一种基于Delaunay三角剖分的二维快速插值算法,并将其应用于大地电磁(MT)二维反演实时成像网格化处理中。实际资料试算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稳定、插值效果好以及易于模拟地形数据等优点,能满足MT反演结果实时成图的要求。
- 杨利容简兴祥
- 关键词:DELAUNAY三角剖分插值算法
- 龙门山造山带中段前山及中央断裂带电性结构特征
- <正>龙门山造山带是中国大陆地壳中的主要造山带之一,其内部组成与构造十分复杂,独具特征。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为了研究龙门山造山带主要断裂带的电性结构,项目组于2009年对位于北川-映秀断裂带(中央断裂带)的WFSD...
- 皇健王绪本张刚郭紫明徐玉聪
- 关键词:电性结构项目组龙门山造山带中央断裂带
- 文献传递
- 地震放大效应与地下地质结构——龙门山山前玉皇观区域观测数据分析被引量:6
- 2017年
- 通过布置于龙门山断裂带中段、龙门山山前玉皇观区域的地震观测台站阵列接收地震数据,研究该区域的地震动放大效应和地下地质结构.观测阵列共10台宽频带地震仪,分布在玉皇观河口冲积扇区域.分别采用参考场址谱比法(RSSR)和HV谱比法(HVSR)计算64个高信噪比近震数据的振幅谱比函数,结果显示在玉皇观区域具有较明显的地震动放大效应,并且局部场址效应显著.以S06场址为例,建立近地表地震地质模型,通过SH波放大效应正演模拟研究该场址的地震动放大模式.RSSR与HVSR的结果表明,两者所计算的场址放大效应主频一致,但是HVSR的放大峰值却比RSSR的放大峰值大一倍左右,表明HVSR的结果可能包含了波场在近地表低速层之下传播路径的改造作用.另外,采用27个远震P波的接收函数计算了该区域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接收函数研究结果显示玉皇观地区的莫霍面深度为44 km,沉积盖层、结晶地壳和上地幔的S波速度分别为2.5 km·s^(-1)、3.5 km·s^(-1)和4.5 km·s^(-1).观测阵列台站之间的接收函数反演结果一致性较好,说明本研究区域范围内地形地貌等近地表结构因素的相对变化对接收函数的影响不大.
- 余嘉顺韩超王绪本原健龙付小波张玮蓝星周武梁群侯小平
- 关键词:龙门山接收函数
- 青藏高原东缘岩石圈及软流圈结构被引量:1
- 2015年
- 青藏高原东缘岩石圈及软流圈结构的研究是认识该区域地壳上地幔的构造形变及高原内部物质向东运移的重要手段。通过搜集四川区域数字地震台站和野外临时地震台站记录的观测资料,采用接收函数共转换点(CCP)偏移叠加成像方法对青藏高原东缘深部结构研究。研究结果揭示:青藏高原东缘的地壳厚度比四川盆地的魂壳厚度大10~20km在青藏高原东缘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莫霍面处存在大幅度的垂向错断和变形。从青藏高原东缘到四川盆地,岩石圈与软流圈分界面(LAB)显示出深度逐步增加、410km间断面深度则有变浅的趋势。在地壳的下界面和LAB界面间以及LAB界面与410km间断面间也存在多条不连续的分层。青藏高原东缘和四川盆地的LAB界面的下方都有明显的低速层分布,但它们之间存在差别,四川盆地的LAB界面的下方低速层分布较为完整,而青藏高原东缘LAB界面下方的低速层分布中可见离散的高速块体分布。青藏高原东缘与四川盆地深部结构的明显差异,体现了该地区的深部地球动力学背景的复杂性。
- 范军朱介寿江晓涛吴朋杨宜海
-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缘接收函数岩石圈软流圈
- 青藏高原东缘的地壳流
- <正>研究新生代大陆造山带的一个主题是地壳上地幔形变过程及动力学机制。其中粘滞性地壳流对地壳及上地幔影响的研究,已成为当前一个主流。青藏高原中下地壳以至部分上地幔存在部份熔融或含水物质形成粘滞性流体,已为一系列地球物理及...
- 朱介寿江晓涛范军杨宜海梁春涛程先琼
- 关键词:龙门山中地壳青藏高原东缘地壳变形鲜水河断裂带
- 文献传递
- 自然邻点插值算法及其在二维不规则数据网格化中的应用被引量:19
- 2011年
- 由于观测数据的不足,对不规则散点数据的二维插值在地球物理中应用非常广泛。这里研究并实现了自然邻点二维插值算法,并以一个大地电磁测深反演数据为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与效果。实际资料试算与成图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精度高、插值效果好、速度快以及便于模拟地形数据等优点。
- 张伟覃庆炎简兴祥
- 关键词:网格化
- GIS下长周期大地电磁资料可视化管理平台的研究与实现被引量:1
- 2011年
- 针对传统资料管理方式的不足,提出了利用数据库并结合GIS技术对长周期大地电磁资料进行可视化管理的方法,将工区测点信息与行政区域信息、道路交通信息、地形高程模型和地质构造信息等多种空间数据源相融合,阐述了该平台的系统结构和实现过程。并针对数据反演前的测线投影与测点距计算问题,介绍了测点高斯平面投影与最小二乘下测线直线拟合的实现方法。应用表明,该平台以直观简洁、图形可视化的方式对资料进行了有效管理,同时也为野外生产工作和资料的定性处理与解释,提供了必要的信息支持。
- 覃庆炎张伟王西冲
- 关键词:GIS
- EMD方法在长周期大地电磁测深资料去噪中的应用被引量:7
- 2011年
- 在电磁干扰大的地区进行长周期大地电磁测量,如何有效地抑制各种电磁噪声,提高信噪比,从而保证数据质量,是长周期大地电磁资料采集与处理的核心问题。针对长周期大地电磁信号具有非线性、非平稳和非最小相位的特点,提出了利用经验模态分解(EMD)方法对长周期大地电磁信号进行噪声压制。讨论了EMD算法的具体实现流程,并将该算法应用于长周期大地电磁信号的噪声压制。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地压制长周期大地电磁中的噪声。
- 覃庆炎王绪本罗威
- 关键词:噪声压制信号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