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L13DXW020)

作品数:7 被引量:11H指数:3
相关作者:刘宪阁更多>>
相关机构:沈阳大学郑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文化科学
  • 2篇历史地理

主题

  • 5篇张季鸾
  • 4篇报人
  • 2篇大公报
  • 1篇新闻
  • 1篇新闻观
  • 1篇新闻观点
  • 1篇心态
  • 1篇雅言
  • 1篇遗产
  • 1篇战时
  • 1篇政争
  • 1篇政治
  • 1篇政治分歧
  • 1篇中国记者
  • 1篇入狱
  • 1篇史论
  • 1篇思想脉络
  • 1篇岁月
  • 1篇欧战
  • 1篇欧洲战场

机构

  • 6篇沈阳大学
  • 1篇郑州大学

作者

  • 7篇刘宪阁

传媒

  • 1篇兰州学刊
  • 1篇学术交流
  • 1篇新闻记者
  • 1篇暨南学报(哲...
  • 1篇兰州大学学报...
  • 1篇天府新论
  • 1篇现代传播(中...

年份

  • 2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民立岁月对报人张季鸾成长之意义被引量:1
2016年
以前人们较少关注报人张季鸾的早期成长,其实这段经历对他后来成为一个著名报人很重要。正是辛亥革命前后,他长达30年的记者生涯在《民立报》拉开了序幕。在这里,他不但学到了如何编报纸、如何写评论,更学到了独立、不党的政治立场和办报理念,对内外时政包括中日关系也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张季鸾后来的一些新闻观念和政治主张在此时已初现轮廓。
刘宪阁
关键词:张季鸾
报人与政争——张季鸾1913年第一次入狱考被引量:3
2014年
1913年七八月间,二次革命紧张之际,张季鸾在北京被捕,离死神只有一步之遥。这是其长达三十年报人生涯中的第一次入狱。唯有关此事的前因后果,大多语焉不详。细察当时情势,可以发现其中别有经纬。即不止局限于通常所说的创办民立报北京分馆、为宋案仗义执言或披露善后大借款等具体事件。衡诸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政治情势,他之被捕入狱直接是因戒严令,而根本上则是南北冲突大环境之结果。
刘宪阁
关键词:张季鸾
萧乾对“采访欧洲战场的惟一中国记者”问题之反思与澄清被引量:1
2014年
由于一再被宣传成"二战期间采访欧洲战场的惟一中国记者",萧乾往往被误认为在生前没有对此给出一个合理的说法。其实他亦有苦衷。因为涉及国共关系,起初限于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和恐惧心理,"胆小"的他没有及时出面予以澄清。后来随着两岸关系的展开与改善,他在私人信件、公开文章以及日常交往中都有所反思,并以"我们是一家"做出过澄清和解释。他还呼吁各方承认和正视两岸的鸿沟,尽力为此做些填补工作。
刘宪阁
关键词:欧洲战场中国记者两岸关系
范长江为什么离开大公报?——介绍一篇佚文《悼季鸾先生》被引量:4
2014年
《悼季鸾先生》作为范长江的一篇重要佚文,是范长江获悉张季鸾去世后第一时间写就的,具有相当的史料价值。其中谈到一些以往讨论范长江离开《大公报》时,没有得到足够注意的因素;以及虽然注意了,但尚未被恰当理解的因素。仔细分析,可以发现此文有助于我们从新闻观点和政治分歧方面理解其离开大公报问题。而且这种不同或分歧,相当程度上应该视为在战时环境下,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内部不同群体之间为了如何更好地爱国、救国和报国之间的分歧。
刘宪阁
关键词:大公报张季鸾新闻观点政治分歧
做宣传,还是写史论?——关于抗战时期新闻遗产之思考
2015年
抗战爆发之初,张季鸾已有"这是做宣传"之战时自觉;而范长江一度仍坚持"写史论"。相关的战时新闻观念,抗战爆发前即早有酝酿,甚至直到今天,仍不无当年抗战时代以及更早的革命时代的影子。因此,这里讨论的话题不仅是后抗日时代的,某种程度上也是后革命时代的。尤其是新闻武器论的背后,实际上也反映了新闻媒体在近现代中国缺乏独立自主的身份之尴尬。幸运的是,战时新闻学包含丰富的遗产,文人论政等良性因素也得以延续与传承。
刘宪阁
关键词:抗战《大公报》文人论政
报人张季鸾对欧战与中国的观察——以《雅言》杂志为线索被引量:4
2015年
既有研究对报人张季鸾1926年以前15年或者更早些的前传,基本不涉及;即便偶有谈到,也大多语焉不详。以《雅言》杂志时期他有关欧战与东亚特别是中日关系问题的言论纪事为例,对其略作勾勒和介绍可以发现,这段生涯对这位后来的名报人之成长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尤其是锻炼了他研判国际政治、外交事务和时局演变的能力。张季鸾后来力持稳健的言论主张,在此时期也有所呈现,并影响了他日后的社会交往和政治取向。
刘宪阁
关键词:张季鸾欧战
从“爱的宗教”到“报恩主义”——理解报人张季鸾心态的一条线索
2016年
通过梳理这位"老孤儿"的成长历程、家庭生活与社会交往,可知张季鸾所倡导之"爱的宗教"和"报恩主义",乃是他对家族血脉、亲朋师友、社会民众乃至民族国家的情感回馈,也是理解张季鸾国家观念、新闻主张及相关心态的重要线索,让我们对其持论不得不如此之苦衷,以及时代夹缝中的苦斗,有更深切的了解。当然,作为报人的张季鸾毕竟并非严谨成体系的思想理论家,对其若干思想观念特别是与他后来的言行主张如报恩和拥蒋之间的所谓契合关系,也不宜过分强调,而须在内在思想脉络和外在历史情境之间作综合考虑。
刘宪阁
关键词:张季鸾思想脉络历史情境
全文增补中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