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甘肃省科学事业费研究项目(QS022-C31-055)

作品数:3 被引量:11H指数:2
相关作者:杨蕊菊包兴国舒秋萍刘生战孙建好更多>>
相关机构: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甘肃省科学事业费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带田
  • 2篇玉米
  • 2篇玉米带
  • 2篇玉米带田
  • 2篇套作
  • 2篇小麦
  • 2篇间套
  • 2篇间套作
  • 1篇吨粮
  • 1篇吨粮田
  • 1篇水分
  • 1篇水分利用
  • 1篇水分利用效率
  • 1篇土壤
  • 1篇土壤含水量
  • 1篇利用效率
  • 1篇粮田
  • 1篇含水量
  • 1篇河西走廊
  • 1篇肥种

机构

  • 3篇甘肃省农业科...

作者

  • 2篇刘生战
  • 2篇杨蕊菊
  • 2篇舒秋萍
  • 2篇包兴国
  • 1篇孙建好

传媒

  • 1篇西北农业学报
  • 1篇甘肃农业科技
  • 1篇中国土壤与肥...

年份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小麦/玉米带田种植模式优化效应研究被引量:5
2005年
在高产田条件下,研究不同小麦/玉米带幅、小麦密度、玉米密度为变化因子的种植模式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小麦玉米带田产量有显著的差异,间作小麦带幅1.6 m时产量最高,净增长率达 26.35%,而在带幅为2.66 m(5:5)带型结构中间作玉米产量最高,其增产幅度达81.15%,总产量也最高,带田增产幅度达29.29%。相关分析得出带幅与总体产量、间作玉米产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而与间作小麦产量则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单位面积穗数对间作小麦产量的贡献率最大,标准化回归系数为 0.597,其次为穗粒重,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决定间作小麦产量的最终因素为带幅、单位面积穗数、玉米密度、生物产量,这4个因素决定总体变异的0.896,决定间作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为带幅和株高。
杨蕊菊
关键词:间套作
河西走廊两粮一肥种植模式的研究被引量:2
2007年
对小麦/玉米间作套种绿肥两粮一肥种植模式的研究表明,以小麦/玉米150 cm带幅、玉米1行麦带套种绿肥饲草的种植模式较优,平均粮食产量可达13377.0-14731.5 kg/hm^2;收获绿肥鲜草13668.0-16668.0 kg/hm^2,增加产值2996.0元/hm^2,增加效益21.10%;且培肥地力效果明显,是河西走廊“吨粮田”培肥土壤的一种有效措施。
包兴国刘生战舒秋萍
关键词:吨粮田
不同种植模式对小麦/玉米带田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被引量:4
2006年
在小麦/玉米带田对玉米带采用平作、开沟种植、微垄种植3种种植模式进行了带田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下带田小麦的产量差异不显著,玉米带开沟种植处理的小麦、玉米合计产量最高,为16503.8kg/hm^2,平作次之,微垄种植最低;开沟种植模式玉米与小麦间0~100cm土层土壤的平均含水量的差异最大,微垄种植次之,平作最小;玉米带开沟种植模式带田的玉米单株产量、百粒重、生物产量、双棒数、行数、行粒数、株高、穗周长、穗长均高于其它处理,而穗位高、茎周长、秃顶长最小。
杨蕊菊包兴国孙建好舒秋萍刘生战
关键词:带田小麦玉米土壤含水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