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3YJAZH041)

作品数:10 被引量:83H指数:5
相关作者:李辉霞周红艺魏兴琥汪明冲关共凑更多>>
相关机构: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生物学
  • 3篇农业科学
  • 2篇天文地球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3篇植被
  • 2篇土壤
  • 2篇平均气温
  • 2篇气温
  • 2篇空间插值
  • 2篇花岗岩
  • 2篇华南花岗岩
  • 2篇桂西北
  • 2篇DEM
  • 1篇地区植被
  • 1篇研究方法
  • 1篇植被覆盖
  • 1篇植被覆盖变化
  • 1篇植被覆盖度
  • 1篇植被生产力
  • 1篇任豆
  • 1篇生产力
  • 1篇生态
  • 1篇生态恢复
  • 1篇生态恢复过程

机构

  • 10篇佛山科学技术...
  • 1篇中山大学

作者

  • 10篇李辉霞
  • 9篇周红艺
  • 3篇魏兴琥
  • 2篇汪明冲
  • 1篇王兮之
  • 1篇张新长
  • 1篇关共凑
  • 1篇梁钊雄
  • 1篇叶奇
  • 1篇何惠仪
  • 1篇余俊
  • 1篇吴国威

传媒

  • 3篇江苏农业科学
  • 2篇佛山科学技术...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中国沙漠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2篇2016
  • 1篇2015
  • 7篇2014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华南花岗岩风化壳裂隙发育对崩岗侵蚀的影响被引量:5
2014年
为了解崩岗侵蚀与风化壳裂隙发育的关系,通过野外调查风化壳剖面特征、风化壳裂隙走向和数量与崩岗口方向之间的关系,并对采集的土样进行基本理化性质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丰富的土壤裂隙形成与该区主要分布的花岗岩红壤风化壳关系密切;崩岗与裂隙息息相关,裂隙是边坡崩塌和直接产生重力侵蚀的重要因子,崩岗发育完全受裂隙控制。可见华南花岗岩风化壳裂隙是崩岗侵蚀所特有的成因之一。
周红艺李辉霞
关键词:花岗岩风化壳崩岗侵蚀水土流失
佛山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被引量:2
2014年
基于广东省佛山市1996-2010年土地利用变更的数据,利用Costanza所提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估方法,结合谢高地等对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表,研究了佛山市1996-2010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变化。结果表明:①佛山市在1996-2010年之间呈现草地、建设用地和园地面积呈增加趋势,而耕地、林地、水域和未利用呈减少趋势;②佛山市2010年的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ESV比1996年减少了130503.6万元,人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呈减少趋势;③佛山市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生态价值系数的敏感性指数小于1,说明研究结果是可信的。
周红艺何惠仪李辉霞
关键词: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华南地区崩岗侵蚀区土壤水分含量对土体抗剪强度的影响被引量:3
2014年
崩岗是华南花岗岩红壤区特殊的水土流失形式,而广东省的崩岗侵蚀隐患最为突出。选择广东省崩岗侵蚀典型区,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直接剪切试验,研究不同土壤水分含量对崩岗侵蚀区土体抗剪强度的影响(烘20 min、烘10 min、自然含水量、浸30 s和水分饱和)。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对土体强度影响显著,当土壤含水率在15%时,对应的黏聚力c和内摩擦角φ指标均出现峰值;黏聚力c指标变化幅度较大,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而内摩擦角φ一直处于衰减状态;抗剪强度指标随土壤水分含量变化呈非线性衰减,因此在评价崩岗稳定程度时,可依据土壤水分含量和抗剪强度指标作出预测。
周红艺李辉霞
关键词:土壤水分抗剪强度
喀斯特石漠化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变化分析——以古周生态恢复重建区为例被引量:21
2016年
石漠化最突出的特征是水土和养分的流失,石漠化发展造成地表严重缺土。稀缺的土壤资源是生态恢复的重要限制性因素,其中,土壤质量是生态恢复重建的关键。研究石漠化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的变化特征,对石漠化区的植被重建和土壤养分的调控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环江古周生态恢复重建区为研究区,在野外调查和资料查阅的基础上,在研究区内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人工任豆(Zenia insignis)林,分别在坡地和洼地按照石漠化的不同程度设置样地。采用野外取样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采集土壤样品。研究了潜在、轻度、中度和重度石漠化土地及其分层土壤的容重、含水量、pH值、有机质(SOM)、全氮(TN)、全磷(TP)、全钾(TK)、碱解氮(AN)、有效磷(AP)和速效钾(AK)等土壤质量要素的变化情况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石漠化生态恢复过程中,植被系统的恢复促使生物量增加,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变广,土壤养分含量增多。(2)石漠化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不断变好,促进了地表植被的生长,石漠化治理效果明显。因此,土壤质量的向好与石漠化生态恢复过程形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并在生态恢复方向和阶段上具有一致性和同步性。(3)从重度石漠化到轻度石漠化,坡地土壤全氮平均含量从1.22 g·kg^(-1)上升到1.88 g·kg^(-1),增幅为54.10%;洼地土壤全氮平均含量从1.13g·kg^(-1)上升到1.36 g·kg^(-1),增幅仅为20.35%。坡地样地土壤碱解氮平均含量从84.55 mg·kg^(-1)上升到164.31 mg·kg^(-1),增幅为94.33%;洼地样地土壤碱解氮平均含量从41.90 mg·kg^(-1)上升到82.57 mg·kg^(-1),增幅为97.06%。坡地样地土壤速效钾平均含量从36.61 mg·kg^(-1)上升到58.52 mg·kg^(-1),增幅为59.85%;洼地样地土壤速效钾平均含量从15.02 mg·kg^(-1)上升到28.09 mg·kg^(-1),增幅为87.02%。(4)研究区内石漠化生态恢复过程与土壤质量状�
汪明冲张新长李辉霞周红艺魏兴琥关共凑
关键词:土壤质量
桂西北典型喀斯特地区植被生产力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2015年
以MOD17A3数据集为基础数据,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技术与统计方法,采用线性回归方程斜率方法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简称桂)西北植被生产力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10多年,研究区植被生产力呈现出稳中略降的趋势,陆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最大值出现在2007年,此后出现较明显的下降趋势;(2)在空间上,植被NPP表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的分布格局,相反,NPP变化斜率呈现出西北低、东南高的分布特征;(3)NPP变化斜率随高程上升而递减,峰丛洼地NPP负增长趋势最为明显;(4)NPP变化随土地利用类型存在较大分异,林地NPP负增长趋势明显,耕地NPP则呈正增长趋势。
李辉霞周红艺余俊
关键词:NPP桂西北植被生产力
喀斯特与非喀斯特区域植被覆盖变化景观分析——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为例被引量:18
2014年
根据1990年、2000年和2010年的3期Landsat TM数据,利用基于NDVI的像元二分模型,计算得出河池市的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数据,并将3期植被覆盖图与岩溶地质图进行叠加分析地质构造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最后,从斑块类型和景观级别上选取10个景观指数进行空间格局变化的剖析。研究结果表明:1)30年来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在增加,高植被覆盖区和较高植被覆盖区一直处于优势地位。2)30年来研究区景观异质性减弱,破碎度降低,景观优势度增加。3)30年来研究区的斑块形状主要取决于自然地貌及自然环境条件。4)30年来研究区景观整体的聚集程度在增加;研究区景观越来越由少数植被覆盖等级类型所控制。30年来,研究区植被景观的生态恢复是比较明显的,这与30年来研究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是相吻合的。研究可以得出非喀斯特区域的植被景观的生态恢复较喀斯特区域变化更明显;喀斯特区域的景观较非喀斯特区域更分散、更复杂;喀斯特区域的生态状况较非喀斯特区域更容易被破坏,并且恢复起来更困难。这说明了喀斯特生态系统的特殊性。
汪明冲王兮之梁钊雄魏兴琥李辉霞
关键词:植被覆盖度
基于DEM的广东省平均气温空间插值Ⅰ——研究方法被引量:4
2014年
以广东省为研究区域,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 9.3,分别运用样条函数法、反距离权重法、普通克里格法对广东省及周边的60个气象站点2003-2012年的月平均气温进行空间插值,并根据气温垂直变化规律利用数字高程模型对插值结果进行了修正,采用平均绝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对插值结果进行精度评估。试图探索最适合广东省气温空间插值的方法,并通过引入数字高程模型提高插值精度。
周红艺叶颖燊李辉霞
关键词:数字高程模型空间插值均方根误差
基于RUE和NDVI的人类活动对植被干扰强度分析——以桂西北为例被引量:15
2014年
以岩溶地貌典型发育的桂西北为例,综合植被变化状况和驱动因子,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将人类活动对植被干扰的强度进行分级评价。首先,采用直线斜率的方法对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降水利用率(RUE)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其次,利用GIS技术,对NDVI变化趋势、RUE变化趋势和人口密度进行合成,并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其进行分类;然后,根据NDVI变化趋势和RUE变化趋势对各集群的人类干扰强度进行初步判断;最后,根据集群的人口密度值,修正各集群的地理属性,实现人类活动对植被干扰强度的分级评价。结果表明:(1)在区域尺度上,桂西北1999—2012年植被生长呈总体好转、局地退化的特征。(2)降水利用率大致呈现出从东南向西北递增的空间格局,1999—2012年植被降水利用率总体上呈略有上升的趋势,但空间上呈现出不均衡分布的特征。(3)1999—2012年桂西北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总体是正向干扰效应大于负向干扰效应。人类活动正向干扰效应呈多中心非均衡分布特征,主要集中在以木论自然保护区和九万山自然保护区为中心的东北片区、金钟山自然保护区为中心的西北片区岑王老山自然保护区为中心的西部片区。负向干扰效应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南部和西南部,以都安县和靖西县最为典型;中部地区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并不明显,呈现出正向干扰效应和负向干扰效应零星分布的格局。(4)人类干扰主要集中在坡度25°以下区域,强度正向干扰主要分布在高程为400~1 000m的丘陵及低山区,强度负向干扰主要分布在高程400m以下的中下坡、河谷盆地及峰丛洼地。
李辉霞周红艺魏兴琥
关键词:降水利用率桂西北
华南活动崩岗崩壁土体裂隙发育规律试验研究被引量:18
2016年
为了研究崩壁裂隙发育对崩壁稳定性的影响,试验采集了广东德庆崩岗侵蚀区的崩壁不同部位土样,对其进行脱湿作用下的裂隙发育演变规律室内试验研究,试验中采用烘干法模拟脱湿过程,在脱湿过程中,定时定位对土样进行称重、拍照,以记录裂隙发育情况,利用ArcGIS软件对裂隙照片进行矢量化处理,提取裂隙的各种几何要素,进行裂隙度计算来分析裂隙发育情况。结果表明:不同部位土体裂隙发育程度达到相对稳定时的土壤含水量和时间不同,其中崩壁顶部(B1)土体最先产生裂隙和达到稳定状态,其次是中部(B2),最后是下部(B3);不同崩壁土体的裂隙面积密度、长度密度和连通性指数都随着含水率的减少而增大,达到最大值之后保持稳定,变化趋势一致。正是由于崩壁土体裂隙的发育程度不一,在到达稳定的时间和含水量的不同,从而导致崩壁土体各部位受力不均,土体强度产生差异,从而最终导致在雨季崩壁失稳而发生崩岗。
周红艺李辉霞叶奇吴国威
关键词:华南花岗岩
基于DEM的广东省平均气温空间插值Ⅱ——研究结果
2014年
以广东省为研究区域,利用广东省及周边的60个气象站点多年月平均气温数据,根据气温垂直递减规律引入数字高程模型对气温的空间插值结果进行修正。结果表明,基于数字高程模型的插值修正方法可以提高气温空间插值的精度,其中Spline方法的平均绝对误差由0.49降到了0.32,均方根误差由0.57降到了0.36;反距离权重法法的平均绝对误差由0.47降到了0.31,均方根误差由0.56降到了0.35;OK方法的平均绝对误差由0.48降到了0.33,均方根误差由0.58降到了0.38。在6种插值方法中,考虑了数字高程模型影响的反距离权重法误差最小,用于广东省气温的空间插值效果最好。
周红艺叶颖燊李辉霞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