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576022)
- 作品数:7 被引量:27H指数:3
- 相关作者:朱元清刘双庆董非非温燕玲宋治平更多>>
- 相关机构:上海市地震局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科学联合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东海海域潜在地震海啸的数值模拟初步研究被引量:8
- 2008年
- 针对东海冲绳海槽地区的地震地质背景,对东海海域潜在的地震海啸进行了预研究.假设了冲绳海槽在发生8.5级大地震,断层错距高达15m的极端地震情况引发的海啸对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影响.初步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该地震引发的海啸的最大初始波高为4.3m,4小时左右传至浙江沿岸,近岸各处波高为1—2m,其中局部地区波高为2.4m;约7—8小时靠近上海海岸线(若震源在中冲绳海槽地区,海啸传到上海最快大约7小时),近岸波高约为1m.近岸区域地形变化复杂,海岛密布,局部地形条件可能会很大地影响实际各地点海啸波高,加上海啸在岸边爬高及港湾效应,估计波高还会升高.给出了冲绳海槽南、中、北部发生潜在地震海啸的传播等时图.笔者在东海设置了3个地震及海啸监测站,基于海啸模拟结果绘制了监测站处的海啸随时间演化曲线,分析了预研究成果对海啸预警可能发挥的作用.
- 温燕林朱元清宋治平薛艳刘双庆董非非
- 关键词:数值模拟
- 地震海啸传播过程数值模拟研究被引量:1
- 2009年
- 运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常水深4000m,8.0级纯倾滑直立断层触发的地震海啸,在大洋中传播的前2000s各时刻的形态以及峰值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地震海啸产生后的前1000s左右的时间内,存在数值震荡,幅值先快速衰减,再逐渐增大,此后,幅值随着时间的推移缓慢衰减。
- 董非非朱元清周中红邓辉
- 关键词:地震海啸浅水波数值模拟
- 海啸初期诱发形成阶段的研究
- 2008年
- 对近年来有关海啸初期阶段几种激发模式的理论与实验研究的成果做了总体的回顾与阐述,同时对一些存在的问题和前人未给予说明的地方做了些扩充。
- 刘双庆朱元清
- 关键词:海啸传递函数流固耦合衰减性
- 多种海啸触发类型的流固耦合数值模拟初步研究被引量:3
- 2007年
- 利用有限元流固耦合理论来模拟二维、三维海啸触发阶段的动态过程,将海啸可能的触发类型分离出来独自模拟分析,并解决了触发过程中,流固计算可能失效而面临的问题,从形变图,压强图以及能量图多侧面地表达出流固耦合在海啸触发模拟中的可行性。由于不需要进行浅水波近似,因此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和结果可推到较广的使用范围。
- 刘双庆朱元清薛艳温艳玲
- 关键词:流固耦合阻尼控制ALE
- 海啸传播模型与数值模拟研究进展被引量:11
- 2007年
- 海啸在浅水大陆架的传播问题由于其非线性作用和浅水效应而变得十分复杂,然而目前成熟的海啸传播理论及数值模拟结果在这方面与实际并不一致。本文比较分析了可用来模拟大陆架海啸传播的浅水波模型和数值方法,并提出对我国东海陆架边缘可能发生的近海海啸需要开展数值试验研究。
- 温燕玲朱元清
- 关键词:海啸数值模拟方法
- 冲绳海槽地震海啸的数值试验研究被引量:7
- 2008年
- 在分析东海水深与地震情况基础上,我们认为冲绳海槽地震具有引发海啸的条件,并对该区海啸传播过程采用单侧破裂方式的有限移动源模型和高阶Boussinesq方程做了一维有限差分法数值模拟,给出了海啸传播过程波形和速度变化图.我们从模拟结果得到初步结论:冲绳海槽特大地震海啸传播到上海近海在5小时后,近海波高在几十厘米范围内.
- 温燕玲朱元清宋治平李伟刘双庆
- 关键词:冲绳海槽BOUSSINESQ方程数值模拟
- 东海潜在地震海啸特点被引量:2
- 2009年
- 主要从东海发生地震海啸的可能性分析,海啸传播过程的特点以及发生概率几个方面重点阐述讨论了东海地震海啸的一些特性,并分析了地震海啸在东海发生的概率及其特点。得出东海潜在海啸源区主要位于冲绳海槽内,数值模拟海啸在东海的传播过程方程应采用球坐标系下的线性方程,对于近岸的传播包括上岸部分的研究应该采用笛卡儿坐标系下的非线性方程,并且要考虑底部摩擦等项的对波浪的衰减作用。
- 董非非朱元清姜辉邓辉
- 关键词:地震海啸冲绳海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