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国土资源厅科技项目(2011-K-27)
- 作品数:3 被引量:30H指数:3
- 相关作者:张青戴慧蒋小平周彦亓利剑更多>>
- 相关机构:安徽省地质实验研究所同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安徽省国土资源厅科技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天文地球化学工程更多>>
- 含环氧树脂的胶黏剂充填处理及染色处理绿松石的谱学特征
- 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测试并研究天然绿松石、环氧树脂类充填物的红外光谱,分析对比经含环氧树脂的胶黏剂充填处理的绿松石与天然绿松石的红外光谱,寻找其红外光谱鉴定特征,认为1510cm~(-1)附近的苯环骨架振动吸收峰的出...
- 戴慧亓利剑蒋小平张青周彦
- 关键词:绿松石环氧树脂充填处理紫外-可见光谱染色处理
- 文献传递
- 安徽马鞍山磷铝石宝石矿物学特征研究被引量:9
- 2014年
- 近年来在安徽马鞍山地区所在的绿松石矿体附近,相继发现一种绿色、半透明的磷铝石,部分达到宝石级别。本文采用电子探针、X射线粉晶衍射仪、扫描电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紫外可见光谱仪等测试技术,对该地区磷铝石的化学成分、矿物成分、微观结构和光谱特征进行对比验证和综合分析,研究其水的赋存形式,进而对磷铝石的呈色机制作了深入探讨。电子探针分析显示该地区磷铝石的化学成分主要以Al、P元素组成,含微量的Fe、V元素。X射线粉晶衍射与红外吸收光谱分析表明主要矿物为磷铝石,基本不含有其他杂质矿物;磷铝石是一种水合磷酸盐矿物,含有结晶水以及少量结构水的矿物,且结晶水与结构水多与Al3+(Fe3+)相结合的形式存在。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显示磷铝石整体以鳞片状集合体产出,微观上多以短柱状及板片状堆积,单个晶体显示斜方晶系结晶生长习性。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中639 nm处吸收谱峰由Fe3+与V3+联合所致,300、423、864 nm处吸收峰由Fe3+所致,说明Fe3+与V3+的共同作用是马鞍山地区磷铝石呈现绿色的主要原因。本研究对于认识该类磷铝石的宝石矿物学性质以及颜色成因具有一定意义。
- 周彦亓利剑戴慧张青蒋小平
- 关键词:磷铝石微观结构红外吸收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安徽马鞍山假象绿松石、磷铝石成因探讨被引量:5
- 2016年
- 利用偏反光显微镜鉴定、稀土元素化学分析等方法对马鞍山相关矿物岩石进行岩相学、矿物学、化学成分研究及对比,发现假象绿松石镜下结构具球粒状变胶结构,其稀土元素大幅流失,与风化围岩及其他产状绿松石相当;假象磷铝石具有磷灰石双锥柱状,磁铁矿包体特征与原磷灰石具有一致性,其稀土成分、含量与原磷灰石具有高度继承性。据此对假象绿松石、磷铝石的成因进行分析探讨。
- 张青戴慧阳珊蒋小平王枫
- 关键词:磷灰石
- 安徽殿庵山绿松石的宝石学特征研究被引量:21
- 2013年
- 安徽省殿庵山地区绿松石属于新近发现的小规模开采的玉石资源。采用电子探针、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紫外-可见光谱仪等测试方法,重点就该地区绿松石的化学成分、矿物组成、微结构、红外吸收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等特征进行综合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绿松石的化学成分以贫Si、相对富Fe为特征,随着FeOT/CuO比值的递增,绿松石色调由蓝逐渐变绿。该类绿松石以结核状、细脉状产出,主要为微晶和鳞片状结构,部分为放射纤维状结构、团粒状结构及皮壳状结构。该类绿松石孔洞内微晶普遍发育,主要以毛发状、微针状、短柱状及板片状相互交织结晶生长,殿庵山绿松石整体显示风化淋滤型矿床所特有的特征。笔者对绿松石的颜色成因及矿床成因进行初步探讨。
- 周彦亓利剑戴慧杨力乙张青蒋小平
- 关键词:绿松石化学成分微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