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120172120007)

作品数:1 被引量:6H指数:1
相关作者:胡仁宗杨黎春朱敏更多>>
相关机构:华南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电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电气工程

主题

  • 1篇氧化物
  • 1篇能量密度
  • 1篇锂离子
  • 1篇离子
  • 1篇金属
  • 1篇金属氧化物
  • 1篇基合金
  • 1篇过渡金属
  • 1篇过渡金属氧化...
  • 1篇合金
  • 1篇负极
  • 1篇负极材料
  • 1篇高能量密度
  • 1篇SI

机构

  • 1篇华南理工大学

作者

  • 1篇朱敏
  • 1篇杨黎春
  • 1篇胡仁宗

传媒

  • 1篇科学通报

年份

  • 1篇2013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薄膜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13年
直接将活性物质沉积于集流体上形成的薄膜负极材料对电极性能的改善和新材料体系的探索,以及薄膜锂离子微电池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近十几年来锂离子电池薄膜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作了回顾与评述,结合本实验室的研究工作,着重总结了具有高能量密度的Si,Sn基合金及其氧化物,以及各类过渡金属氧化物薄膜负极的制备方法、微观结构设计和性能改善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对于纯Si薄膜负极,设计纳米晶、非晶以及微纳结构的膜层可有效改善电极的结构稳定性和循环性能;合金化与成分调控可明显提升Si基和Sn基合金薄膜负极的导电性和循环稳定性,但非活性金属组元的添加降低了合金薄膜电极的可逆容量;纳米复合结构Sn基氧化物薄膜负极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但存在的首次不可逆容量大的问题有待解决;大部分纳米结构过渡金属氧化物薄膜可同时具备高容量和良好的循环性能,但其较高的嵌锂/脱锂电位会降低电池体系的能量密度.最后,本文特别指出,高能量密度薄膜负极的实用化仍面临挑战,提高薄膜锂离子电池性能必须不断探索新型电极材料体系、高电导率固态电解质及微电池一体化集成技术.
胡仁宗杨黎春朱敏
关键词:高能量密度过渡金属氧化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