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234048)

作品数:36 被引量:1,173H指数:17
相关作者:邓晋福苏尚国刘翠赵国春肖庆辉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5篇天文地球
  • 4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理学

主题

  • 10篇岩石
  • 7篇岩石圈
  • 7篇燕山期
  • 6篇锆石
  • 5篇岩浆
  • 5篇造山带
  • 4篇地质
  • 4篇定年
  • 4篇数值模拟
  • 4篇盆地
  • 4篇热液
  • 4篇热液锆石
  • 4篇成矿
  • 4篇值模拟
  • 3篇地质意义
  • 3篇新生代
  • 3篇岩浆锆石
  • 3篇岩体
  • 3篇燕山造山带
  • 3篇油气

机构

  • 17篇中国地质大学...
  • 15篇中国地质大学
  • 6篇中国石油天然...
  • 5篇中国地质科学...
  • 4篇天津地质矿产...
  • 3篇国土资源部信...
  • 3篇教育部
  • 3篇中国地质调查...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国土资源部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安徽省地质调...
  • 1篇天津大学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中国石油
  • 1篇国家地震局

作者

  • 25篇邓晋福
  • 19篇苏尚国
  • 15篇刘翠
  • 14篇赵国春
  • 7篇肖庆辉
  • 7篇周肃
  • 6篇魏喜
  • 6篇赵兴国
  • 5篇张贵宾
  • 5篇李长民
  • 5篇赵海玲
  • 5篇吴宗絮
  • 4篇刘新秒
  • 3篇邱瑞照
  • 3篇陈亦寒
  • 3篇罗照华
  • 3篇狄永军
  • 3篇韩露
  • 2篇李惠民
  • 2篇祝永军

传媒

  • 7篇地学前缘
  • 4篇现代地质
  • 2篇岩石矿物学杂...
  • 2篇地球学报
  • 2篇吉林大学学报...
  • 2篇中国地质
  • 2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大地构造与成...
  • 2篇地球物理学进...
  • 2篇高校地质学报
  • 2篇Scienc...
  • 1篇石油学报
  • 1篇海洋科学
  • 1篇矿床地质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岩石学报
  • 1篇地质通报
  • 1篇地质调查与研...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2
  • 3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4篇2007
  • 10篇2006
  • 6篇2005
  • 8篇2004
  • 2篇2003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南沙海域断裂系统对含油气盆地的控制被引量:4
2005年
南沙海域断裂构造十分发育,其中长度超过20km的断裂达150条[1].在断裂系统划分时,由于不同学者着眼点和侧重点不同,对断裂系统的划分有一定的差别.龚铭等根据断裂的展布规律和形态划分出四大断裂系统:NE向断裂系统,NW向断裂系统,SN向断裂系统和南缘弧形断裂系统[1].
魏喜
关键词:含油气盆地盆地类型构造样式
华北北缘张宣地区东坪金矿中的两期锆石:对成矿年龄的约束被引量:25
2010年
东坪金矿床位于华北克拉通北部边缘的张宣地区,产于水泉沟碱性杂岩体南部的中细粒正长岩中,属于低硫化物钾长石石英脉型碲金矿床。金矿石包括低硫化物碲金石英脉型和钾质蚀变岩型两种类型。文章对产于东坪金矿1号脉的钾长石石英脉中的锆石进行了成因矿物学和LA-ICP-MSU-Pb年代学的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矿脉中的锆石可以分成岩浆锆石和热液锆石两种成因类型。岩浆锆石具有自形到半自形结构、柱状晶型,在电子探针背散射电子图像(BSE)上呈暗灰色;在阴极发光图像(CL)上具有明显的岩浆振荡环带。热液锆石多呈不规则状充填在岩浆锆石中,也有呈他形晶独立存在的;在BSE图像上呈亮灰白色,而在CL图像上为深黑色(无阴极发光)。岩浆锆石的Th、U含量和Th/U比值相对较低,其U-Pb加权平均年龄为(380.5±2.6)Ma,说明水泉沟碱性杂岩体形成于晚泥盆世。热液锆石的Th、U含量和Th/U比值较岩浆锆石明显增高,U-Pb加权平均年龄为(140.2±1.3)Ma,说明东坪金矿床形成于早白垩世。因此,成岩与成矿年龄相差近240Ma,表明东坪金矿床的形成与水泉沟碱性杂岩体的岩浆侵位事件无直接关系。通过对区域地质背景的综合分析,作者认为成矿流体可能与该区燕山期的岩浆活动有关。
李长民邓晋福陈立辉苏尚国李惠民胡森林刘新秒
关键词:岩浆锆石热液锆石石英脉东坪金矿
地球史中的构造活动论和发展阶段论被引量:3
2006年
从全球构造的活动论和地壳演化的发展阶段论出发,简要地讨论如下科学问题:(1)岩石圈形成;(2)中国大陆形成和演化;(3)造山过程;(4)裂谷作用过程中的某些问题。研究认为:(1)岩石圈不是地球形成时就已存在了,亦不是一次形成的,而是对流地幔(或软流圈)多次(或多阶段)分异形成的;基于岩浆作用、沉积作用、变质作用和成矿作用等在地球发展历史中长远阶段性的变化的可能指示,提出岩石圈-软流圈系统的不可逆的长远期阶段性变化特征,并可划分为若干阶段。(2)基于对中国大陆形成与演化的大阶段的研究,认为显生宙以来,中国大陆是由塔里木、扬子、中朝、华夏、蒙古和印度等陆块经过多个阶段的造山运动,镶嵌组装在一起的一个复合大陆,其拼合组装的各个阶段的洋陆分布的格局是不一样的,这种构造重组一定伴随岩石圈-软流圈动力系统的重组和构造体制的重大转换。(3)燕山带燕山期可识别出5个造山幕,每个造山幕的岩浆作用、沉积建造、变质作用、变形方式均有差异,造山过程的幕式阶段性标志明显;并认为华北地区现今面积的大小,并不能代表侏罗纪-白垩纪时的状态,燕山带的面积在侏罗纪—白垩纪时期远比现在的小。(4)提出华北大陆裂谷作用在古近纪与新近纪—第四纪的伸展作用是两次幕式事件,而不是前人认为的一次事件的两个相,同时,认为古近纪的断陷性质盆地发育对应纯剪切机制,而新近纪—第四纪拗陷性质盆地发育对应于分布剪切机制。(5)认为燕山期和喜山期华北地区岩石圈减薄作用的机制、过程不同,分属两个不同的阶段的动力学系统,而不是一个连续的渐变过程。
邓晋福赵国春苏尚国刘翠周肃刘义勤
关键词:活动论岩石圈软流圈地质过程
华北地区燕山期岩石圈减薄的深部过程被引量:149
2003年
大陆动力学领域今后 10~ 15a的主要科学目标是 ,建立东亚大陆中新生代演化的动力学模型 ,为资源勘查、灾害减轻和环境保护提供新的预测与评价理论。未来 10~ 2 0a会诞生地幔分异作用与岩石圈成因的综合性理论 ,为建立这个理论 ,采用地质学、岩石学探针、地球化学、数字模拟等学科交叉 ,以岩浆构造事件序列和火成岩构造组合为主线 ,探索华北燕山期岩石圈巨量减薄的机制与过程 ,对流地幔物质和热注入陆壳诱发壳幔相互作用、大规模岩浆活动和岩浆热构造变形之间的反馈关系。以岩石圈巨量减薄的深部过程这个视角 ,为华北地区大地构造性质的巨大转换 ,即从稳定的克拉通突发地转变为造山带的“燕山运动”或“大陆活化”提供深部动力学的科学依据。
邓晋福苏尚国赵海玲莫宣学肖庆辉周肃刘翠赵国春
关键词:燕山期岩石圈减薄深部过程
华北太行-燕山-辽西地区燕山期(J-K)造山过程与成矿作用
<正>太行一燕山—辽西造山带是中国东部一个重要的燕山期(J—K)Au—Mo—Pb—Zn—Ag—Cu—Fe金属成矿带,亦是燕山期煤田分布的重要地带。本文讨论了该区18个燕山期金属矿床及其相关的侵入体的同位素年龄,两者在时间...
邓晋福苏尚国刘翠周肃肖庆辉吴宗絮冯艳芳
文献传递
华北太行—燕山—辽西地区燕山期(J—K)造山过程与成矿作用被引量:26
2007年
太行—燕山—辽西造山带是中国东部一个重要的燕山期(J—K)Au-Mo-Pb-Zn-Ag-Cu-Fe金属成矿带,亦是燕山期煤田分布的重要地带。讨论了该区18个燕山期金属矿床及其相关的侵入体的同位素年龄,两者在时间上的总体一致性,以及重要煤田的形成与特征时代的沉积建造相伴生,均从年代学的约束方面提供了成矿作用与燕山期岩浆—构造事件的成因联系。在已有的燕山造山带岩浆构造事件序列的基础上,把成矿作用纳入其中,提出了该造山带燕山期岩浆—沉积—构造—成矿事件序列的初步框架。进而,从物质组成的角度,讨论了该造山带金属成矿作用与火成岩组合的成因联系;同时也讨论了成矿作用可能的源区以及成矿作用的阶段性与造山带之间的成生联系。提出了造山带与成矿作用的初步框架模型。前造山幕—初始造山幕(J1)和后造山幕(K21)比较宁静的构造环境和湿热环境为煤田形成提供良好的动力学环境。同造山幕的大规模岩浆活动为金属矿床形成提供重要背景:早期造山幕(J2)伴随古老下地壳的熔融,生成以安山质为主的岩浆活动及伴生主要的Au和Pb、Zn矿床;峰期造山幕(J3),陆壳升温达峰值,导致上地壳岩石的大规模熔融作用,形成大规模花岗质岩浆的侵入,伴生大量Mo矿;晚期造山幕(K11),“过热的”上部地壳开始降温,壳幔深部的镁铁质岩浆更多地喷出和侵入,伴生Fe矿床的形成,同时,新形成的侏罗纪下地壳熔融,伴生Cu矿。
邓晋福苏尚国刘翠赵国春赵兴国周肃肖庆辉吴宗絮耿科
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综合数据网站的研发建设被引量:5
2006年
岩石圈三维结构是地球动力学研究的重点.随着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研究的深入,我国已经取得了大量珍贵的相关探测数据资料和成果数据资料.本文通过对这些数据资料的总结分析建立了统一的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研发建设了一个有关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的专业化综合数据网.它将有效地提高这些数据资料的利用率,为进一步的研究和交流提供了平台.
韩露张贵宾高锐
关键词:岩石圈数据库WEBGIS
辽河断陷古潜山古生界的厘定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2
2005年
辽河断陷以碳酸盐岩和砂页岩为主的古潜山地层一直全部划归中、新元古界。由于在该套地层的部分岩石薄片中发现交代残余的动物化石碎片,因此提出辽河断陷有古生界存在的新观点。通过牙形石、微古植物、动物化石和岩性组合的研究,对这套地层进行了重新厘定,建立了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地层层序。研究成果表明,辽河断陷存在古生界储层,古生代潜山并非单斜,而是由被断裂改造的褶皱组成的断块。这一成果为重新认识潜山的内幕构造特征和油气储层分布规律奠定了基础。
魏喜邓晋福王仁厚王云喆宋柏荣崔向东李学万赵国春
关键词:地质意义古潜山辽河断陷
燕山造山带燕山期构造叠加及其大地构造背景被引量:61
2005年
广泛的岩浆活动和强烈的构造变形是中国东部燕山期造山作用的两个主要特征。火成岩的空间展布,特别是同构造侵入杂岩体和火山岩盆地的展布与同期变形带的走向(和构造指向)具有很强相关性。本文通过火成岩构造组合、构造形迹及岩浆-构造事件序列等的共同约束,讨论华北地区燕山板内造山带造山过程中的构造叠加、构造应力场转换及其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研究认为,燕山地区发育的“花边状”的褶皱和被褶皱的逆冲推覆带等,是多幕挤压变形叠加的记录。早侏罗世晚期(J31 )、中侏罗世晚期(J32 )、晚侏罗世中期(J23 )、晚侏罗世晚期(J33 )和早白垩世早期(K11 )5期不同方向展布的火成岩对应方向不同的收缩构造,提出早白垩世早期(K11 )本区可能存在区域北西向挤压构造及该期华北地区总体仍处于收缩构造环境的认识。华北燕山造山带是在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带,上扬(斯克)—楚科奇(斯克) (Verkhoyano-Chukotsk)造山带,伊泽奈崎(Izanagi)洋俯冲带和特提斯洋俯冲带4个边界会聚大背景中形成和演化的。
邓晋福赵国春苏尚国刘翠陈亦寒李芳凝赵兴国
关键词:燕山造山带北西向
Northwest trending tectonic belt in the middle Yanshan Orogenic Belt of northeast Hebei Province,North China:Tectonic evolution and geochronology被引量:8
2004年
The northwest trending tectonic belt in the middle part of the Mesozoic intraplate Yanshan Orogenic Belt, northeast Hebei Province, is composed of thrusts, extensional faults, strike-slip faults and syntectonic sedimentations as well. The northeastward basement-involved major thrusting deformation occurred between 174Ma and 168MaBP and was followed by an intrusion of the granitic plutonic rocks. As a part of the post-thrusting extensional deformations a northwest extending volcano-sedimentation system of Late Jurassic and Early Cretaceous formed in the southwest side of the belt. These volcano-sedimentary sequences are divided into Tuchengzi Formation, Zhangjiakou Formation, Yixian Formation and Jiufotang Formation re- spectively. They are characterized by southeastward migration as a result of the increasing down-dip slip displacement along the major extensional fault toward the southeast of the belt. The provenance area of the Jiufotang Formation north to it experienced southwestward thrusting during and after its later sedimentation. The thrusting in this stage resulted in the formation of an asymmetric footwall syncline with vergence to SW in the Jiufotang Formation in the NE side of the basin. Finally a dextral strike-slip deformation occurred along the NW tectonic belt. The striking tectono-geomorphological features and present seismic activities along this belt indicate that it has been being active since Cenozoic era and is still in the active state at present. This northwest extending tectonic belt was following the same direction and location as the existing fault systems within the basement as revealed by former geological and geophysical studies. So it is reasonable to infer the Mesozoic deformation along this belt to be a result of reactivation of the basement structures in a favorable tectonic stress field. The reactivation of basement struc- tures might be taken as one of the mechanisms of intraplate deformation and orogeny.
ZHANG Changhou1,2, WU Ganguo1,2, WANG Genhou2, ZHANG Weijie2 & SONG Honglin2 1. Key Laboratory of Lithospheric Tectonics and Lithoprobing Technology,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China, Beijing 100083, China
关键词:OROGENICNORTHWESTTECTONIC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