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D04B03)

作品数:13 被引量:129H指数:6
相关作者:齐华闫洪奎王晶晶李凤海肖万欣更多>>
相关机构:沈阳农业大学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9篇玉米
  • 6篇病菌
  • 5篇土壤
  • 4篇斑病
  • 3篇玉米纹枯病
  • 3篇纹枯病
  • 3篇枯病
  • 2篇叶斑
  • 2篇叶斑病
  • 2篇叶斑病菌
  • 2篇玉米产量
  • 2篇玉米田
  • 2篇玉米弯孢叶斑...
  • 2篇玉米弯孢叶斑...
  • 2篇玉米纹枯病菌
  • 2篇致病基因
  • 2篇生物群落
  • 2篇水分
  • 2篇土传病害
  • 2篇土壤微生物

机构

  • 17篇沈阳农业大学
  • 6篇辽宁省农业科...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吉林省农业科...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丹东农业科学...

作者

  • 8篇高增贵
  • 7篇刘限
  • 6篇李婉莹
  • 5篇姚远
  • 4篇苏家
  • 4篇王晓东
  • 3篇徐秀德
  • 3篇徐婧
  • 3篇孔婷婷
  • 3篇姜钰
  • 3篇胡兰
  • 3篇刘博
  • 2篇王延波
  • 2篇赵海岩
  • 2篇闫洪奎
  • 2篇刘可杰
  • 2篇肖万欣
  • 2篇齐华
  • 2篇李凤海
  • 2篇王晶晶

传媒

  • 3篇辽宁农业科学
  • 2篇玉米科学
  • 2篇江苏农业科学
  • 2篇作物杂志
  • 1篇种子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沈阳农业大学...
  • 1篇农业科技与装...
  • 1篇中国农学会耕...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9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玉米尾孢菌(Cercospora zeina)在我国的分布研究
玉米尾孢菌(Cercospora zeina)引起的玉米灰斑病于201 1年首次被笔者发现在我国云南等地区发生,并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此后,笔者一直密切关注该病菌在我国的流行扩散趋势。2012—2015年,笔者陆续从云南...
刘可杰姜钰胡兰徐婧徐秀德
关键词:灰斑病
文献传递
不同耕作方式对辽西地区玉米生产的影响被引量:1
2017年
以土壤容重、含水量和玉米产量为指标,研究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相比,深松使0~40 cm耕层的土壤容重下降8.1%,且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均最高,增产7.11%。深松与传统耕作处理间差异显著。
靖凯
关键词:玉米耕作方式水分土壤容重
玉米纹枯病菌MAPK基因cDNA克隆与序列分析
玉米纹枯病是世界玉米产区广泛发生、危害严重的世界性病害之一,其主要病原菌是茄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n),优势种群Rhizoctonia solaniAG-1 IA的产量损失率均在10...
刘博刘限孔婷婷姚远李婉莹高增贵
关键词:玉米纹枯病菌MAPK克隆致病基因
长期施用秸秆及有机肥对辽宁北部棕壤土壤有效养分的影响被引量:8
2013年
采用5 年定位试验,研究秸秆还田、有机肥对辽宁北部棕壤土壤速效养分及有机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2005年相比,有机肥、秸秆还田处理增加了土壤有效氮和速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有增有降,有机质含量持平或下降;增加有机肥数量可提高土壤有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增加秸秆还田数量可提高土壤速效钾含量;施用有机肥的土壤有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比秸秆还田处理分别增加了7.06%-13.77%、7.48%-7.99%和37.65%-45.35%;全量秸秆还田、全量有机肥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相近,半量秸秆还田和半量有机肥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全量处理,平均分别增加了24.45%和16.53%,半量秸秆还田和半量有机肥配合比单独施用平均增加33.87%。
闫洪奎胡博高立祯
关键词:中低产田棕壤有机肥有效养分
玉米顶腐病和鞘腐病致病镰孢菌生物学特性比较被引量:2
2013年
采用植物病理学研究方法,对玉米顶腐病致病菌亚粘团镰孢菌[Fusarium subglutinans(wollenweb.&Reiking)Nelson]和玉米鞘腐病致病菌层出镰孢菌[Fusarium proliferatum(Matsushima)Nirenberg]进行了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两种镰孢菌在Czapek、PSA和PDA培养基上生长最好。多种碳源、氮源物质对菌丝生长均有促进作用,其中亚粘团镰孢菌最适碳源、氮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和蛋白胨;层出镰孢菌最适碳源为麦芽糖、葡萄糖、果糖和蔗糖,氮源为牛肉膏。两种镰孢菌在5~35℃温度范围内均可生长,最适为25℃,40℃菌丝不生长。在pH 5~12范围内均可生长,pH 6时生长最快。在pH 4~8范围内层出镰孢菌生长快于亚粘团镰孢菌,而pH 9~12范围内则相反。不同光照条件下菌丝生长差异不大。
徐婧胡兰姜钰徐秀德
关键词:玉米顶腐病生物学特性
高温和干旱胁迫下,植物叶片光合系统变化、气孔运动及其调控研究进展被引量:13
2012年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灾难性天气发生频率增高,高温和干旱同时发生的几率逐年增加,针对高温和干旱给植物带来的影响,本文从植物叶片光合系统、气孔运动、逆境胁迫信号传导和叶片气孔开闭调控4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从植物生理学和细胞生物学角度,讨论了植物叶片气孔运动规律及应用脱落酸对气孔开闭进行调控的研究进展,为抗旱耐高温型植物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基础,为科学、经济、高效调控植物叶片气孔运动,防御短暂和长期性逆境胁迫,保证粮食稳产、高产提供科学依据。
肖万欣王延波谢甫绨赵海岩
关键词:干旱光合系统气孔运动
紧凑型玉米杂交种形态生理学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4年
从国内外玉米生产形势上看,种植密度是提高玉米产量的重要栽培措施之一,在种植密度较高的地区,更宜种植紧凑型玉米品种来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本文结合国内外学者研究结论,从群体冠层形态结构和光合生理角度,比较了紧凑型玉米品种与平展型玉米品种差异,系统阐述了紧凑型玉米品种产量提高的形态生理学基础,为紧凑型玉米品种高产高效栽培生理研究和抗逆玉米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指导。
肖万欣王延波赵海岩刘晶
关键词:玉米理想株型紧凑型种植密度形态生理
辽宁省不同生态区玉米品种适应性研究被引量:13
2015年
选用适应性不同的8个玉米品种分别在昌图(辽北)、阜新(辽西)、海城(辽南)3个不同生态区进行品种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光、温、水是制约玉米产量的主要气象因子,尤其是抽雄期影响最大,多数玉米品种的产量与花期前后的气象因子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不同玉米品种在同一地区以及同一品种在不同生态区的产量存在显著差异,且适宜种植密度不同。昌图地区生育期内降水量最大,且光照、积温充足,适宜大部分玉米品种的种植,包括中地168、辽单1211、沈玉29、丹玉206和辽单527,中地168适宜密度为52 500株·hm-2、辽单1211为82500株·hm-2、沈玉29为82 500株·hm-2、丹玉206为45 000株·hm-2、辽单527为45 000株·hm-2;阜新地区光照充足,降水相对较少,玉米的平均产量较低,中地168、辽单1211适合在阜新地区种植,中地168适宜密度52 500株·hm-2,辽单1211为67 500株·hm-2;海城地区积温最高,降雨充足,光照条件较差,适宜郑单958、铁研56和丹玉405种植,郑单958和铁研56适宜密度为52 500株·hm-2,丹玉405适宜密度37 500株·hm-2。
王晶晶李凤海史振声王宏伟王志斌吕香玲朱敏
关键词:玉米气象因子生态适应性
深松方式对玉米根系分布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15
2014年
以郑单958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深松方式对玉米根系分布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实现玉米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行行深松、隔行深松均可有效打破犁底层,10~40cm土壤容重在整个生育时期显著低于常规耕作,且行行深松的后效作用更明显;深松提高了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有效缓解春旱对玉米幼苗的影响;深松后增加了土壤中30—50cm耕层及垂直垄向20~30cm范围的根量,有利于深层根系的生长、延缓玉米深层次根系衰老;深松也显著提高了植株水分利用效率和玉米产量,且行行深松的效果更为明显。
栗维朱海燕逄焕成刘明李玉义金忠华齐华
关键词:玉米根系分布
不同耕作深度对春玉米产量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研究目的】为明确不同耕作深度对春玉米产量及其生长发育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寻求适合辽宁地区春玉米种植的适宜耕作深度,【方法】本试验于沈阳农业大学实验基地采用耕箱人工模拟耕层结构的方法,利用辽宁代表性区域不同层次土壤,设置...
陈涛李冬梅宋振伟郭华齐华张卫建
关键词:耕作深度春玉米根系分布
文献传递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