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05060300) 作品数:32 被引量:524 H指数:15 相关作者: 刘国彬 薛萐 张文辉 何景峰 王兵 更多>> 相关机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中国科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 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生物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更多>>
秦岭箭竹种群生物量研究 被引量:3 2014年 对秦岭地区太白山不同海拔高度秦岭箭竹进行小班调查,应用统计方法比较分析了地上部分主茎、一级侧枝和叶以及地下部走茎、根和芽的生物量。结果表明:1)海拔高度对秦岭箭竹种群个体和各功能构建的生长受环境因素影响较为明显。地下部分总生物量低于地上部分。阔叶栎林带(中温带)秦岭箭竹生长状况最佳;2)秦岭箭竹地上部分构件生物量分配格局为主茎>一级侧枝>叶。一级侧枝和叶的生物量受环境气候因素较为明显,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垂直气候带造成秦岭箭竹物候期推延所致。3)秦岭箭竹地下部分构件生物量分配格局为竹鞭>根>芽。竹鞭生物量最大,根生物量次之,芽生物量最小。 吴高潮 李景侠 张国桢 杨凤萍关键词:生物量 不同坡向油松人工林建群种种群结构及群落特征分析 被引量:20 2012年 【目的】阐明黄土高原森林区不同坡向对油松人工林建群种种群结构及群落特征的影响,为黄土高原地区油松人工林天然化发育的生境选择及合理经营提供依据。【方法】选择黄龙山生长于阴坡、阳坡的油松人工林,于造林后10,30(间伐1次)和45年(间伐2次)对其建群种的种群结构、幼苗更新、物种多样性、土壤养分特征进行调查和综合比较分析。【结果】10年生油松人工林种群在阴坡、阳坡样地上的种群结构、幼苗更新和群落特征没有明显差异;经过1次间伐的30年生油松人工林,阴坡林木的生长量、物种多样性及土壤养分速效P、硝态N、铵态N含量显著高于阳坡;经过2次间伐的45年生油松人工林,其在阴坡、阳坡的平均胸径差异不显著,但阴坡有少量较大胸径的林木,且林木平均高度、油松幼苗更新数量、土壤养分、灌木物种的丰富度及多样性指数均显著高于阳坡。【结论】从持续发育角度看,黄龙山林区阴坡和阳坡均适合油松人工林培育,阴坡优于阳坡。及时抚育可以促进油松人工林的持续发育。 韩文娟 张文辉 何景峰 袁小青关键词:油松人工林 种群结构 群落特征 坡向 油松人工林林窗对幼苗天然更新的影响 被引量:56 2012年 为了阐明油松人工林间伐产生的林窗对幼苗天然更新的影响,通过典型样地调查,对不同生境的生态因子,以及1~10年生油松幼苗的年龄结构、高度、基径、针叶长及根、茎、叶生物量进行了调查,并对影响幼苗更新数量的环境因子进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阴坡与阳坡不同大小林窗下的生态因子存在明显差异.林下缺少3年生以上的幼苗,小林窗下缺少7年生以上的幼苗,大林窗下5、6年生幼苗较少.1~10年生油松幼苗可分为1~3年生、4~7年生和8~10年生3个阶段,1~3年生幼苗的存活是种群能否成功更新的关键.幼苗生长总体表现为阴坡大林窗>阳坡大林窗>阳坡小林窗>阴坡小林窗>阳坡林下>阴坡林下.通径分析表明,光照强度对各个阶段的幼苗数量起积极的决定作用,灌木层盖度对4~7年生及8~10年生幼苗数量均起积极的决定作用,腐殖质干质量对4~7年生幼苗数量起消极作用,但对8~10年生幼苗数量起积极作用.在油松人工林经营中,应进行高强度的间伐,同时清理林下灌木,为油松种群可持续发育提供条件. 韩文娟 袁晓青 张文辉关键词:油松 幼苗更新 通径分析 黄土丘陵区撂荒地土壤抗冲性及相关理化性质 被引量:60 2013年 为了评价农地撂荒对土壤抗侵蚀性的影响,该文以黄土丘陵区自然撂荒地为研究对象,应用时空互代法,通过原状土冲刷试验对不同撂荒阶段(0~43a)的坡地土壤抗冲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阶段Ⅰ)相比,随着撂荒年限的增加,表层(0~15cm)和中层(>15~30cm)土壤容重显著降低,而下层(>30~50cm)土壤容重变化较小(约下降0.5%)。土壤团聚体和抗剪强度(黏聚力C和内摩察角φ)在3个土层中均呈显著增加趋势,而土壤崩解速率在3个土层中均呈下降趋势,与表层相比,中层和下层土壤崩解速率减小幅度更大(约4.2和1.8倍)。土壤抗冲性随着撂荒年限的增大在表层呈先增加后稳定的趋势,在中层呈稳定增加而下层无显著变化,与对照相比,中层和下层土壤抗冲系数分别平均增大76.9%和30.7%。土壤团聚体和根系密度在3个土层中均是影响土壤抗冲性的关键因子。研究结果从土壤抗侵蚀性的角度为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功能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李强 刘国彬 许明祥 张正 孙会关键词:土壤 物理性质 撂荒地 根系 土壤抗冲性 黄土丘陵区 黄土高原丘陵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环境效应评价 被引量:44 2012年 生态环境的层次性、复杂性和多变性,决定了对其质量进行评价的难度。确立构建一套合理、科学,在解决同一类问题中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是众多学者长久以来关注的关键问题。该文以延安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试验示范区为实证对象,选取灰色关联度法、综合评价法和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多方案综合决策支持系统(driving force pressure state impact response framework-multiple decision support system,DPSIR-mDSS)对研究区域1999-2009年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恢复环境效应进行了评家,结果表明:DPSIR-mDSS模型在构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恢复环境效应评价指标体系时将人类社会行为和经济行为与环境系统间复杂的相互关系简化为一对一因果链,评价过程得以分解、简化,且评价结果与研究区域生态恢复环境效应实际变化情况一致,能较好的解释研究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恢复环境效应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为生态恢复环境效应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评价思路和方法。总体而言,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极大的促进了研究区生态环境状况,但一些新的问题诸如耕地压力、生态需水亏缺等接踵而至,应在今后予以重视。 王兵 张光辉 刘国彬 杨勤科 杨艳芬关键词:生态 退耕还林(草) 黄土丘陵区 黄土丘陵区中尺度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环境效应评估 被引量:15 2012年 基于DPSIR概念模型,构建中尺度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环境效应评价指标体系,对退耕还林(草)实施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生态恢复环境效应综合值在退耕还林(草)试验、实施和恢复阶段分别较评价初期增加了30%、43%和56%;环境分项值则减小了6%、20%和22%,社会分项值增加了43%、114%和143%;经济分项值增加了29%、129%和129%。退耕还林(草)、耕地压力、输沙模数和侵蚀性降水量等驱动和压力因子是生态恢复环境响应的敏感指标,退耕还林(草)对生态环境的作用需要一定的时期才能被生态环境所响应。 王兵 刘国彬 张光辉 杨勤科 杨艳芬关键词:退耕还林(草) 黄土丘陵区 生态恢复 DPSIR模型 基于植被指数的内蒙古植被生态系统的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5 2013年 基于14年的SPOT NDVI影像,分析了内蒙古1998~2011年生长季植被覆盖度、NDVI的回归系数及其显著性概率,结果表明:①内蒙古自治区植被覆盖度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增大,近年来高值区缩小,低值区东进扩张;②呼伦贝尔中、东部地区,赤峰南部、东南部,通辽中、南部和鄂尔多斯等地区植被增长显著;兴安盟、通辽、赤峰境内部分地区,乌兰察布中、东部地区NDVI降低趋势较明显;③黑河流域内蒙段植被指数增长显著,但覆盖度很低;④锡林郭勒植被指数在1998~2011年间下降了18.9%,空间分布变化剧烈。 郭同宇 张宝林关键词:植被覆盖度 甘肃黄土丘陵区侧柏人工幼林的碳密度及分配特征 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以甘肃黄土丘陵区宁县人工林地为研究区,探讨侧柏人工林碳密度及其分配特征,为黄土丘陵区人工林生态效益评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不同林龄侧柏人工林(7,10,12和14年生)为研究对象,每个林龄分别设置3块样地,分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枯落物层进行调查取样,然后在每块样地采集0~100 cm土层的土样,用元素分析仪 LiquiTOCⅡ测定植物和土壤碳含量,研究甘肃黄土丘陵区侧柏人工幼林的碳含量、碳密度及其分配特征。【结果】侧柏不同器官碳含量为447.51~513.93 g·kg -1,表现为果实>树叶>树干>粗枝>细枝>细根>根桩>树皮>粗根>大根>中根>小根;灌木层和草本层均以根的碳含量最低,枯落物层未分解层碳含量高于半分解层,且各组分碳含量差异显著;土壤层(0~100 cm )碳含量为23.31~96.08 g·kg -1,且随林龄增加而增大,随土壤深度增加而下降;侧柏人工林生态系统中,乔木层碳密度占植被层碳密度比例最大,高于灌木层、草本层和枯落物层;0~100 cm土层土壤碳密度占整个生态系统碳密度比例最大,且随着林龄增加而增大,且差异显著;7,10,12和14年生侧柏人工幼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分别为37.56,44.67,50.87和56.34 t·hm -2,乔木层、林下植被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碳密度均随林龄增加而增大。【结论】黄土丘陵区7,10,12和14年生侧柏人工幼林的乔木层不同器官碳含量差异显著(P<0.05),相同器官碳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侧柏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库表现为土壤层>乔木层>草本层>枯落物层>灌木层;侧柏人工林各层的碳密度都随林龄增加而增大;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枯落物层碳密度分配比例随林龄增加而增大,而土壤层碳密度比例随林龄增加而减少。 李彦华 张文辉 申家朋 周建云 郭有燕关键词:侧柏 人工林 碳密度 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沟谷地土壤碳氮磷元素的影响 被引量:8 2015年 选取黄土丘陵区3种代表性植被恢复模式的沟谷地样地:人工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沟谷地(G-Rp),人工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灌丛沟谷地(G-Ck)和天然草地沟谷地(G-Ng)。通过分析沟谷地5个坡位样带的土壤样品,评价了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沟谷地土壤碳氮磷元素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植被恢复模式对沟谷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含量及储量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对土壤全磷含量及储量略有减少的影响,其中柠条灌丛沟谷地土壤磷相对于对照(坡耕地)减少达显著差异(P<0.05);土壤碳氮磷的含量及储量在沟谷地的空间分布存在显著差异(P<0.05),总体呈由上到下递增趋势(除G-Rp沟底);沟谷地土壤碳氮元素间呈正向和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P<0.0001)。在黄土丘陵区沟谷地地貌单元实施植被恢复,可显著地提高沟谷地土壤的碳汇和氮素储量。 徐明 张健 刘国彬 张婷关键词:植被恢复 刺槐 柠条 电容法估测植物根系生物量研究 被引量:4 2015年 以玉米(Zea mays)和黄豆(Glycine max)为材料,通过对其根系电容的测量试验,结合根系收获法,探讨不同测试频率下根系电容值和根系生物量的关系,以期为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植物根系特征快速无损检测技术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结果表明:玉米、黄豆2种作物根系电容均随根系生物量的增加而增大;4种频率下(0.1,0.12,1和10 kHz)根系电容值与生物量均成极显著线性正相关(P<0.01);回归分析表明,1 kHz频率下2种作物根系电容值随生物量变化趋势较稳定,分辨率较高,回归方程的拟合度最好(R>0.9)。因此,4种频率条件下,玉米、黄豆根系的电容特性都能较好地反映根系生物量的变化,其中,1 kHz为最适测定频率。 张正 刘国彬 李强 脱登峰关键词:根系生物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