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571625)

作品数:5 被引量:11H指数:1
相关作者:刘志刚吴海强冉丕鑫陈家杰夏立新更多>>
相关机构:深圳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变应原
  • 2篇德国小蠊
  • 2篇哮喘
  • 2篇美洲大蠊
  • 2篇免疫
  • 1篇多酚
  • 1篇多酚氧化
  • 1篇多酚氧化酶
  • 1篇印迹
  • 1篇嗜酸
  • 1篇嗜酸粒细胞
  • 1篇皮炎
  • 1篇重组变应原
  • 1篇细胞
  • 1篇细胞瘤
  • 1篇哮喘患者
  • 1篇哮喘小鼠
  • 1篇小鼠
  • 1篇粒细胞
  • 1篇淋巴

机构

  • 5篇深圳大学
  • 1篇广州医学院第...
  • 1篇南昌大学
  • 1篇广州医科大学

作者

  • 5篇刘志刚
  • 2篇冉丕鑫
  • 2篇吴海强
  • 1篇李湘辉
  • 1篇吉坤美
  • 1篇钟南山
  • 1篇刘瑞涛
  • 1篇沈小英
  • 1篇刘雯
  • 1篇徐飞龙
  • 1篇朱清仙
  • 1篇夏立新
  • 1篇马慧
  • 1篇陈家杰

传媒

  • 2篇中华微生物学...
  • 2篇中国寄生虫学...
  • 1篇中华检验医学...

年份

  • 1篇2009
  • 4篇2008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德国小蠊重组变应原(rBla g 2)治疗过敏性哮喘小鼠的实验研究
2009年
目的探讨重组德国小蠊变应原(rBlag2)治疗过敏性哮喘小鼠的效果及机制。方法18只BALB/c小鼠随机均分为阴性对照组(A组)、哮喘模型组(B组)和重组蛋白rBlag2治疗组(C组)。B、C两组分别腹腔注射经Al(OH)3佐剂乳化的重组蛋白rBlag2,剂量为50mg/(只·次),共3次,每次间隔1周。A组以50ml生理盐水代替变应原。末次致敏后2周,进行免疫治疗,C组腹腔注射rBlag2,100mg/(只·次),每两天1次,连续8次。A、B两组以PBS代替变应原。末次治疗后1周,将小鼠麻醉,B、C两组每鼠每天滴鼻50mgrBlag2,连续7d。A组以PBS代替变应原滴鼻。于最后1次滴鼻后24h检测各项指标:各组小鼠气道高反应性,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细胞总数和细胞种类以及血清中rBlag2抗原特异性IgE和IgG2a的变化;HE染色观察小鼠肺组织的改变,免疫组化检测肺嗜酸粒细胞(EOS)B淋巴细胞瘤/白血病-2(Bcl-2)的表达。结果与B组相比,C组气道高反应检测中扩大间隙(Penh)值下降(P<0.05);血清中rBlag2特异性IgE降低,IgG2a增加(P<0.01);C组EOS细胞阳性数量明显减少,且Bcl-2蛋白阳性表达较弱。B组BALF的细胞总数和EOS数分别为(24.60±15.08)×105个/ml和(22.20±3.76)×105个/ml,而C组细胞总数[(14.30±4.95)×105个/ml]和EOS数[(5.20±1.56)×105个/ml]显著减少(P<0.01)。B组肺部气管周围炎性细胞聚集,肺组织上皮损伤,组织水肿,而C组肺部变应性炎症明显减轻。与A组相比,C组各项检测指标接近A组。结论rBlag2对小鼠过敏性哮喘有治疗作用,可能是EOS细胞凋亡在其中起重要作用。
沈小英朱清仙刘志刚李湘辉
关键词:德国小蠊重组变应原哮喘嗜酸粒细胞
德国小蠊过敏原化学发光免疫法的建立及应用被引量:1
2008年
国内外学者发现40%的支气管哮喘患者对蟑螂过敏原过敏,因而认为蟑螂是仅次于屋尘和尘螨过敏原的主要室内过敏原。德国小蠊是最主要的引起变态反应的蟑螂之一,我国各大城市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北方。由德国小蠊引起的变态反应疾病包括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炎及过敏性眼结膜炎等,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马慧刘志刚
关键词:德国小蠊化学发光免疫法变态反应疾病过敏性哮喘过敏性皮炎哮喘患者
美洲大蠊低致敏变应原的制备及抗原性分析
2008年
从酶学的角度出发,研究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与美洲大蠊变应原粗提液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变应原粗提液变应原活性的影响,以探索制备美洲大蠊低致敏变应原的方法。
刘瑞涛吴海强刘志刚冉丕鑫
关键词:美洲大蠊抗原性多酚氧化酶
美洲大蠊精氨酸激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变应原活性测定被引量:10
2008年
目的克隆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精氨酸激酶(arginine kinase,AK)基因并表达、纯化具有变应原活性的重组AK。方法提取美洲大蠊总RNA,设计特异引物,通过RT-PCR克隆美洲大蠊AK基因目的片段,测序后将该片段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ET-28a,转化至大肠埃希菌(E.coli)BL21(DE3),经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获重组AK。用镍离子(Ni2+)亲和层析柱纯化,经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重组AK表达情况。用蛋白质印迹分析(Western blotting)(变性条件)和ELISA(非变性条件)检测重组AK变应原与过敏患者血清IgE结合活性,并以健康人血清为对照。结果测序结果表明,AK基因含有1068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356个氨基酸(登录号为EU429466)。与Gen Bank公布的序列(登录号为AY563004)比较同源性达99.9%。SDS-PAGE分析表明,该变应原基因在E.coli中主要以可溶形式高水平表达,相对分子质量约为Mr45000。重组变应原AK在变性与非变性条件下,与过敏患者血清IgE均具有良好的结合活性,与健康人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获得了具有变应原活性的重组美洲大蠊精氨酸激酶。
陈家杰夏立新刘志刚刘雯吉坤美
关键词:美洲大蠊精氨酸激酶基因表达
rBla g2变应原的PEG修饰与免疫学特性分析
2008年
目的研究化学修饰剂聚乙二醇(PEG)对德国小蠊(蟑螂)重组变应原rBlag2变应原性的影响。方法rBlag2在大肠肝菌中表达后,采用Ni^+亲和层析纯化,然后甲氧基聚乙二醇2.N-羟基琥珀酰亚胺酯(mPEG2-NHS,Mr为10×10^3)修饰,经阳离子交换层析纯化,用SDS.PAGE、免疫印迹及ELISA分析其生物学特性。结果rBlag2纯化后的相对分子质量(肘,)约39×10^3;SDS-PAGE分析PEG-rBlag2修饰产物,考马斯亮蓝染色可呈现5条带,而I2-KI染色则呈现7条带。对修饰产物的纯化表明阳离子交换层析可分离rBlag2和PEG-rBlag2;对修饰产物的免疫印迹分析显示恤为100×10^3和130×10^3的修饰带可与蟑螂过敏患者血清特异性IgE结合,同时ELISA分析结果表明PEG-rBlag2复合物的体外免疫学反应性显著下降,仅为原来的42%。结论PEG修饰可保持rBlag2与特异性抗体结合能力,却大大降低变应原的体外免疫学反应性,为重组低致敏原的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徐飞龙吴海强刘志刚冉丕鑫钟南山
关键词:变应原PEG修饰免疫印迹ELISA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