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2012XB2937)

作品数:4 被引量:20H指数:4
相关作者:刘靖丁守坤马建平马洪德邝静更多>>
相关机构: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预后
  • 1篇动脉
  • 1篇动脉介入治疗
  • 1篇心内膜
  • 1篇心内膜炎
  • 1篇心脏
  • 1篇心脏病
  • 1篇心脏病患者
  • 1篇血清
  • 1篇血清降钙素原
  • 1篇营养因子
  • 1篇源性
  • 1篇源性神经营养...
  • 1篇院前急救
  • 1篇神经营养
  • 1篇神经营养因子
  • 1篇疼痛
  • 1篇抢救
  • 1篇抢救成功
  • 1篇抢救成功率

机构

  • 2篇平顶山市第一...
  • 1篇郑州铁路职业...
  • 1篇河南省人民医...
  • 1篇郑州市第三人...

作者

  • 1篇苏斌斌
  • 1篇姚小健
  • 1篇邝静
  • 1篇马洪德
  • 1篇马建平
  • 1篇丁守坤
  • 1篇刘靖

传媒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介入放射学杂...
  • 1篇肝脏
  • 1篇内科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4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肾胺酶水平变化及意义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肾胺酶(renalase)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在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PCI的128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冠心病患者PCI术前、术后血清BDNF、肾胺酶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BDNF和肾胺酶预测患者预后效能。Cox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影响患者预后不良因素。结果冠心病患者PCI术后血清肾胺酶水平低于术前,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28例冠心病患者中预后不良16.4%(21/128),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患者血清BDNF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胺酶水平低于预后不良组(P<0.05)。血清肾胺酶预测冠心病患者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37,显著高于BDNF预测冠心病患者预后AUC(Z=5.627,P<0.001)。肾胺酶>38.96 ng/mL冠心病患者平均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未发生时间,显著低于肾胺酶≤38.96 ng/mL冠心病患者(χ~2=65.561,P<0.001)。Cox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肾胺酶水平、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冠心病患者PCI术后预后密切相关。结论冠心病患者PCI术后血清肾胺酶水平与预后密切相关。检测血清肾胺酶水平有助于评估患者预后。
胡中耀赵文艺丁守坤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急救效果、负性情绪及疼痛的影响分析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探讨实施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急救效果、负性情绪及疼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我院收治的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58例为研究对象,将由本院急诊人员出车接诊的SAP患者30例设为观察组(给予院前急救护理干预),由家属自行送至医院救治的SAP患者28例设为对照组(未接受院前急救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急救效果、负性情绪评分(SAS,SDS)、疼痛评分(VAS)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30例安全送达医院28例,转运途中死亡2例,抢救成功率为93.33%;对照组患者28例安全送达医院20例,途中死亡8例,抢救成功率为71.43%;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观察组患者SAS、SDS、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4.3%)显著低于对照组(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急救护理可明显提高SAP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邝静尚晨阳苏斌斌王娟
关键词:抢救成功率负性情绪疼痛
血清降钙素原水平与肝硬化预后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研究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与肝硬化预后的相关性,为临床判断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60例肝硬化患者。分别检测患者血清PCT、肌酐(Cr)、尿素氮(BUN)、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蛋白(TP)、清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肾小球滤过率(GFR)。结果经Spearman分析,PCT与Cr、BUN、ALT、AST、Alb、TBil、TP、ALP、GFR均无相关性(P>0.05)。在随访期间发生肝肾综合征14例,发生率为23.33%;肝肾综合征患者PCT水平为(3.86±1.23)ng/mL,显著高于非肝肾综合征患者(2.13±0.67)ng/mL(P<0.05);肝肾综合征患者Alb、TP表达水平为(21.33±4.02)g/L、(35.84±16.26)g/L,明显低于非肝肾综合征患者(33.69±5.61)g/L、(47.62±18.74)g/L(P<0.05),肝肾综合征患者Cr、BUN、ALT、AST、TBil、ALP、GFR表达水平与非肝肾综合征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访期间死亡患者7例,死亡率为11.67%;死亡患者PCT水平为(4.02±1.26)ng/mL,显著高于非死亡患者(2.47±1.12)ng/mL(P<0.05),死亡患者Cr、BUN、ALT、AST、TBil、ALP、GFR、Alb、TP表达水平与非死亡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肝硬化发生肝肾综合征以及死亡患者中血清PCT明显升高,与肝硬化患者的预后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可作为临床上评价肝硬化病情改善的依据。
马建平姚小健马洪德刘百舸
关键词:血清降钙素原肝硬化预后
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探讨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IE)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防治疗对策,以提高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2013年5月收治的182例IE患者临床资料,对患者的临床检验结果及生命体征进行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IE患者中患有基础心脏病患者172例占94.51%,明显多于无基础心脏病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础心脏病以非风湿性瓣膜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和风湿性瓣膜心脏病为主,分别占34.62%、25.27%和21.43%;182例患者中存在易感因素的有32例,占17.58%,其中糖尿病患者最多,17例占9.34%,其次为心脏手术或介入术后的患者,11例占6.04%;182例患者临床表现以发热最多见,73例占40.11%,其次为贫血和脑出血或脑梗死,分别占20.88%和14.29%;临床体征以肝肿大为最多,39例占21.43%,其次为脾肿大,占19.23%;共分离出病原菌75株,其中链球菌属所占比例最高,37株占49.34%,其次为葡萄球菌属和铜绿假单胞菌,分别占28.00%和13.33%。结论 IE患者多伴有基础心脏病且血糖控制不佳,临床表现上以发热、贫血症状为主,以及肝、脾肿大的体征,及时的抗菌药物的使用可以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必要时可行手术治疗。
冯姗刘靖罗雪勇
关键词:感染性心内膜炎预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