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H020920020690)

作品数:7 被引量:27H指数:3
相关作者:陈新月于岩岩陆海英斯崇文庄立伟更多>>
相关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秦皇岛市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乙型
  • 3篇肝炎
  • 3篇病毒
  • 2篇序贯
  • 2篇序贯治疗
  • 2篇乙型肝炎
  • 2篇逆转
  • 2篇逆转录
  • 2篇转录
  • 2篇慢性
  • 2篇慢性乙型
  • 2篇酶链反应
  • 2篇聚合酶
  • 2篇聚合酶链反应
  • 2篇类似物
  • 2篇核苷
  • 2篇核苷(酸)类...
  • 2篇干扰素
  • 2篇肝组织
  • 2篇HBV_DN...

机构

  • 5篇首都医科大学...
  • 4篇北京大学第一...
  • 2篇秦皇岛市第三...
  • 1篇科技公司

作者

  • 5篇陈新月
  • 4篇于岩岩
  • 3篇庄立伟
  • 3篇马丽娜
  • 3篇斯崇文
  • 3篇陆海英
  • 2篇金怡
  • 2篇韩忠厚
  • 1篇魏飞力
  • 1篇徐小元
  • 1篇马冰
  • 1篇张乃临
  • 1篇于敏
  • 1篇公维波
  • 1篇李俊
  • 1篇张涛
  • 1篇王军
  • 1篇董金玲

传媒

  • 2篇中华实验和临...
  • 2篇中华肝脏病杂...
  • 1篇传染病信息
  • 1篇北京医学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年份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不同疾病阶段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树突状细胞功能及血清细胞因子表达水平
2010年
目的 探讨HBV感染后不同疾病阶段(免疫耐受期、肝炎活动期、非活动携带状态)者断面的树突状细胞(DC)亚群功能和血浆细胞因子水平的差异及其可能的原因.方法 30例HBV感染后不同疾病阶段者,分为免疫耐受组、肝炎活动组和非复制携带组,每组10例;另选1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收集研究对象外周血,检测白细胞介素(IL)-12、IL-10、干扰素(IFN)α、IFN γ、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表达水平,分析髓样树突状细胞(mDC)和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的功能(以IL-12含量代表mDC的功能,以IFN α含量代表pDC功能)及其他细胞因子在不同组别间表达水平的差异.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比较,总的HBV感染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用t检验,4组间两两比较用秩和检验.结果 HBV感染组IL-12总含量及单个核mDC IL-12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53.12±159.30)pg/ml比(338.48±142.92)pg/m和(9.48±9.57)fg比(15.10±6.25)fg,F值分别为0.225和0.684,P值均<0.01],两组IFN α总含量及单个核pDC IFN α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575.87±477.02)pg/ml比(662.37±356.06)pg/ml和(85.14±68.44)fg比(62.11±627)fg,F值分别为1.467和1.804,P直均>0.05].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健康对照组IL-12总含量[(338.48±142.92)pg/ml ]高于其他3组(Z值分别为-3.039、-2.967和-2.949,P值均<0.01),单个核mDC IL-12含量[(15.10±6.25)fg]也高于其他3组(Z值分别为-3.027、-2.671和-2.863,P值均<0.01);健康对照组IFN α总含量为(662.37±365.06)pg/ml,单个核pDC IFN α含量为(62.11±27.04)fg,均高于肝炎活动组(Z值分别为-3.016和-3.176,P值均<0.01).HBV感染不同组别中,仅IFNα水平[分别为(86.17±12.02)pg/ml、(91.76±39.64)pg/ml和(139.32±207.35)pg/ml]高于健康对照组[(53.30±23.92)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967、-2.896和-3.054,P值均<0.01).结论 HBV感染后,DC
董金玲马丽娜马冰陈新月
关键词:树突细胞白细胞介素12干扰素A
肝组织HBV DNA在抗病毒治疗中的变化与作用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探讨肝组织HBV DNA在抗病毒治疗中的变化及其作用。方法71例HBeAg阳性的慢性乙肝患者分别接受序贯治疗、拉米夫定和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总疗程为48周,随访24周。检测治疗前、后肝组织HBV DNA。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进行HBV基因分型。结果应答者肝组织HBV DNA基线值明显低于其它组患者(P=0.0013),治疗48周后其对数均值从5.9±1.0降至4.5±1.2,明显低于无应答或反跳患者(P=0.0073)。治疗48周肝组织HBV DNA对数浓度<5的患者,肝组织HBV DNA对数均值从5.8±1.0降至3.8±0.9,明显低于治疗48周肝组织HBV DNA对数浓度>5的患者(P=0);但停药24周后,两组患者血HBV DNA及ALT均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停药24周后出现反跳的患者,其治疗前、后各项指标与持续应答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C基因型(61例)和B基因型(10例)慢乙肝患者肝组织HBV DNA含量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抗病毒治疗可明显抑制肝组织HBV DNA的含量,肝组织HBV DNA低水平患者易获得较好的疗效。肝细胞内HBV DNA的消失可能是判断抗病毒治疗终点的理想指标。C、B基因型慢乙肝患者肝组织HBV DNA含量无明显差异,抗病毒治疗疗效相近。
陆海英庄立伟于岩岩斯崇文李俊陈新月韩忠厚陈勇
关键词:序贯治疗拉米夫定肝组织学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直接测序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逆转录区耐药变异的比较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 通过比较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和直接测序法同步检测HBV逆转录区耐药变异情况,探讨直接测序法检测耐药在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及其对制订挽救治疗方案的指导意义.方法 选择拉米夫定(LAM)和(或)阿德福韦(ADV)长期治疗出现应答不良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荧光定量PCR法和引入ntPCR技术的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同步进行核苷类似物相关耐药的检测,分析基因变异耐药情况,比较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处理.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配对x2检验.结果 两种耐药检测方法在对LAM和(或)ADV相关耐药检测的一致性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对LAM与LAM和ADV联合/序贯治疗者中,与荧光定量PCR法比较,直接测序法检测的阳性率更高[分别为43.2%(10/42)对比38.6%(17/44)与66.7%(16/24)对比54.2%(13/24)],而漏检率更低[9.5%(2/21),19.0%(4/21);5.9%(1/17),23.5%(4/17)],其敏感性可能略优于荧光定量PCR,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载量组与低载量组比较,差异明显(x2=5.18,P=0.023),高载量组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的一致性更好.而在低载量组,直接测序法具有更高的阳性检出率和更低的漏检率,其敏感性可能略优于荧光定量PCR,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直接测序法检测PCR产物,不仅特异性好,而且与荧光定量PCR耐药检测方法相比,其敏感性略高.此外,PCR产物经直接测序法检测可以获得HBV DNA rt区序列的全面信息.
金怡魏飞力马丽娜陈新月
关键词:核苷(酸)类似物测序法
HBV cccDNA荧光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被引量:11
2007年
目的建立一种HBV cccDNA定量检测方法,并定量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内的cccDNA。方法分析A-G亚型HBVDNA序列,根据其结构特点,于DNA缺口两侧高度保守区域设计引物和探针,并摸索该方法最佳反应条件,以期实现不同亚型HBVcccDNA的特异性扩增。对该方法进行特异性、敏感性及重复性检测。将扩增产物进行测序以检测方法的特异性。用10^2~10^10拷贝/ml的标准质粒检测方法的敏感度。106拷贝/ml标准质粒30复管,以检测其重复性。取3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后的肝穿组织,提取DNA,用该方法进行cccDNA定量,观察抗病毒治疗前后cccDNA的变化及与总HBVDNA的关系。结果测序结果显示扩增产物为目的片段;该定量方法的敏感度为10^3-10^10拷贝/ml;标准质粒30复管后其0值为29.69±0.31,变异系数为1.04%。肝内cccDNA占肝内总HBVDNA的47%~98%,平均81.5%。结论本方法操作简便,特异性高,定量线形范围宽及重复性好,可用于科研中cccDNA的定量检测。
庄立伟陆海英于岩岩斯崇文于敏张乃临公维波
关键词:DNA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HBV DNA及病理的影响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抗病毒治疗对慢乙肝肝组织HBV DNA及病理的影响。方法75例HBeAg阳性的慢乙肝患者分别接受拉米夫定一干扰素序贯治疗24例、拉米夫定35例或干扰素a2b16例,抗病毒治疗,检测治疗前48周患者肝组织HBV DNA及炎症指数(HAI)。结果抗病毒治疗48周,三组患者血、肝组织HBV DNA及HAI均值明显下降(P〈0.05),序贯治疗组HBeAg血清转换率(38.1%)稍高于其他两组(P=0.1352)。HBeAg血清转化患者(17例)和HBVDNA阴转患者(21例)肝组织HBV DNA基线值明显低于其他患者(P〈0.05)。结论抗病毒治疗可以抑制肝组织HBV的复制,改善肝细胞的炎症坏死;肝组织HBV DNA水平低者抗病毒疗效好。序贯治疗可能获得较高的HBeAg血清转化率。
陆海英庄立伟于岩岩斯崇文张建军陈新月韩忠厚陈勇
关键词:干扰素Α乙型序贯治疗
无创检测指标评估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的研究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评估无创检测指标与食道静脉曲张的相关性,通过无创检测指标判断肝硬化患者是否须要进行胃镜检查。方法251例肝硬化患者分为食道静脉曲张组和无食道静脉曲张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评估Child-Pugh评分、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activity,PTA)、血小板(platelet,PLT)计数、脾厚、门静脉直径(portal vein diameter,PVD)等无创检测指标与食道静脉曲张的相关性。应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分析我们建立的基于PTA与PLT的3分评分系统对食道静脉曲张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的评估。结果PTA、PLT、出现肝性脑病、出现腹水在2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总胆红素、PVD、脾厚、清蛋白及Child-Pugh评分在2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PTA<70%、PLT<100×109/L与存在食道静脉曲张明显相关。我们建立的3分评分系统的曲线下面积为0.73,0分预测出现食道静脉曲张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0;1分预测出现食道静脉曲张的灵敏度为89.10%,特异度为32.50%;2分预测出现食道静脉曲张的灵敏度为70.60%,特异度65.00%;3分预测出现食道静脉曲张的灵敏度为64.70%,特异度为77.50%。结论对于PTA≥70%,尤其合并PLT≥100×109/L的肝硬化患者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酌情暂缓胃镜检查。
王军于岩岩徐小元张涛
关键词:食道静脉曲张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
PCR产物直接测序法检测乙肝病毒耐药位点的临床研究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总结核苷(酸)类药物[nucleos(t)ide analogue,NA]长期治疗应答不佳患者的临床特征,便于在耐药检测前或不具备耐药检测条件时对患者的耐药情况进行初步判断,指导治疗。方法使用直接测序法对89例NA相关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hepatitisB,CHB)患者进行检测,分析其耐药变异位点,总结耐药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 89例长期使用NA治疗应答不佳的CHB患者的耐药位点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未用药的对照组(44.9%vs.6.7%,P<0.001)。拉米夫定(lamivudine,LAM)耐药相关病例的耐药位点检测阳性率为45.0%。阿德福韦酯(ade-fovirdipivoxil,ADV)耐药相关病例的耐药位点检测阳性率为20.0%。ADV相关耐药位点检测阳性组应用ADV的疗程明显长于阴性组[(23.82±14.13)个月vs.(7.79±11.74)个月,P<0.001]。发生病毒学突破(或反弹)组耐药位点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原发无应答组(58.33%vs.29.27%,P=0.006)。LAM治疗失败ADV再治疗患者比ADV初治者耐药检出率高,具有显著性差异(42.86%vs.11.54%,P=0.010)。多药组的耐药检出率明显高于单药组(62.75%vs.21.05%,P<0.001),且多位点联合耐药检出率高(P=0.004)。结论长期NA治疗应答不佳患者耐药人群的临床特征是:多药使用者、病毒学突破(或反弹)者、长疗程ADV用药者。了解这些高危人群的特点对于在耐药检测前或不具备耐药检测条件时对患者的耐药情况进行初步判断,进而挽救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金怡魏飞力马丽娜陈新月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核苷(酸)类似物耐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