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贵州省社会发展科技攻关计划项目(SY2012)

作品数:10 被引量:82H指数:6
相关作者:黄宗胜喻理飞符裕红杨瑞喻阳华更多>>
相关机构: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贵州省社会发展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贵州省农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6篇自然恢复
  • 6篇喀斯特森林
  • 5篇植被
  • 5篇植被自然恢复
  • 4篇凋落
  • 3篇有机碳
  • 3篇树种
  • 3篇土壤
  • 3篇功能群
  • 2篇凋落物
  • 2篇凋落物现存量
  • 2篇凋落叶
  • 2篇岩石
  • 2篇碳库
  • 2篇土壤有机
  • 2篇土壤有机碳
  • 2篇现存量
  • 2篇C值
  • 1篇地貌
  • 1篇凋落叶分解

机构

  • 11篇贵州大学
  • 4篇贵州师范学院

作者

  • 9篇黄宗胜
  • 8篇喻理飞
  • 5篇符裕红
  • 3篇杨瑞
  • 2篇严令斌
  • 2篇喻阳华
  • 1篇汪舒雅

传媒

  • 2篇土壤学报
  • 2篇林业科学研究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贵州地质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西部林业科学

年份

  • 1篇2018
  • 5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赤水河上游主要树种枯落物调蓄水分效应被引量:7
2015年
以赤水河上游27种地带性及乡土树种为对象,从持水和失水2方面研究枯落物调蓄水分效应。结果表明:1)枯落物现存量为0.15~4.50 t/hm2,自然含水率为10.23%~137.66%,最大持水速率为3 122.83~9 555.80 g/(kg·h),饱和持水深为0.04~1.70 mm,有效拦蓄深为0.02~1.27 mm,最大失水速率为209.52~2 423.21 g/(kg·h),失水24 h的含水率为85.02%~256.18%,最大失水深为0.01~0.43 mm;2)所有枯落物持水速率和失水速率均表现出前期大于后期、初期下降更快、后期趋于平缓的特征;3)影响枯落物调蓄水分效应的因素主要有现存量、饱和持水深、有效拦蓄深、最大失水深、叶生活期和叶质地;4)按照持水、失水特征和叶片特征可划分为3类功能群,叶生活期可作为枯落物调蓄水分能力的评定指标。
喻阳华李光容严令斌喻理飞黄宗胜
关键词:枯落物失水功能群
茂兰退化喀斯特森林植被自然恢复中生态系统碳吸存特征被引量:16
2015年
为了了解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中生态系统碳吸存趋势,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了茂兰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中生态系统碳吸存特征。结果表明:总体上植被生物量随恢复进程递增,其中乔木层与其变化一致,草本层、灌木层则相反;喀斯特植被的地上与地下生物量之比较低,尤其灌木层的地上与地下生物量之比最低;加权平均含碳率随恢复进展递增;随恢复进程,植被乔木层碳密度递增,草本层、灌木层碳密度递减;总体上生态系统及其植被、土壤的碳密度由恢复早期(草本阶段、草灌阶段)经中期(灌木阶段、灌乔阶段)至后期(乔木阶段、顶极阶段)呈增加趋势,而凋落物的相反。在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喀斯特森林的恢复进程中,植被对生态系统碳库的影响最大,尤其是木本植被,而土壤的影响较小,因此,加强植被恢复对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碳汇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黄宗胜喻理飞符裕红杨瑞
关键词:碳吸存自然恢复碳密度
退化喀斯特森林植被自然恢复中土壤有机碳δ^(13)C值特征被引量:4
2015年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与稳定性碳同位素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茂兰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中土壤有机碳(SOC)δ13C值特征。结果表明:整体上SOCδ13C值随恢复进展0~20 cm土层(-25.72‰^-19.91‰)趋正、>20 cm土层(-23.76‰^-18.13‰)先趋正后趋负。随土层加深除草灌、灌乔外其他阶段均趋正,草灌阶段上层土与乔木、顶极阶段底层土SOC为C4碳,SOCδ13C值变化受地带性和喀斯特环境的双重影响。群落优势种凋落叶δ13C值(-31.79‰^-16.76‰)随恢复进展趋负,说明生境日益改善,其与0~20cm土层SOCδ13C值呈极显著正相关(R2>0.96,p<0.01)、而与>20 cm土层极不相关,说明0~20 cm土层主要为新碳;SOC周转速率随恢复进展递增、随土层加深递减,土壤生化反应具较强表聚性;SOCδ13C值与土壤可矿化碳、易氧化碳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2>-0.50,p<0.05),与微生物生物量碳具有一定的负相关关系(R2=-0.389),SOCδ13C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指示SOC的活性;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是复杂多变、多途径的统一,其中C4植物在恢复中具有重要意义;碳同位素方法与"空间代替时间"方法相结合能较好地重现喀斯特植被更替的历史。
黄宗胜喻理飞符裕红杨瑞
关键词:土壤活性有机碳自然恢复
贵州云台山岩石特征及其峰丛—峰林地貌成景意义被引量:2
2014年
云台山峰丛—峰林的成景岩石主要为白云岩和(含)灰质白云岩,灰岩仅在峰丛—峰林基坐部分见及。成景岩石结构主要为颗粒结构和晶粒结构,且颗粒结构(颗粒和填隙物)、晶粒结构(晶粒白云石和少量泥质、少量陆源碎屑)在空间上各自顺层偏集呈层分布。此外,白云岩孔隙发育,孔隙类型有孔洞和裂隙两种,区内构造运动改造了原来的孔隙,加宽、加深其横纵向展布,增强孔隙的连通性,使原来较细级孔隙相互贯通成较大一级孔隙网,在水的溶蚀及机械崩塌等地质作用下成景。
龙建喜谯文浪王波刘贞才
关键词:白云岩
喀斯特森林植被自然恢复中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与团聚体分形特征被引量:8
2015年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了茂兰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中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与团聚体分形特征。结果表明:同一恢复阶段的同一土层中1 2 mm、0.5 1 mm团聚体质量百分比(4.74%52.37%)与其质量百分比有机碳贡献率(2.87%59.98%)均高于0.25 0.5 mm、<0.25 mm团聚体;相同土层中的相同粒级团聚体土壤有机碳含量(0 10 cm土层23.47 55.82 g·kg-1,>20 cm土层14.36 36.80 g·kg-1)与其质量百分比有机碳含量(0 10 cm土层1.34 22.12 g·kg-1,>20 cm土层0.57 11.93 g·kg-1)均随植被自然恢复呈增加趋势;同一恢复阶段的相同粒级团聚体土壤有机碳含量(0 10 cm土层23.47 55.82 g·kg-1,>20 cm土层14.36 36.80 g·kg-1)与其质量百分比有机碳含量(0 10 cm土层1.34 22.12 g·kg-1,>20 cm土层0.5711.93 g·kg-1)随土层加深呈减少趋势;同一恢复阶段的同一土层团聚体中1 2 mm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16.9053.43 g·kg-1)最低但其质量百分比有机碳含量(5.24 22.12 g·kg-1)最高;随植被自然恢复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在0 10 cm土层(2.01 2.16)呈增加趋势、在>20 cm土层(2.04 2.24)呈减小趋势;喀斯特森林植被自然恢复中土壤结构演化的核心可能是上层土壤细化和下层土壤粗化;喀斯特森林植被自然恢复中土壤结构有所改善;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可以作为喀斯特植被自然恢复中土壤有机碳质量评价的指标;加强保护喀斯特森林使其自然恢复,既有利于土壤结构的改善与减少侵蚀,也有利于土壤有机碳循环和累积。
黄宗胜符裕红喻理飞杨瑞
关键词: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自然恢复喀斯特森林
喀斯特森林植被自然恢复中凋落物现存量及其碳库特征演化被引量:18
2013年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了茂兰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中凋落物现存量及其碳库特征。结果表明:随群落恢复凋落物现存量呈减少趋势,早期减幅大,中后期减幅小;随群落恢复凋落物现存量演化受地貌因子、群落生活史、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较大,受水热条件的影响较小;凋落物现存量生物量与其分解失重率、表层土壤微生物量碳有较强的负相关关系;凋落物分解失重率与表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呈极强的正相关关系;随群落恢复凋落物现存量含碳率变化不显著,凋落物现存量碳密度变化规律与凋落物现存量变化规律一致,单位面积凋落物碳储量表现为碳源效应,且早期碳源效应较强、固碳能力不稳定,中后期碳源效应较弱、固碳能力稳定;凋落物碳密度(Y)与其现存生物量(x)的关系:Y=bo+b1x(bo、b1为常数)。
黄宗胜符裕红喻理飞
关键词:凋落物现存量自然恢复喀斯特森林
喀斯特森林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库特征演化被引量:17
2013年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了茂兰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库特征,结果表明:土壤容重(0~10 cm土层0.94~1.15 g cm-3,>30 cm土层0.98~1.19 g cm-3)、石砾含量(0~10 cm土层19.93~26.61%,>30 cm土层20.36~32.11%)随恢复进展而减少,随土层加深而增加;土壤容积(0~10 cm土层20.13~22.02 m3,>30 cm土层4.16~6.87 m3)、有机碳含量(0~10 cm土层21.14~52.67 g kg-1,>30 cm土层11.15~25.93 g kg-1)、有机碳密度[(0~10 cm土层1.91~4.03 kg m-2,>30 cm土层0.39~1.96 kg m-2)、有机碳储量(900 m2样地0~10 cm土层0.538~0.883 t,>30 cm土层0.039~0.137 t)、易氧化碳含量(0~10 cm土层5.28~33.25 g kg-1,>30 cm土层5.98~14.13 g kg-1)均随恢复进展而增加,随土层加深而减少;随恢复进展0~20 cm土层有机碳稳定性增强、活性降低,>20 cm土层则相反;随土层加深有机碳稳定性增强、活性降低;土壤有机碳随恢复进展总体上具碳汇效应,且早期其量少质低、表聚性强、碳汇效应不显著、固碳潜力大,后期则相反。加强保护喀斯特森林,使其自然恢复,有利于土壤质量的提高和有机碳的累积。
黄宗胜符裕红喻理飞
关键词:总有机碳易氧化碳自然恢复喀斯特森林
喀斯特森林植被自然恢复中凋落物现存量持水特征研究
采用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退化喀斯特森林恢复过程中凋落物及持水特征。结果表明:凋落物现存量自然含水率、土壤含水量随自然恢复进展整体上呈增长趋势;凋落物现存量最大持水率、最大持水量随自然恢复进展呈逐渐下降趋势;凋落物现...
黄宗胜符裕红喻理飞
关键词:喀斯特森林凋落物植被类型自然恢复
文献传递
黔中喀斯特区不同光合功能群树种凋落叶分解特性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通过2013年在黔中喀斯特区采用网袋法进行植物凋落叶的分解实验,比较不同光合功能群树种凋落叶的残留率、分解速率、有机碳释放速率的差异。结果表明,研究区广光耐荫功能群树种( I)、窄光耐荫功能群树种( II)、广光喜光功能群树种( III)、窄光喜光功能群树种( IV)4种功能群树种凋落物在1年的分解过程中,残留率变化趋势分第1-4月、第5-9月、第10-12月3阶段,呈快-慢-快的规律;各光合功能群树种凋落叶分解速率为III>IV>I>II。有机碳释放速率为IV>II>III>I。凋落叶分解过程残留率与其有机碳释放速率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喜光树种比耐荫树种凋落叶更易分解。
汪舒雅喻理飞黄宗胜
关键词:分解速率喀斯特森林黔中
赤水河上游水源涵养树种的水分生理特征被引量:4
2015年
以赤水河上游32个水源涵养树种为试验材料,研究其水分、光合等生理特征差异。结果表明:(1)叶片δ13 C值变幅为(-26.97‰)^(-31.72)‰,均值为(-29.44±1.19)‰,低于中国总体水平,与最大持水率、最大持水速率呈显著的指数函数关系(P<0.05),但与自然含水率无显著的相关关系;(2)叶片含水量为54.44%~80.46%,束缚水/自由水为0.02~10.07,蒸腾速率为0.06~1.30g/(cm2·h),水势为(-2.43)^(-14.74)MPa,相对水分亏缺为34.74%~69.03%,比叶面积为230.15~585.39cm2/g,干物质量为8.39~31.83;(3)光合特征表现为高光合低蒸腾高水分利用效率、低光合低蒸腾高水分利用效率、低光合高蒸腾低水分利用效率、低光合低蒸腾低水分利用效率和高光合高蒸腾低水分利用效率5种类型;(4)可将植物适应水分特征划分为高水分亏缺低自由水、高水势高束缚水、高干物质量低水分亏缺、高自由水低水势和高光合高蒸腾低水势5组适应功能群。
喻阳华李光容皮发剑严令斌喻理飞黄宗胜
关键词:C值水分生理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