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371852)
- 作品数:20 被引量:87H指数:6
- 相关作者:张玉荣周显青暴洁吴琼王海荣更多>>
- 相关机构:河南工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谷蠹最适生长条件和生长发育阶段的划分研究被引量:3
- 2018年
- 为了更准确地了解不同发育阶段的谷蠹在储粮过程中的危害情况,以谷蠹为研究对象,河南普通矮抗58小麦(储藏时间1 a)为其饲料,培养于人工气候箱中,采用染色法和剖粒法对小麦的害虫感染情况进行测定,研究谷蠹的最适生长条件和不同生长期的划分。结果表明:在(30±1)℃、RH(75±2)%条件下,小麦的谷蠹最大接种密度为8 000头/kg;在8 000头/kg的接种密度和RH(75±2)%条件下,谷蠹最适生长环境温度为30℃;在(30±1)℃,8 000头/kg的接种密度条件下,小麦的谷蠹最佳感染相对湿度为70%。由响应面分析可知:谷蠹的接种密度是影响小麦感染率的主要因素,空气相对湿度次之,温度对小麦的感染率影响最小。谷蠹的接种密度、空气相对湿度和温度的影响都极为显著(P<0.01)。温度与湿度、温度与虫口密度和湿度与虫口密度之间交互作用明显,最佳落点在试验考察的区域内。经过响应面回归分析得到的谷蠹最佳感染条件为温度30.28℃、空气相对湿度78%和虫口接种密度为8 000头/kg;在此条件下谷蠹对小麦感染率的预测值为90.30%,通过验证试验谷蠹对小麦的感染率为90.64%,预测值与实际结果相对误差为0.38%<0.5%,与理论值拟合度较好,预测值具有可参考性。在最适条件下,谷蠹的平均发育历期为32.64 d,卵期、幼虫期、蛹期和成虫期的平均发育历期6.15、16.56、6.98、2.85 d。
- 周显青吕晶张玉荣暴洁
- 关键词:谷蠹小麦
- 小麦萌动和发芽对其营养品质的影响被引量:6
- 2019年
- 主要研究小麦萌动和发芽对其营养品质的影响,选择3个品种的小麦(百农207、周麦27、矮抗58)作为实验样品,模拟田间小麦发芽条件进行小麦发芽实验,同时设定最佳发芽条件进行实验室培养,得到不同程度萌动和发芽的小麦并分别进行高温干燥和自然晾晒,并对其营养品质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随着小麦萌动和发芽程度的加深,小麦中还原糖含量从皮裂开始有显著升高,高温干燥则对还原糖含量的上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培养方式对其变化没有明显作用效果;粗脂肪、直链淀粉、支链淀粉、总淀粉含量逐渐下降。其中,培养和干燥方式均对粗脂肪含量的变化有显著性影响,且实验室培养的样品粗脂肪含量较高,而干燥温度越高,粗脂肪含量越低。周麦27和矮抗58小麦在鼓泡和皮裂阶段的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没有显著性变化,露白阶段则急剧下降。而百农207小麦的3种淀粉含量从鼓泡阶段即开始下降,培养方式和干燥温度对其没有明显的作用规律。
- 张玉荣寇含笑陈红
- 关键词:小麦萌动发芽还原糖粗脂肪营养品质
- 谷蠹不同虫态蛀蚀对小麦成分及食用品质的影响被引量:6
- 2016年
- 为研究谷蠹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侵害小麦后其成分及食用品质的变化,设定谷蠹在最适生长发育条件下(温度(32±1)℃、相对湿度75%±1%)对小麦进行侵害,测定受谷蠹卵期、幼虫期、蛹期和成虫期侵害后小麦的营养品质、流变学特性、食用品质等相关指标。结果表明:谷蠹感染小麦后,随着谷蠹在小麦籽粒内从卵生长发育到成虫阶段:灰分呈先降低后上升趋势,蛹期和成虫期与原始样间差异显著(P<0.05);清蛋白和还原糖含量等营养指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清蛋白各虫期均与原始样间差异显著(P<0.05),还原糖各虫期与原始样间无显著差异(P<0.05);粗脂肪、谷蛋白含量逐渐降低,粗脂肪各虫期均与原始样间差异显著(P<0.05),谷蛋白幼虫期、蛹期和成虫期与原始样间差异显著(P<0.05);球蛋白、醇溶蛋白含量呈波动变化,球蛋白和醇溶蛋白均在幼虫期、蛹期和成虫期与原始样间差异显著(P<0.05);另外,其微观结构显示随着谷蠹卵在小麦籽粒内生长发育,谷蠹侵害界面的质地变硬、表面粗糙、结构疏散、基质蛋白质断裂严重,且破损淀粉逐渐增多;流变学特性变化明显:出峰时间呈逐渐降低趋势,在蛹期和成虫期与原始样间差异显著(P<0.05),峰高和峰面积先降低后升高,峰宽整体呈上升趋势,峰高、锋宽和峰值面积在各虫期间均与原始样间差异显著(P<0.05),中线峰值右侧斜率呈先升高后降低,各虫期与原始样间差异显著(P<0.05);馒头感官评价总分逐渐降低;全麦粉馒头质构参数中弹性、黏聚性和恢复性逐渐减小,硬度、咀嚼度、胶着性呈波动性变化。从谷蠹不同虫期感染小麦与其理化及应用品质指标间差异性分析可看出,不同虫期之间受谷蠹感染的小麦理化及应用品质指标变化显著(P<0.05)。谷蠹在幼虫期和成虫期侵害小麦后各项理化及应用品质指标变化更明显。结果表明不同虫期谷蠹对小麦�
- 张玉荣暴洁周显青孙晶刘敬婉
- 关键词:储藏蛋白小麦谷蠹
- 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谷蠹对小麦淀粉含量及其糊化特性的影响被引量:8
- 2016年
- 为了探讨被不同生长发育阶段谷蠹蛀蚀的小麦,其淀粉含量和全麦粉糊化特性的变化规律,选用河南产储藏1年的普通小麦为材料,设定谷蠹在最适生长发育条件下(32℃±1℃,75%±1%RH)对小麦发生侵害,研究在谷蠹卵期、幼虫期、蛹期和成虫期,被侵害后的小麦直链淀粉含量、支链淀粉含量、总淀粉含量及其全麦粉糊化特性的变化,并对其进行相关性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小麦被不同虫期的谷蠹蛀蚀后,其中总淀粉、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含量与谷蠹的生长发育期呈极显著负相关;在谷蠹整个生长发育阶段,被幼虫期和成虫期谷蠹侵害后的小麦,其糊化特性指标变化差异极显著。在谷蠹生长发育各阶段,受侵害的小麦,其淀粉含量整体呈现降低趋势,并且在到达成虫期的整个侵害过程中,小麦直链淀粉含量下降的幅度明显高于支链淀粉含量下降的幅度,支链/直链逐渐升高;峰值黏度和低谷黏度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衰减值、最终黏度和回升值都逐渐升高,糊化时间基本不变。
- 张玉荣暴洁符杰岳纲冬
- 关键词:小麦储藏谷蠹淀粉含量糊化特性
- 基于图像处理和神经网络的小麦不完善粒识别方法研究被引量:25
- 2014年
- 为了实现图像处理技术对小麦不完善粒的准确快速识别,研究了一种基于小麦不完善粒图像特征和BP神经网络的不完善粒识别方法。采集小麦不完善粒图像,对图像进行中值滤波、形态学运算、图像分割等处理后,针对每个小麦籽粒,提取其形态、颜色和纹理共3大类54个特征参数,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8个主成分得分向量作为模式识别的输入,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实现对小麦不完善粒的检测识别。结果表明,该模型对完善粒、破损粒、病斑粒、生芽粒和虫蚀粒的判别正确率分别为93%、98%、100%、90%和85%,平均判别正确率达到93%,可有效对小麦不完善粒进行检测识别。
- 张玉荣陈赛赛周显青王伟宇吴琼王海荣
- 关键词:图像处理小麦不完善粒神经网络
- 信息素及其在储粮害虫检测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16年
- 在粮食储藏过程中,准确检测粮堆内害虫种类和密度是害虫综合防治的重要依据,而传统检测方法存在工作量大、检测结果滞后等缺点,因此寻找新的检测手段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昆虫信息素具有安全、绿色、微量、高效等特点,可用于储粮害虫的检测与控制。概述了昆虫信息素的结构鉴定、人工合成、采集方法,主要分析了信息素在储粮害虫监测诱捕检测法和信息素成分分析法中的应用研究,并讨论了信息素在上述两种检测方法的应用中所存在的难题,以期为储粮害虫检测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 左祥莉张玉荣符杰岳纲冬
- 关键词:储粮害虫信息素
- 小麦被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谷蠹侵害后其脂类的变化被引量:2
- 2018年
- 探究小麦被不同虫态谷蠹蛀蚀后其脂类物质的变化规律,为小麦的安全储藏提供理论参考与指导。以河南普通矮抗58小麦为研究对象,在谷蠹最适的生长发育条件下(32℃±1℃,RH75%±1%)对小麦进行侵害,通过对不同发育阶段(卵期、幼虫期、蛹期和成虫期)谷蠹侵害后的小麦粗脂肪含量、脂肪酸值和脂肪酸组成进行测定,研究其变化规律并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与未被谷蠹蛀蚀的对照样相比,小麦经不同虫期的谷蠹蛀蚀后其粗脂肪含量逐渐降低,且在卵期到幼虫期下降幅度最大,由卵期的4.09%下降到幼虫期的2.04%,下降幅度达50.1%,由幼虫期发育到蛹期和蛹期发育到成虫期时下降幅度缓慢,各虫期与原始样相比均有显著差异性,而蛹期和成虫期之间相比无显著差异性;脂肪酸值持续升高,幼虫期发育到蛹期时变化不明显,蛹期发育到成虫期变化最明显,变化幅度最大,各虫期与原始样相比均差异性显著。谷蠹侵害后全麦粉脂肪酸组成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且各脂肪酸组分及种类在谷蠹侵害的不同时期变化相差较大,变化幅度差异性显著。结果表明,不同虫期的谷蠹蛀蚀小麦后对小麦的粗脂肪含量、脂肪酸值及脂肪酸组成均有一定的影响且较为明显。因此,在储藏期间不仅要注意谷蠹的数量,而且应该注意和防治谷蠹的生长发育。
- 张玉荣田甜暴洁
- 关键词:小麦谷蠹
- 蛀食性害虫生长发育对小麦细胞膜透性及主要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5
- 2016年
- 研究玉米象和米象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侵害后对小麦籽粒细胞膜透性及主要酶活性的影响规律,为虫蚀小麦品质评价提供一定的量化指标和理论参考。选用2013年河南产的郑麦7698为试验材料,对两种害虫在卵、幼虫、蛹和成虫期侵害的小麦籽粒中丙二醛(MDA)含量、电导率、脂肪酶、过氧化氢酶(CAT)及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等指标进行测定,同时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玉米象和米象侵害后,小麦籽粒细胞膜系统遭受损伤,细胞膜脂质过氧化加剧,细胞膜通透性增大;小麦MDA含量和电导率逐渐升高,其中电导率从卵期到成虫期的增加幅度超过400%;脂肪酶活性呈现整体升高趋势;CAT和POD活性呈明显下降趋势;各指标数值在对照样与不同虫期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表明玉米象和米象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对小麦细胞膜透性和酶活性产生了显著性影响。
- 张玉荣符杰吴琼左祥莉岳纲冬
- 关键词:小麦玉米象米象细胞膜酶活性
- 蛀食性害虫侵害小麦后损伤分型指标研究被引量:5
- 2014年
- 为探讨玉米象、米象和谷蠹3种主要蛀食性害虫侵害后对小麦蛀蚀损伤部位及一个生长发育周期内蛀蚀程度的影响,分别将8头、16头、32头和64头蛀食性害虫放入100g小麦中,并定期对小麦虫蚀部位及数量进行观察、统计。结果表明:虫蚀粒随虫口密度增加而增多,虫口密度不同对产卵量产生一定影响,致使增大比例不同。饥饿处理后的米象先集中进食后产卵,而玉米象、谷蠹产卵与进食同时进行,致使前期蛀蚀部位的比例因虫种不同而变化;后期子代的大量蛀蚀致使蛀蚀胚乳部位数量显著升高,胚和胚乳两部位同时蛀蚀籽粒随时间延长而升高。64头蛀蚀30d时,不同蛀蚀程度占总的虫蚀粒的百分比不同,但呈正态分布趋势。一个生长发育周期内,米象、玉米象蛀蚀程度在30%~40%比例最高,谷蠹蛀蚀程度在20%~30%比例最高。因此可根据蛀蚀程度对损伤粒初步划分为轻度蛀蚀(0~10%)、中度蛀蚀(10%~50%)和重度蛀蚀(50%~100%)3个阶段。
- 张玉荣王海荣周显青吴琼
- 关键词:损伤分型小麦
- 不同虫态谷蠹侵害对小麦淀粉组分及微观形态结构的影响被引量:1
- 2017年
- 为了探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谷蠹侵害对小麦淀粉组分及形态结构的影响。通过控制谷蠹侵害小麦的温度(30℃±1℃)、相对湿度(75%±5%)及虫口密度(1 000头/100 g),保证其完成一个生长发育周期,以谷蠹感染后的小麦为研究对象,对谷蠹不同发育阶段(卵期、幼虫期、蛹期、成虫期)侵害后小麦中粗淀粉、破损淀粉含量、还原糖含量及淀粉颗粒形貌及结构、淀粉粒度和淀粉结晶度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谷蠹对小麦侵害后,与谷蠹未侵害的小麦对照样相比,粗淀粉含量除在卵期略有增加外其余各期均低于对照样,在4个发育阶段谷蠹侵害后均呈现显著差异性(P<0.05),还原糖含量、破损淀粉含量在各发育期均高于原始样,中位径变化则呈现波动性,且均明显低于原始样;还原糖含量从卵期到成虫期时均与原始样品差异性明显(P<0.05),破损淀粉含量从卵期的2.42%上升至成虫期的5.58%,其中从卵期到幼虫期破损淀粉含量增幅最大;与原始样相比,小麦淀粉的X射线衍射曲线变化差异不明显,结晶度值各虫期间变化不显著(P>0.05);淀粉的扫描电镜图显示:随着谷蠹由卵期发育至成虫期,其小麦籽粒中淀粉颗粒表面逐渐变得粗糙不完整,形状变得无规则,且小粒径颗粒增多,破损淀粉含量增加,大粒径淀粉颗粒表面出现较大凹坑和破损。因此,在实际的小麦储藏过程,应关注谷蠹在发育过程中的幼虫期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 周鸿达张玉荣暴洁
- 关键词:小麦谷蠹发育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