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地震科技星火计划项目(XH13027)

作品数:6 被引量:28H指数:3
相关作者:王琼王海涛聂晓红解朝娣刘建明更多>>
相关机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云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地震科技星火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疆地震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主题

  • 6篇地震
  • 3篇S7
  • 2篇地震对
  • 2篇地震活动
  • 2篇地震前
  • 2篇余震
  • 2篇震前
  • 2篇震源
  • 2篇震源破裂
  • 2篇震源破裂过程
  • 2篇反演
  • 2篇M
  • 1篇地震活动趋势
  • 1篇地震台
  • 1篇地震台网
  • 1篇地震学
  • 1篇异常图像
  • 1篇于田地震
  • 1篇余震分布
  • 1篇震源机制

机构

  • 6篇新疆维吾尔自...
  • 2篇云南大学
  • 2篇中国地震局地...
  • 2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北京大学
  • 1篇中国地震局兰...
  • 1篇中国地震局

作者

  • 6篇王琼
  • 4篇王海涛
  • 3篇聂晓红
  • 2篇李志海
  • 2篇解朝娣
  • 2篇刘建明
  • 2篇赵翠萍
  • 1篇曲延军
  • 1篇吴传勇

传媒

  • 3篇地震学报
  • 1篇地震地质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中国地震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2008年新疆于田M_S7.3地震对后续地震的完全库仑应力触发作用被引量:5
2014年
在离散波数法基础上计算2008年3月21日新疆于田MS7.3地震造成的近场区域完全库仑应力变化,分析该变化对余震发生所产生的影响,得到了此次地震在2008年10月5日乌恰MS6.8地震震中处所产生的动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计算结果表明,该地震近场区域库仑应力变化图像演化大概持续了60s,库仑应力变化对余震的触发率达到90%以上,其中动态库仑应力变化图像更好地解释了余震的分布.余震震中处的完全库仑应力变化计算结果表明,其动态库仑应力变化远远大于静态库仑应力变化.于田MS7.3地震在乌恰MS6.8地震震中处造成的最大动态库仑应力变化为0.12 MPa,说明后者可能受到了于田MS7.3地震的动态应力触发作用,但不显著;而静态库仑应力则对其影响很小.
冀战波王琼王海涛解朝娣
关键词:于田地震
2008年3月21日新疆于田MS7.3地震破裂过程研究被引量:10
2014年
利用IRIS全球地震台网30°—90°的长周期P波记录,反演了2008年3月21日新疆于田MS7.3地震的破裂过程,得到了此次地震的破裂时空图像,并初步分析了余震分布与主震断层滑动量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此次地震是一个破裂尺度长100km、宽20km的破裂过程;破裂持续时间约为40s,在第13s时地震矩释放速率达到峰值,断层面上一次大的破裂行为几乎构成了整个地震的破裂过程.地震所释放的标量地震矩为4.23×1019 N·m,其矩震级为MW7.02.由主震断层静态滑动量分布图可以看出,整个破裂区以正断左旋走滑为主,显示出双侧破裂特征,最大滑动量为151cm,位于初始破裂点沿断层出露地表处.精定位后的余震在断层面上的投影结果显示,80%以上ML4.0—4.9余震和全部ML≥5.0余震均发生在初始破裂点附近区域及其南西方向,位于主震破裂滑动位移量迅速减小的区域,反映了震源区介质强度的不均匀性.
冀战波赵翠萍王琼李志海王海涛
关键词:震源破裂过程矩张量反演余震分布
2014年于田M_S7.3地震对后续余震和远场小震活动的动态应力触发被引量:12
2016年
本文采用离散波数法,计算了2014年于田MS7.3地震的断层破裂在近场和远场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并结合地震活动特征,讨论了MS7.3地震对后续余震活动和远场区域小震活动的动态应力触发作用.结果表明,1 MS7.3地震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对其西南侧主体余震区的地震活动起到了抑制作用,这可能是本次MS7.3地震序列余震活动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距主震约30km的北东方向余震区后续地震活动受到了主震产生的动态和静态应力变化的共同触发作用,动态应力变化峰值为2.78 MPa,静态应力变化为0.80 MPa,这与该区余震较为活跃相一致;距主震约45km的北部余震区受到动态应力触发作用,应力变化峰值为0.72 MPa.2 MS7.3地震产生的动态库仑应力变化空间分布呈非对称性,其中北东方向、北部余震分布与动态应力变化正值区存在相关性,从应力变化的角度解释了MS7.3地震的后续余震空间活动特征.3 MS7.3地震在沙雅、伽师地区的远场接收点产生的动态应力变化峰值分别为0.09 MPa、0.1 MPa,对两个区域的小震活动具有动态触发作用.
王琼解朝娣冀战波刘建明
关键词: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区域地震活动
2012年6月30日新疆新源、和静交界M_S6.6地震的破裂过程被引量:3
2015年
利用IRIS全球台网记录到的远场波形对2012年新源、和静交界MS6.6地震的破裂过程进行了反演,同时,结合发震构造喀什河断裂东段的构造特征和MS6.6地震前天山中段区域应力场状态,对MS6.6地震的可能发生机理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1)MS6.6地震破裂持续时间约35s,地震能量主要在前16s内释放。整个破裂过程由2次子事件组成,第1次破裂强度大于第2次。此次地震破裂过程相对简单,具有双侧破裂特征,最大滑移量为45cm。MS6.6地震初始破裂点位于高滑动量区域的边缘,深部主体破裂区以逆冲兼右旋走滑错动为主,浅部以右旋走滑错动为主;2)MS6.6地震的3级以上余震主要分布在主震破裂大滑动量区域的外围或滑动量变化梯度较大的区域,主震发生后短期内余震的震源机制特征与主震破裂面在断层面上产生的滑动矢量分布较为一致;3)新源、和静交界MS6.6地震前,新疆地区逆冲类型的中强地震明显增多,尤其是天山中段,且这些地震的震源机制与区域应力场的状态较为一致。显示了天山中段受构造应力场控制作用增强,进而有利于具有右旋扭错性质的喀什河断裂东段发生右旋走滑运动,这可能是6.6级地震发生的直接原因。
王琼冀战波赵翠萍王海涛聂晓红李志海
关键词:震源破裂过程波形反演震源机制
北天山地区2011年以来两次6级地震前的地震学中短期异常特征被引量:2
2013年
通过分析北天山地区历史强震、构造活动背景、区域应变能积累特征以及2011年11月1日尼勒克、巩留交界6.0级和2012年6月30日新源、和静交界6.6级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异常特征等,探讨了这两次6级地震前的地震学中短期异常特征。结果表明,2011年6月以来北天山地区中强以上地震处于加速活动状态,进入应变能释放阶段;尼勒克、巩留交界6.0级和新源、和静交界6.6级地震震前先呈6级地震平静而后被打破、中强地震成组活动和空间迁移、条带和空区等较明显的中期异常;震前还出现了较为相似的4级以上地震围空和5级逼近地震,且逼近地震与主震发生时间间隔均为14天,显示了较清晰的异常图像和较明显的中短期震兆特征。
王琼聂晓红吴传勇
关键词:中短期异常
2014年于田M_S7.3地震前的地震活动异常图像初步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14年2月12日17时19分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于田县(36.1°N,82.5°E)发生 MS 7.3地震,震源深度12 km.于田 MS 7.3地震前,新疆地区5、6级地震异常活跃.2011年6月-2014年1月连续发生了23次5级以上地震,这些地震在时间上呈连发态势、在空间上呈多带分布.2011年年底发现了这组地震活动异常现象,讨论了其对新疆地区未来发生7级地震的地震前兆预测意义.在跟踪研究的基础上,对新疆强震发生趋势提出了前瞻性的动态预测意见,较为准确地把握了2012-2013年新疆中强地震活动趋势和预测了2014年新疆发生7级地震的危险性。
王琼王海涛刘建明聂晓红曲延军
关键词:地震活动趋势异常图像地震台网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