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013ZD03)

作品数:7 被引量:99H指数:6
相关作者:陈国宝张俊郭禹汤勇于杰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大连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声学评估
  • 2篇渔业
  • 2篇渔业资源
  • 2篇声学
  • 1篇遗传分化
  • 1篇渔获
  • 1篇渔获率
  • 1篇散射
  • 1篇散射系数
  • 1篇深海
  • 1篇种群
  • 1篇种群分析
  • 1篇资源量
  • 1篇鸢乌贼
  • 1篇线粒体
  • 1篇线粒体细胞色...
  • 1篇线粒体细胞色...
  • 1篇马面
  • 1篇马面鲀
  • 1篇南海北部

机构

  • 7篇中国水产科学...
  • 5篇大连海洋大学
  • 1篇上海海洋大学
  • 1篇中国水产学会

作者

  • 7篇陈国宝
  • 5篇张俊
  • 4篇郭禹
  • 3篇于杰
  • 3篇汤勇
  • 2篇陈作志
  • 2篇姚壮
  • 2篇刘世刚
  • 2篇李斌
  • 2篇王东旭
  • 1篇崔科
  • 1篇杨权
  • 1篇孙典荣
  • 1篇张鹏
  • 1篇李玉芳
  • 1篇范江涛
  • 1篇邱永松
  • 1篇赵文武

传媒

  • 2篇水产学报
  • 2篇南方水产科学
  • 1篇水产科学
  • 1篇海洋科学进展
  • 1篇上海海洋大学...

年份

  • 3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南海北部马面鲀渔获率初步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根据2009-2014年在南海北部生产的183艘渔船的渔捞日志,分析了南海北部海域马面鲀渔获率随作业方式、年际分布与季节分布间的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渔获马面鲀主要作业类型为双拖、单拖、桁杆拖虾、围网、定置张网和刺网6种,其中单拖、双拖网作业渔获率较高;2009-2014年,南海北部马面鲀渔获率低于南海南部,整体渔获率呈逐年递减趋势,仅2011年渔获率突增,2014年马面鲀渔获率降为最低。马面鲀常年主要分布于珠江口、粤西、海南岛沿岸及北部湾海域,粤东海域偶有分布。海南岛沿岸、粤西及珠江口海域渔获率密度较大,北部湾和粤东海域渔获率密度相对较小。各区域渔获率季节变化明显,渔获率最大值常在夏季出现,春、秋季次之,冬季最小。引起渔获率差异的主要原因为自然条件与捕捞压力。本文通过对马面鲀渔获率变化及原因分析,为南海北部马面鲀合理捕捞提供依据。
郭禹陈国宝于杰李斌王东旭
关键词:渔获率马面鲀南海北部
南沙南部陆架海域渔业资源声学评估被引量:22
2015年
基于2013年南沙海域渔业资源声学和底拖网调查资料,评估了南沙南部陆架区(4°N^6°N)春(3月~4月)、夏(6月~7月)、秋(9月~10月)、冬(11月~12月)4个季节主要渔获物的种类组成和资源量。结果表明,2013年春、夏、秋、冬季声学资源评估种类分别为146、121、77、60种,所有评估种类资源量密度(均值±标准差)和资源量分别为(11.10±14.43)t·nmile-2和3.64×105t、(19.60±21.46)t·nmile-2和4.83×105t、(8.70±3.87)t·nmile-2和2.23×105t、(11.91±11.44)t·nmile-2和2.13×105t。短尾大眼鲷(Priacanthus macracanthus)为各季节最重要的经济种类,其渔获量占总渔获量的比例均超过30%。分析了鱼类资源量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以及积分值随水深的变动趋势。
张俊陈国宝陈作志于杰范江涛邱永松
关键词:声学评估
南海中部海域渔业资源时空分布和资源量的水声学评估被引量:32
2016年
2014年3月~2015年2月对南海中部12°N^15°N、111°E^117°E海域进行了4次渔业资源声学调查,其中2014年3月~4月(春季)、11月~12月(秋季)和2015年1月~2月(冬季)利用"南锋"号船载双频分裂波束科学探鱼仪系统(Simrad EK60,38 k Hz、120 k Hz,挪威)进行探测,2014年7月~8月(夏季)利用便携式分裂波束科学探鱼仪(Simrad EY60,70 k Hz,挪威)进行探测。通过鱼类目标强度现场测定,使用回波积分法获得了调查海域内渔业资源的丰度密度空间分布的季节变动特征。结合夏季调查灯光罩网采样数据,分析了调查海域内评估对象种类组成并估算资源总量。结果表明,夏季共捕获鱼类18种,头足类2种,其中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为主要渔获种类,声学评估其资源量为2.36×106t,约占评估对象资源总量的73.19%。调查海域内单体目标强度均呈单峰状分布,且主要分布于-56.5^-41.5 d B,4次调查该海域范围内目标强度小于-71.5 d B的单体均分布于100 m以浅水层,而目标强度大于-20.5 d B的单体则均分布于100 m以深水层。
李斌陈国宝郭禹陈作志张俊王东旭
关键词:渔业资源声学评估南海中部
南海深海声学散射层垂直分布和昼夜变化初步研究被引量:9
2015年
2013-09利用船载Simrad EK60科学鱼探仪(38kHz)对南海深海声学散射层进行了连续监测,并结合变水层拖网采样分析了其垂直分布和昼夜变化。结果表明,南海深海存在2个明显的声学散射层,特征深度分别为0-100m和350-700m,并且2个散射层间存在较为明显的昼夜垂直移动现象。其随时间变化情况为:16∶00-19∶00,350-700m散射层中的部分生物逐渐向上移动到0-100m散射层;04∶00-07∶00,这部分上升的生物又逐渐移回至350-700m散射层。变水层拖网采样结果发现,白天0-100m散射层内渔获物数量较少,夜间0-100m散射层内渔获物较多,验证了声学映像所检测到的2个散射层间确实存在昼夜移动的现象。
刘世刚汤勇陈国宝张俊姚壮郭禹刘华波
基于灯光罩网法的南海鸢乌贼声学评估技术研究被引量:28
2013年
南海中南部深水海域蕴藏着丰富的鸢乌贼资源,为推动南海外海渔业资源开发,实验探索了灯光罩网与声学手段相结合的鸢乌贼资源量评估方法。根据2011年4—5月在南沙群岛海域灯光罩网和Simrad EY60科学鱼探仪同步采集鸢乌贼生物学和声学数据,对鸢乌贼的趋光性行为、种群结构、声学映像和分布水层等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灯光诱集结合罩网采样可确定南海鸢乌贼的单体回波,分布于0~100 m水层;通过背景噪声消除、鱼类和浮游动物目标限定、单体目标检测等处理,确定鸢乌贼现场目标强度-67~-52 dB;选择鸢乌贼渔获比例较大的网次,统计得到鸢乌贼胴长10.4~14.2 cm,对应目标强度-60.7~-58.0 dB,胴长与目标强度经验公式为TS=21.23LogML-82.48。研究认为,声学与灯光罩网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可以作为南海今后开展鸢乌贼资源量评估的基本方法。
杨权李永振张鹏汤勇陈国宝张俊
关键词:鸢乌贼
基于小型声学标记的花尾胡椒鲷行为研究被引量:7
2016年
2014年11月在实验池(70 m×70 m×4 m)内,利用小型超声波标志跟踪技术对花尾胡椒鲷(Plectorhinchus cinctu)进行持续5 d的跟踪研究,对其昼夜活动轨迹与行为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垂直方向上,花尾胡椒鲷在放养前期主要分布于中间水层,深度变化幅度较大,约有2 m,后期集中在中上层游动且深度变化较小;水平方向具有以实验池中部为基准向四周分散游动的规律;从三维空间分布来看,花尾胡椒鲷更适应于活动在实验池中部小范围水域;其夜间游泳速度较白天游速大且波动明显。通过对花尾胡椒鲷的超声波标志跟踪研究,旨在为其增殖放流养护提供技术支撑。
郭禹汤勇赵文武陈国宝刘世刚姚壮张俊刘华波
关键词:花尾胡椒鲷
基于线粒体Cyt b基因的黄鳍马面鲀种群分析被引量:14
2014年
采用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ochrome b,Cyt b)基因片段为遗传标记,分析了南海北部陆架和南沙西南部陆架海域5个黄鳍马面鲀群体的遗传结构,以判定南海北部不同海域之间及南海北部与南沙西南部陆架海域黄鳍马面鲀的种群归属。结果表明,在156个个体的779 bp Cyt b同源序列中共检测到56个变异位点和58种单倍型,5个群体间遗传距离为0.002 95~0.004 15,遗传分化性呈现出高单倍型多样性(0.820 1~0.980 4)和低核苷酸多样性(0.002 62~0.004 69)的特点;分子方差分析和遗传分化指数显示,黄鳍马面鲀的遗传变异来自群体内个体间,群体间无显著遗传分化;单倍型网络结构图和群体系统发育树结构均未出现明显的以地方群体为单位的家系式分支或者聚簇。比较5个不同地理群体间的遗传发育关系并结合种属界定标准判定,南海北部和南沙西南部陆架5个黄鳍马面鲀群体属于同一个种群。
李玉芳李永振陈国宝孙典荣于杰崔科
关键词:种群分析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遗传分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