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3YJAZH031)

作品数:5 被引量:7H指数:2
相关作者:韩宏韬王灿更多>>
相关机构:河南科技大学山东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洛阳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篇正统
  • 1篇大一统
  • 1篇帝制
  • 1篇摇摆
  • 1篇正统论
  • 1篇史观
  • 1篇史评
  • 1篇司马光
  • 1篇太宗
  • 1篇唐太宗
  • 1篇农民起义
  • 1篇起义
  • 1篇权变
  • 1篇资治
  • 1篇资治通鉴
  • 1篇族群
  • 1篇武则天
  • 1篇礼法
  • 1篇历史评价
  • 1篇华夷

机构

  • 4篇河南科技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作者

  • 4篇韩宏韬
  • 1篇王灿

传媒

  • 1篇文史哲
  • 1篇中央民族大学...
  • 1篇学术界
  • 1篇四川师范大学...
  • 1篇中国文化论衡

年份

  • 2篇2017
  • 1篇2015
  • 2篇201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论《资治通鉴》评价李唐的礼法标准被引量:1
2017年
司马光撰写的《资治通鉴·唐纪》部分,以"臣光曰"形式出现的史论共有25则,绝大部分却是对唐代君臣的批评,这与盛唐的称号极不相符。司马光以"礼"作为价值尺度,审视了唐代近三百年的历程,认为治少乱多,祸乱在于失礼,上行下效:君王闺门无法、臣僚不知廉耻、君臣待不以诚、治国不以礼义。礼法缺失的根源是李唐轻视礼乐,没有认识到礼的治世之功。司马光之所以重视礼、倡导礼,源于"惧亡"情结,希望君主能从李唐的乱亡中汲取教训。他反对霸道和功利,倡导王道和礼乐,主张以礼为旨归,重建高下有别、贵贱有序的社会秩序和祖宗家法。范祖禹佐其以礼救世的思想,比他走得更远。此乃赵宋内敛风格形成中的重要一维。
韩宏韬
关键词:司马光《资治通鉴》
武则天入纪公案与“正统”论被引量:3
2014年
是否将女皇武则天安放在《本纪》,史家争讼不已:德宗时期,沈既济上书《论则天不宜称本纪议》,声讨吴兢,公案肇起。然李唐基本上对则天保持"接纳"态势;自《旧唐书》开始,情感上的放逐已经彰显。范祖禹同司马光因此问题的决裂,表明放逐之声已占主流。公案的实质在于是否认可则天的帝王身份。而史家又在"实录"与"正统"的关系上出现了分歧:欧阳修在卫道的同时,还要考虑为当朝皇权寻找合法的依据,故采取既接纳又放逐的体例形式;范祖禹完全接受沈氏放逐则天的主张,批评实录只是纯粹纪实,不合"春秋之义",绝非"正统"。终唐之世能够接纳则天入纪,因为她挑战"正统"成功,终于被"正统"接纳。但她在征服"正统"的同时,却又回归"正统",此即"正统"力量下女人的宿命。
韩宏韬
关键词:武则天本纪公案正统
王者无外:论唐太宗的华夷观念
2017年
大一统局面下,唐太宗自觉践行儒家的王道理想,其华夷观念具有开放与内敛的双重特征,在国家共同体发展史上实现了三点突破:其一,消解以"长城"为象征符号的族群区隔意识;其二,扬弃自古贵中华贱夷狄的种族观念;其三,自知帝国边界的有限性,严格自律,以期实现"王者无外"之"太平世"的愿景。他的自信包容,是胡汉混血气质和天下中心主义的彰显。基于王道担当和历史兴亡之感,他讲诚信、施文德、慎终、知止,终于缔造出唐朝盛世繁华。但唐太宗君臣在夷夏问题上的反复,却体现了族群生存状态的深层焦虑,说明族群自我认同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依然存在。
韩宏韬
关键词:唐太宗华夷观念大一统族群
被摇摆于“王”“盗”之间——论陈胜及其起义在中国古代的特殊形象和地位被引量:2
2014年
陈胜及其领导的农民起义,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在相当大程度上被中国古代正史、官方、士大夫和主流意识形态承认合法性,甚或将陈胜视同"汤武"圣王,这与其后农民起义都被贬斥为"盗""贼"等判然有别。即或偶有将陈胜与黄巢等并提者,也多从儆戒统治者的角度立论。陈胜的历史形象如此被摇摆于"王"与"盗"之间,却更加近似于"王",有其深刻历史文化意蕴:他是"诛暴秦"者;刘邦集团无政治伦理思想"包袱";《史记》、《汉书》是"正史"楷模,后世无法推翻其评价,司马迁在学术史上发出高度评价陈胜的第一声,乃因前无先例,又与刘邦的肯定态度有关,亦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遗风和汉初思想家反思的精神遗产。
王灿
关键词:农民起义历史评价
王霸之间:论王通的功业史观被引量:1
2015年
王通的史观是一个内在的理论体系,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帝制"和"权变"两个概念的引入,赋其王道史观以霸道色彩,此外,还包括天下、正统、中国、天人、古今等密切相关的史论范畴,王道为其辐辏,而功业则是其核心价值取向。王通提倡复古,欲以王道之正拨除现实之乱。在沟通古今之间,为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发展了权变学说。王通所谓的"帝制",旨在取法两汉一统的规模与奉天安民的霸心,霸道在他的语境里不再是王道的对立面,而是通向未来王道理想的必然阶段。王通认为,能行王道者为正统。因为鲜卑族拓跋氏能够取法两汉帝制,顺应民心,表现出一统天下的王霸精神,他遂以北魏为正统,从而欲拨历史之乱,导新王朝于正途,已然超出偏狭的夷夏史观。王通彰显了儒家的历史担当精神,他的功业观,是乱离时代的诉求,并被历代有识之士所追怀。
韩宏韬
关键词:帝制正统权变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