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AFA09075)
- 作品数:4 被引量:46H指数:4
- 相关作者:王中会蔺秀云方晓义周晓娟王晶更多>>
- 相关机构:中华女子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北京市流动幼儿学前教育状况调查及思考被引量:7
- 2011年
- 对128位在北京生活的3~6岁流动幼儿的父母进行调查发现,家庭经济条件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流动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质量.但经济条件不是流动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唯一限制因素;流动幼儿所在园所教师对孩子的态度较好,但是园所环境、设施、膳食及教育教学水平一般:大部分流动幼儿的家长希望孩子能进入附近费用较低廉的公办园或免费儿童活动中心接受学前教育。
- 邹敏王中会
- 关键词:流动幼儿学前教育
- 公办学校和打工子弟学校中流动儿童城市适应过程对比研究被引量:18
- 2010年
- 本研究采用流动儿童城市适应量表作为研究工具,对公办学校和打工子弟学校中的流动儿童城市适应过程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公办学校的各种学校因素对流动儿童城市适应中探索与顺应、整合与融入两个阶段都有积极促进作用,除学校安置因素外,流动儿童的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同样影响家长对两类学校的选择,也影响着流动儿童在两类学校的城市适应。
- 王中会蔺秀云方晓义
- 关键词:流动儿童
- 流动儿童城市适应及其社会认同的追踪研究被引量:13
- 2014年
- 为了探讨流动儿童城市适应和社会认同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以及社会认同对城市适应的影响作用及机制,本研究从北京市公立学校和打工子弟学校选取271名流动儿童,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和社会认同进行了为期两年的测查。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1)经前后两次对流动儿童的调查表明,流动儿童社会认同的过程中对农村归类方面更积极,对城市适应产生影响,城市适应得分降低。(2)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总体水平在公私立学校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公立学校更有利于增加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3)流动儿童社会认同中自我否定、和北京孩子比、农村归类三个维度对城市适应有负向预测作用,而北京认同、自我肯定两个维度对城市适应有正向的预测作用。
- 王中会周晓娟Gening Jin
- 关键词:流动儿童社会认同
- 女大学生性别角色、性别观念与大学适应的关系被引量:9
- 2013年
- 对北京市某校1082名女大学生的调查,探讨性别角色与大学适应的关系,进一步验证一致性模型、双性化模型和男性化模型哪一种理想性别模型更适合女大学生这一群体,并探讨当今中国多元性别文化背景下,对女大学生性别角色模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女大学生的理想性别角色模型是双性化模型;(2)平等性别观念对女大学生大学适应有促进作用,而传统性别观念和反传统性别观念对女大学生大学适应有阻碍作用;(3)性别观念对女大学生大学适应的影响,是通过男性化、女性化特质的中介作用产生影响,中介效应显著,中介效应检验进一步证明了双性化模型是女大学生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型。
- 王中会王晶
- 关键词:性别角色性别观念大学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