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930424)
- 作品数:15 被引量:79H指数:5
- 相关作者:曹俊兴郑懿袁海锋徐国盛侯磊更多>>
- 相关机构:成都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 利用分形统计模型解释震后岩石裂缝体系发育因素导致的渗透率增加现象被引量:1
- 2015年
- 天然地震发生时,地震波会对地震波及范围内的含油气层产生作用,通过流固耦合的方式直接传递动能来推动油气运移;另一方面,地震波产生的动应力可以改变含油气层的微观孔隙结构,促使原有的裂缝体系再次发育,产生大量新的裂缝,微裂缝,短时间内致使体系连通性增强,从而改变地下流体的流动状态。运用分形统计理论,给出了分形裂缝体系的含时理论模型;并利用该模型从理论上分析解释了震后地下岩层渗透率突增并在之后一段时期内缓慢回落的现象。利用川西某两口井2008年生产数据及陕西某地震台井水流量观测数据,得出了井所在地,震后地下含流层的裂缝结构参数,估算出了新发育的裂缝体系最大缝宽的数量级;并给出了体系分形裂缝参数随时间的演化曲线图,为深入研究震致油气运移提供了理论支持。
- 郑懿曹俊兴
- 关键词:油气运移渗透率天然地震
- 地震和油气的二次运移聚集
- 2011年
- 地震大体可分为两类: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天然地震指地球自然运动引发的地震,包括构造运动、火山、塌陷、崩塌等引起的地震,灾难性的地震基本上都是构造运动引起的。人工地震指人为激发的地震,包括为探测地球内部而特别设计激发的地震和工业生产军事活动引发的地震。
- 曹俊兴
- 关键词:地震地震勘探油气二次运移
- 汶川M_S8.0级地震余震重新定位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被引量:12
- 2010年
- 对由四川台网提供的2008年5月12日至2008年12月31日期间发生的地震观测报告资料进行了整理,并根据研究需要从中挑选出了2957次地震事件用于地震定位研究。然后,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汶川M_s8.0级地震及挑选出的余震进行了重新定位,得到2678个地震的震源位置,重新定位后走时均方根残差由重新定位前的1.01s降到了0.20s,水平和垂直方向标准差分别为±0.85km和±1.3km。余震震中沿走向分布的总长度约为350km,震源深度优势分布为5~20km,平均震源深度为11.4km。文章结合地表考察破裂、震源机制解等研究结果,对余震空间分布进行了更为详细的分段和讨论,提出以下3点认识:1)余震震中沿主破裂带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段活动特征,根据余震空间分布特征和震源机制解可推测断层运动方式由一开始的逆冲为主,经过渡段最终转换为以右旋走滑为主;2)沿小鱼洞-棉篪-理县和青川-文县方向延伸的北西向余震带存在两个与龙门山构造带走向近似垂直的捩断层;3)龙门山构造带的北段(水观乡以北),存在一个斜跨北川-映秀断裂和青川-平武断裂的隐伏断层,并且该隐伏断层参与了北段余震的发震过程。
- 刘巧霞朱介寿曹俊兴杨海波赵亮田仁飞
- 关键词:汶川MS8.0地震双差地震定位法
- 汶川地震余震重新定位及对余震分布特征的新认识
-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龙门山构造的中北段(31.00°N,103.36°E)发生了M8.0强烈地震,汶川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惨重的财产损失。在地震发生后的一年半时间内,龙门山中北段发生余震6万多...
- 刘巧霞朱介寿曹俊兴
- 关键词:余震分布隐伏断层汶川地震
- 文献传递
- 基于方向金字塔分解与均值滤波联合的叠前地震数据随机噪声压制被引量:1
- 2012年
- 在方向金字塔多尺度、多方向分解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局部拉普拉斯概率密度模型和最大后验概率估计的随机噪声压制方法,该方法能够压制大部分随机噪声,但信号局部存在畸变和残余噪声。均值滤波具有图像平滑的作用,可以消除信号畸变,压制残余噪声,因此提出了方向金字塔分解与均值滤波联合的随机噪声压制方法。数值模拟实验和实际应用效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压制随机噪声,提高地震资料的信噪比。
- 王江曹俊兴刘力辉
- 关键词:均值滤波
- 应用构造导向滤波技术识别隐蔽断层被引量:17
- 2014年
- 断层识别是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的关键,断层的解释精度不仅关系到断裂系统整体组合的合理性、层位解释的准确度,也关系到对油气成藏规律的正确认识。构造滤波分析技术是一种将不同期次或同一期次不同方向形变特征从目前的叠加特征中分离出来的统计数学方法,它不仅可以用于研究构造变形的历史,而且可以用于评价构造缝的分布。为了提高地震数据的信噪比,使地震数据同相轴的连续和间断特征更明显,运用构造滤波分析技术识别隐蔽断层。
- 黄立良韩少博刘兴侯磊
- 关键词:地震勘探断层圈闭
- 川中地区营山构造须家河组第二段致密砂岩气藏成藏主控因素被引量:1
- 2014年
- 川中地区营山构造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第二段气藏的前期研究与勘探实际有一定出入,勘探成功率仅为32%,需要解决地质认识上的关键科学问题,以提高天然气勘探成效。作者分析了须二段气藏的生储、保存及圈闭条件,认为其成藏条件优越;利用Easy Ro化学动力学模型重建了烃源岩热演化史,结合包裹体均一温度以及ESR测龄再现其成藏过程,认为营山构造须二段天然气经历了3个成藏期:晚侏罗世烃类流体初次向储层充注,中-晚白垩世大规模向储层充注,晚白垩世以来构造隆升对气藏的调整和改造。须二气藏成藏的主控因素是:优质储层的发育控制天然气的富集,构造起伏控制气水分异,裂缝的发育控制储层的渗流机理和产能的高低,断层的封闭性控制南北天然气差异聚集。
- 王霄徐昉昊车国琼王家树李正勇
- 关键词:须二段成藏期次成藏主控因素
- 天然地震促进孔隙流体迁移机制的探讨及两类模型分析被引量:1
- 2012年
- 随着当今油气勘探工作的深入,油气运移机制的研究愈发重要.近来国内外关于天然地震引起油气井产量变化,油气开采诱发地震的研究报道很多.一系列的观测事实表明强震具有巨大的地下流体运移力,天然地震对油气运移成藏有着显著的影响,很可能是多震油气藏区域油气运移的主要机制.本文从岩石骨架与孔隙流体相互耦合作用机理出发,分析较适合的固液耦合模型(包括宏观和微观模型),探讨和综述天然地震与油气二次运移成藏之间的深层次联系,提出了微宏观模型融合分析的观点,以期从震控油气二次运移的物理学机制角度为复杂多地震区域下的油气藏的勘探、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信息参考.
- 郑懿曹俊兴
- 关键词:流体迁移天然地震油气运移孔隙流体
- 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含气砂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 2013年
- 三维可视化技术是一种全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方法,有效地将地质知识应用于地震解释的先进手段,它可以提高解释人员从三维地震中快速获取地质信息的能力。应用帕拉戴姆公司的VoxelGeo三维可视化解释技术,在三维数据体内部直接工作,对研究区块的构造、地层和振幅特征进行综合研究,通过三维快速扫描,调节透明度,进而识别出异常体。在此基础上进行顶底雕刻,获得砂体的厚度变化,从而揭示河流相砂体储集体的空间展布规律。该方法在研究区域的应用效果比较明显。
- 任云鹏阎建国侯磊赵玉红
- 关键词:三维可视化储层预测
- 脉冲地震波促进离散油团运移的力学机制及数值模拟
- 2015年
- 油气二次运移是油气勘探中,作为油气储存和输运的载体,孔隙介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研究运移规律,必须首先搞清楚地下流体在孔隙介质中的行为及其与介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其微观力学机制,进而得出运移规律。针对区域离散分布型油藏,建立了油团喉道模型,数值模拟了在地震冲击波作用下,储层中的宏观小尺度分散型油团穿过喉道发生迁移的过程,得出该类型油团发生迁移所需外力加速度的阈值与喉道结构参数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理想状态(无黏滞阻力)和存在黏滞阻力两种不同情形下的结果,做出了外力加速度阈值与喉道半径之间的曲线图,为深入研究外力促进油气运移提供了理论支持。
- 郑懿曹俊兴袁文扬
- 关键词:地震波油气运移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