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河南省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项目(112300410036)

作品数:8 被引量:50H指数:3
相关作者:王丽娅张红敏李金刘素素谢艳亭更多>>
相关机构:郑州大学河南省眼科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项目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角膜
  • 6篇细胞
  • 4篇真菌性
  • 4篇真菌性角膜
  • 4篇真菌性角膜炎
  • 4篇中性粒细胞
  • 4篇粒细胞
  • 4篇膜炎
  • 4篇角膜炎
  • 3篇小鼠
  • 2篇真菌
  • 2篇康唑
  • 1篇眼部
  • 1篇移植术
  • 1篇移植术后
  • 1篇异种
  • 1篇异种移植
  • 1篇植片
  • 1篇人角膜
  • 1篇三唑类

机构

  • 7篇郑州大学
  • 1篇河南省眼科研...

作者

  • 8篇王丽娅
  • 6篇张红敏
  • 4篇李金
  • 4篇刘素素
  • 3篇柳慧
  • 3篇谢艳亭
  • 2篇余晓菲
  • 2篇陈国铭
  • 2篇张月琴
  • 2篇王素娟
  • 1篇马聪慧
  • 1篇吴细丕
  • 1篇祝磊
  • 1篇贺燚
  • 1篇张俊杰
  • 1篇许中中
  • 1篇王璐璐
  • 1篇李家臣
  • 1篇孙声桃
  • 1篇金鑫

传媒

  • 5篇中华实验眼科...
  • 1篇中华眼科杂志
  • 1篇眼科新进展
  • 1篇中国实用眼科...

年份

  • 2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BALB/c小鼠角膜细胞密度和大小的活体三维测量
2015年
背景 角膜细胞的形态学参数及其密度对角膜结构的完整性及其正常功能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目前,BALB/c小鼠已成为角膜研究中广泛应用的实验动物,了解正常角膜细胞的大小、形态及密度可为相应的实验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目的 应用双光子激光扫描显微镜对BALB/c小鼠的不同角膜细胞进行活体扫描,对细胞密度、细胞大小参数进行活体三维测量,活体观察角膜不同细胞的形态学特征.方法 收集6只8 ~13周龄BALB/c小鼠,麻醉后荧光解剖显微镜下于角膜基质内注射20 μg/ml的胞质膜染料1μl,注射后1.5h于注射部位的对侧注射500 μg/ml Hoechst 33342 1 μl,30 min后使用双光子激光扫描荧光显微镜对角膜中央视野(XY轴)的角膜内皮层、基质层和上皮层进行Z轴逐层扫描,每层扫描厚度为2μm,图像像素为512×512,图像位数为12 bit.应用Imaris软件对扫描的图像进行细胞密度以及细胞大小参数的测量,细胞密度通过计算3维空间内细胞核数目获得;通过软件自动测量角膜上皮基底层、中基质层和内皮层细胞和细胞核的表面积和体积,并计算细胞和细胞核的表面积/体积值和细胞的核质比. 结果 BALB/c小鼠角膜上皮基底层和内皮层均为单层细胞,而中基质层包括2层细胞.小鼠角膜上皮基底层细胞密度为(108.00±18.97) ×10^4/mm3,明显大于中基质层的(9.27±0.48)×10^4/mm3和内皮层的(22.30±2.28)×10^4/mm3,3个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1.592,P=0.000);以中基质层的细胞表面积和体积最大,其次为内皮层,上皮基底层的细胞表面积和体积最小,3层细胞间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 222.000、598.504,均P=0.000).小鼠角膜上皮基底层、中基质层和内皮层细胞的表面积/体积值分别为(0.80±0.13)、(0.51±0.07)和(0.40±0.04)/μm,以上皮基底层细胞最大,3层间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
张红敏刘素素谢艳亭陈国铭贺司宇金鑫窦新岩王丽娅
关键词:细胞计数
中性粒细胞在角膜真菌感染病程中的双相作用被引量:3
2015年
真菌性角膜炎是由真菌引起的角膜感染性疾病,致盲率高,且近几年其发病率逐年升高.机体对真菌的免疫包括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其中中性粒细胞介导的非特异性免疫对真菌的杀伤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其中不仅包括氧依赖型和非氧依赖型的杀菌方式,还包括近些年发现的中性粒细胞胞外捕获的杀菌方式.中性粒细胞通过释放酶以及活性氧簇(ROS)起到杀灭真菌的作用,但这些物质在杀伤真菌的同时也会造成组织损伤、瘢痕形成甚至角膜穿孔.本文主要介绍中性粒细胞杀伤真菌以及造成组织破坏的机制.
杨彪张红敏王丽娅
关键词:真菌性角膜炎中性粒细胞真菌
双氯芬酸钠对小鼠真菌性角膜炎抗真菌疗效的影响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观察抗真菌药物联合双氯芬酸钠对真菌性角膜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C57BL/6J小鼠为实验动物,以腐皮镰孢菌性角膜炎为模型。实验分为4组:手术对照组(不进行菌丝接种)、模型组、酮康唑组(单纯酮康唑治疗)和双氯芬酸钠组(酮康唑联合双氯芬酸钠治疗)。每组于造模后1 d、2 d、3 d、4 d和5 d分别进行裂隙灯观察和活体共焦显微镜检查。裂隙灯下进行角膜病变严重程度临床评分;对活体共焦显微镜图片进行菌丝定量和炎症细胞计数。手术对照组和双氯芬酸钠组于手术后5 d进行角膜HE染色病理学检查。结果模型组、酮康唑组和双氯芬酸钠组与手术对照组相比,各时间点角膜临床评分均有显著性增加(均为P<0.01);双氯芬酸钠组5 d与模型组相比,临床评分显著增加(P<0.01);双氯芬酸钠与酮康唑组相比,3 d、4 d和5 d的角膜临床评分显著增加(均为P<0.01)。模型组、酮康唑组和双氯芬酸钠组3 d后角膜内菌丝消失;双氯芬酸钠组与模型组和酮康唑组相比,角膜内菌丝面积无明显变化(均为P>0.05)。模型组、酮康唑组和双氯芬酸钠组与手术对照组相比,各时间点角膜炎症细胞数均有显著增多(均为P<0.01);酮康唑组与模型组比较,各时间点炎症细胞数无显著性差异(均为P>0.05);双氯芬酸钠组与模型组和酮康唑组相比,炎症细胞数目4-5 d均有显著性增多(均为P<0.01)。双氯芬酸钠组角膜内炎症细胞浸润与角膜临床评分的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二者呈明显正相关(r=0.860,P=0.000)。造模后5 d,手术对照组和双氯芬酸钠组HE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手术对照组角膜基质内细胞很少;双氯芬酸钠组基质增厚,基质内细胞增多,基质内细胞分类计数显示,可以确认的中性粒细胞占基质所有细胞总数的72.67%。结论小鼠真菌性角膜炎进行抗真菌药物治疗的同时局部应用双氯芬酸钠,不但不能减轻角膜病变的严重程�
张红敏刘素素李金柳慧谢艳亭王丽娅
关键词:真菌性角膜炎双氯芬酸钠酮康唑中性粒细胞
局部应用伏立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5
2016年
目的:评价局部应用伏立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病例系列研究。对2008年1月至2011年3月就诊于河南省眼科研究所门诊的84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行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查、角膜刮片镜检及真菌培养,对患者进行局部伏立康唑治疗,观察药物疗效,比较不同诊断方法敏感性比较伏立康唑对不同菌属所致角膜感染的疗效差异。采用K-S检验判断数据是否服从正态分布。若数据资料服从正态分布且方差齐,则采用t检验。若各组服从正态分布但方差不齐,则采用t&#39;检验;对3种诊断技术的敏感性采用McNemar检验,对前3位致病菌的治愈率采用Pearsonχ2检验。结果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角膜刮片镜检及角膜刮片真菌培养的阳性率分别为92.85%(78/84),85.71%(72/84),84.52%(71/84)。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较其他两种方法诊断率更高(χ2=4.167,P=0.041;χ2=5.143,P=0.023)。局部应用伏立康唑后70例(83.33%)患者痊愈,14例(16.67%)患者治疗无效,行手术治疗。最常见的3种致病真菌为镰孢菌、曲霉菌和交链孢菌,伏立康唑对其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2.22%、94.44%、1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610,P=0.000);共焦显微镜显示残存菌丝消失时间分别为(38.35±17.32)、(25.00±16.11)、(21.00±4.36)d。结论局部应用伏立康唑是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有效方法,交链孢菌及曲霉菌性真菌性角膜炎治疗有效率较高,镰孢菌性真菌性角膜炎治疗有效率较低。(中华眼科杂志,2016,52:657-662)
王丽娅许中中张俊杰孙声桃李金余晓菲祝磊张月琴贺燚李家臣王璐璐陶思羽
关键词:角膜炎三唑类
生物角膜用于人角膜板层移植术后的临床疗效及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动态观察被引量:12
2016年
背景近年来由于角膜供体材料的缺乏,异种角膜移植研究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猪角膜脱细胞基质构建的生物角膜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并已制备成生物角膜材料,但其用于人眼角膜移植后的临床效果及其组织形态学变化特征尚不清楚。目的观察用生物角膜进行人板层角膜移植术后的临床效果,并利用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进行活体动态观察,评估生物角膜作为新型角膜替代材料进行人眼角膜板层移植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于2014年2—8月在河南省立眼科医院纳入药物治疗无效的感染性角膜炎或陈旧性角膜白斑患者15例15眼,包括真菌性角膜炎4例,细菌性角膜炎1例,混合感染性角膜炎9例,陈旧性角膜白斑1例。采用猪角膜脱细胞基质构建的生物角膜行患眼生物角膜板层移植术,以术眼的对侧正常眼作为对照。分别于术后3d、7d、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和12个月对术眼进行随访,对植片愈合情况进行评分,随访时间为1年。疗效指标主要包括角膜透明度、新生血管形成、角膜植片有无溶解或感染复发、最佳矫正视力(logMAR)。分别于术后3、6、9和12个月利用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对角膜进行动态观察,记录和分析移植后角膜上皮和内皮细胞的形态和密度、角膜基质的形态特征以及角膜上皮下神经纤维的恢复情况。结果术眼术后3d早期出现角膜水肿等炎症反应,术后7d炎症反应消退。术后1个月植片透明,随访期间未出现角膜溶解、感染复发现象。术后6个月时1例患者出现青光眼,术后12个月时1例患者发生排斥反应。术眼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间logMAR、角膜透明度评分、角膜新生血管评分的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92.63、59.37、10.50,均P〈0.05),其中术后视力、角膜透明度均较术前明显改
王素娟张月琴李金余晓菲窦新岩王丽娅
关键词:异种移植共焦显微镜
眼部γδT细胞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4年
γδT细胞是近年来人们新认识的一种表型和功能独特的T淋巴细胞亚群。主要分布于皮肤、小肠、肺、生殖道、泌尿道等各种器官、组织的上皮层,在机体抗感染、抗肿瘤、抗过敏及上皮损伤、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可能在抵御广谱微生物人侵的一线防御中起关键作用。目前,γδT细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呼吸道、肠道以及皮肤等领域。经研究发现,在角膜和结膜上皮组织内也有叫8T分布,眼部γδT细胞可以直接或间接促进某些细胞因子表达并通过这些细胞因子间、细胞因子与相关受体等相互作用发挥抗感染、抗肿瘤、抗角膜移植排斥、角膜上皮及神经损伤修复等作用。但γδT在这些部位的研究却相对较少。文中就γδT细胞在眼部中的研究做一简述。
柳慧张红敏王丽娅
关键词:ΓΔT细胞角膜结膜
中性粒细胞在不同品系正常小鼠角膜的分布及其与角膜创伤修复的关系被引量:2
2014年
背景 以往人们通常认为角膜无血管、无髓系来源的免疫细胞存在.C57BL/6J小鼠、BALB/c小鼠和裸鼠是眼科免疫学基础研究的常用模型,这些小鼠的角膜是否存在天然免疫的关键细胞——中性粒细胞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目的 研究实验室常用的C57BL/6J鼠、BALB/c鼠和裸鼠正常角膜的中性粒细胞分布特征及其与角膜创伤修复的关系,为相关研究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角膜正常、10 ~ 12周龄的SPF级雄性C57BL/6J鼠、BALB/c鼠和BALB/c背景的裸鼠各16只,取3种小鼠各8只制备成中央区相连的4瓣角膜铺片,并以角膜周边血管缘为界向内以3个同心圆分区.分别用Gr-1-FITC抗体和CD31/PECAM-1-PE抗体对角膜中性粒细胞和血管进行免疫荧光染色,用免疫荧光显微镜和AR软件测量角膜血管面积并计数中性粒细胞.选取3种小鼠各8只制备角膜创伤模型,用无菌手术刀片以角膜中央为中心做十字划痕,深度至角膜前弹力层.创伤后即刻(0 h)、12h、24 h用2 g/L荧光素钠点眼,荧光显微镜下以AR软件计算不同时间点的创伤面积.于划痕后24 h取小鼠角膜制备铺片,用Gr-1-FITC抗体和CD31/PECAM-1-PE抗体行荧光染色,比较3种创伤小鼠角膜的血管分布、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和分布情况.实验动物的饲养与使用均遵循美国视觉与眼科研究协会制定的科研动物使用规范. 结果 正常C57BL/6J小鼠、BALB/c小鼠和裸鼠角膜中性粒细胞总数分别为(1 733±237)、(353±96)和(1 601 ±223)个/角膜,BALB/c小鼠角膜中性粒细胞数明显少于C57BL/6J小鼠和裸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种正常小鼠角膜缘均可见血管分布,BALB/c小鼠角膜缘血管面积明显小于C57BL/6J小鼠和裸鼠,C57BL/6J小鼠角膜缘血管面积明显大于裸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种正常小鼠中性粒细胞的数量与血管面积均呈明显正相关(C57BL/6J:r=0.936,P=0.001;BALB/c:r =0.939,P=0.001;
张红敏刘素素陈国铭柳慧窦新岩王素娟李金王丽娅
关键词:角膜中性粒细胞疾病模型C57BLBALB
小鼠真菌性角膜炎中主要免疫细胞的作用被引量:15
2012年
背景在中国,感染性角膜病变是引起角膜盲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其中真菌性角膜炎的发病率高、危害大,是角膜盲防治工作的重点。研究表明,真菌性角膜炎后局部的免疫状态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其免疫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目的研究真菌性角膜炎发生发展过程中局部免疫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共选用SPF级12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48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24只小鼠,然后根据检测的时间点将成模的小鼠随机亚分为临床评分组,6、9、12、24、72和120h组,每组3只小鼠。模型组小鼠用角膜划痕和带有真菌的竹签涂抹法接种腐皮镰孢菌以建立真菌性角膜炎模型,对照组仅用无菌刀片划痕而不接种任何真菌。各组小鼠分别于上述时间点进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采用改良标准对炎症程度进行临床评分。其余组按照时间点处死小鼠,采用免疫荧光标记法对炎症局部中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进行鉴定,计数炎性细胞数量。实验动物的使用遵循ARVO声明,研究过程经郑州大学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和河南省眼科研究所生命科学实验管理与伦理审查委员会批准。结果造模成功后24h模型组小鼠出现角膜混浊,72h时病变最为严重,此后病变逐渐减轻,而对照组24h后上皮愈合。造模后24~72h,模型组眼部炎症反应评分逐渐达峰值,与造模后6h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造模后6、9、12h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角膜炎症反应评分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9h和12h模型组小鼠中性粒细胞角膜浸润数量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24、72、120h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00)。模型组造模后12、24、72h角膜中性粒细胞与6h比较差异均有
张红敏刘素素许中中马聪慧谢艳亭吴细丕王丽娅
关键词:角膜中性粒细胞T淋巴细胞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