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305167)

作品数:20 被引量:105H指数:6
相关作者:袁朝春陈龙何友国苏健张厚忠更多>>
相关机构:江苏大学密歇根大学江苏理工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交通运输工程
  • 13篇机械工程
  • 8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3篇汽车
  • 7篇车辆
  • 6篇安全距离模型
  • 4篇电动
  • 4篇主动避撞
  • 4篇仿真
  • 4篇避撞
  • 4篇车辆检测
  • 3篇电动轮
  • 3篇电动轮汽车
  • 3篇电液
  • 3篇路面
  • 3篇机器视觉
  • 2篇电动汽车
  • 2篇制动
  • 2篇智能汽车
  • 2篇协调控制
  • 2篇路面识别
  • 2篇控制研究
  • 2篇仿真平台

机构

  • 20篇江苏大学
  • 2篇密歇根大学
  • 1篇奇瑞汽车股份...
  • 1篇江苏理工学院
  • 1篇奇瑞新能源汽...

作者

  • 13篇袁朝春
  • 6篇何友国
  • 6篇陈龙
  • 5篇张厚忠
  • 5篇苏健
  • 4篇张龙飞
  • 3篇李道宇
  • 3篇蔡英凤
  • 3篇刘逸群
  • 3篇吴飞
  • 2篇江浩斌
  • 2篇王海
  • 2篇陆文昌
  • 1篇贝绍轶
  • 1篇汪若尘
  • 1篇王潍
  • 1篇李赛赛
  • 1篇张田
  • 1篇张勇
  • 1篇徐力

传媒

  • 4篇机械制造与自...
  • 4篇重庆理工大学...
  • 2篇农业机械学报
  • 2篇广西大学学报...
  • 2篇科学技术与工...
  • 1篇制造业自动化
  • 1篇汽车工程
  • 1篇拖拉机与农用...
  • 1篇机械设计与制...
  • 1篇计算机仿真
  • 1篇Chines...
  • 1篇第十届中国智...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7篇2017
  • 4篇2016
  • 5篇2015
  • 1篇2014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电动轮汽车电液复合ABS控制的联合仿真被引量:2
2016年
针对传统纯液压防抱死制动系统(Anti-lock braking system,简称ABS)振动噪声较大和在低附着路面上易引发车轮抱死等问题,鉴于电机制动与液压制动在特性上互补,从充分运用电机制动提升电动轮汽车ABS性能出发,提出一种用于电动轮汽车的新型电液复合ABS系统。由于电液复合ABS是一个"由两控制变量去实现同一控制目标的系统,是一个存在控制冗余且时变耦合的系统",为此,首先提出了电液复合ABS控制方法的设计原则及其新的系统结构;然后分析电液两制动的各自调节方式及其组合,并对防抱制动全过程从电液调节组合调控滑移率性能方面进行研究,找到最佳的制动调节组合构成防抱制动全过程;最后利用ADAMS软件和MATLAB软件分别建立电动轮汽车的整车机械动力学模型和整车控制模型,通过联合仿真验证控制方法的效果。结果表明:该控制方法能够更加精确的调控车轮滑移率,使其长时间处于最佳滑移率附近,制动距离降低11%以上,有效提升了ABS的性能,证明所提出的电动轮汽车电液复合ABS的系统结构和控制方法合理高效,可应用于对开路面或对接路面上对电液复合ABS整车控制方法进行理论研究、仿真试验以及实用化探索。
张厚忠江浩斌袁朝春汪若尘苏健
关键词:电动轮汽车联合仿真协调控制
车载视频处理系统信号完整性设计被引量:1
2016年
随着车载视频处理系统集成度的不断提高,反射和串扰等信号造成的信号失真、时序混乱、系统误触发及数据错误等后果越来越严重。为解决上述问题,以BF561车载视频处理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反射、串扰的产生机理和对信号完整性的影响。针对反射问题,建立了串行端接仿真模型,分析了端接电阻阻值及端接位置对反射的影响。针对串扰问题,建立了三线串扰耦合模型,分析了耦合长度和走线间距对串扰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在DDR2每条数据线600mil处串行端接一个75欧姆电阻可以明显减小反射。耦合长度限制在2400 mil以内,走线间距15 mil,可以明显减小传输线间串扰。同时能够保证信号完整性,为车载视频信号优化设计提供了参考。
何友国袁朝春
关键词:信号完整性串扰仿真
路面附着系数识别方法发展现状综述及展望被引量:10
2018年
轮胎-路面附着系数的识别对于汽车稳定性及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目前国内外路面识别的方法进行讨论,根据识别原理展开综述,阐述了现有的两大类识别方法,重点介绍了基于车辆动力学响应的路面识别方法,并分析了不同方法的优势和弊端,针对不同用途提出适用的方法。最后对未来智能车的应用进行了展望,提出基于图像识别路面的必然趋势。
袁朝春张龙飞陈龙
关键词:路面识别方法智能汽车
汽车主动避撞系统主动制动实现方法被引量:3
2017年
为满足汽车主动避撞系统主动制动的需要,开发了一种基于电控液压制动装置并联式液压制动系统。该系统通过电控液压装置,在需要对车辆进行主动制动时使轮缸压力迅速达到期望制动压力。利用P-模糊PID算法开发了制动压力控制器,在Matlab/Simulink与AMESim联合仿真环境下验证压力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压力控制效果能够达到主动避撞系统对主动制动控制的要求。
陆文昌徐力袁朝春
关键词:汽车主动避撞主动制动
基于机器视觉的汽车远近光灯的自适应切换算法被引量:6
2014年
低续航车辆由于里程所限,多行驶于无中分隔离带的市区和市郊区域。针对该路况下夜间行驶中,驾驶员易出现会车等情况下未按法规正确进行远近光灯切换的现象,提出了一种基于视觉的远近光灯自适应切换算法。该算法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对有无路灯场景、无路灯会车场景和无路灯且前车距本车较近场景这三种情况进行识别,并给出与场景规则最相符的灯光使用指示。实验表明,该算法能实时有效的给出远近光灯的切换策略,既保障了行车的安全性,也避免了远光灯不必要的开启,节约了汽车的电能。
王海蔡英凤戴华平
关键词:汽车主动安全车辆检测图像处理
移动视觉平台下基于特征融合和SOMPNN的车辆检测算法
为提升视觉车辆检测能力,本文提出了一种应用于单目视觉平台的基于特征融合和自组织映射概率神经网络(Self Organized Mapping Probability Neural Network,SOMPNN)的车辆检测...
王海蔡英凤陈小波陈龙江浩斌
关键词:机器视觉车辆检测道路车辆
考虑人-车-环境特征的汽车行驶间距模型
2017年
为了提高安全距离模型计算的精确性与合理性。运用综合加权的方法分析了驾驶员状态、车况以及自然环境与路况因素对安全车距模型参数的影响。通过不同行驶工况下的仿真以及实车实验验证了提出的安全车距修正模型对不同驾驶员状态、车况以及自然环境与路况的适应性。分析说明了自然环境与路况以及车况的差异既影响报警安全车距也影响极限安全车距,驾驶员状态的差异主要影响报警安全车距但对极限安全车距影响甚微。
袁朝春吴飞李道宇刘逸群陈龙江浩斌
关键词:安全车距车况安全距离模型
并联混合动力汽车起动过程中PMSM混沌现象及其控制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在并联混合动力汽车以电机起动的过程中,驱动电机(永磁同步电机)处于突然加载的工况,当电机参数在一定范围内时,电机会产生混沌现象。并联混合动力汽车的驱动电机出现混沌现象,不但对自身的寿命以及输出特性产生不利影响,而且在电机与车辆传动系统结合后,也会把这种极其不稳定的输出传递到整车驱动系统中,最终会引起更加复杂、不稳定运动的产生。应用ADVISOR2002软件,在ECE-EUDC循环工况下,探讨了永磁同步电机的温度变化对电机定子电阻RS、绕组电感L、转子永磁体磁链ψr的影响。针对电机以上3个参数对整个电机混沌系统的影响,基于状态反馈和模糊控制理论设计了模糊反馈混沌控制器。仿真结果表明:整车冲击度J由最大值0.02降到0.001(m/s3)。最后通过硬件在环(HIL)试验,验证了所设计控制器的有效性。
陆文昌李赛赛袁朝春陈龙王若飞
关键词:并联混合动力汽车混沌控制硬件在环
电动轮汽车电液复合ESP的协调控制研究
2017年
传统车辆的车身电子稳定系统(Electronic Stability Program,简称ESP)通常采用液压系统进行控制,液压控制虽有承载能力大的优点,但其在动态响应性能上存在局限性。针对纯液压ESP在动态控制上的不足,鉴于轮毂电机具有优秀的动态控制性能,从提升车辆ESP性能这角度出发,在电动轮汽车上开展电液复合ESP的协调控制方法研究。应用Matlab/Simulink和Car Sim两软件分别建立了电动轮汽车的理想二自由度参考模型、Car Sim整车模型、轮毂电机模型、失稳状态判断模型、双层控制器模型,在双移线行驶工况下,分别对无ESP、纯液压ESP、电液复合ESP这三类情况进行联合仿真。仿真结果对比后表明:在电动轮汽车上,电液复合ESP比无ESP及纯液压ESP具有更佳控制效果,如横摆角速度响应精度提升15%以上,响应速度缩短27%,车轮滑移率保持在比较合理的范围内(低于20%),防滑性与行驶安全性更好。此项研究将为电动轮汽车电液复合ESP的协调控制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张厚忠苏健张田
关键词:电动轮汽车协调控制
传感器感知盲区条件下智能汽车主动制动系统控制研究被引量:15
2020年
传感器感知盲区是造成智能汽车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降低传感器感知盲区对智能汽车主动安全性能的影响,对传感器感知盲区条件下的智能汽车主动制动系统控制进行了研究。首先,建立感知盲区数据库,并搭建卷积神经网络对其进行识别;其次,根据其运动特征进行分类,建立感知盲区条件下的安全距离模型;最后,基于上述安全距离模型对感知盲区内的潜在障碍物进行自车速度控制,达到主动避撞的目的。仿真和实车试验表明,提出的传感器感知盲区分类可以较好地表述感知盲区的运动特征,传感器感知盲区条件下的主动避撞安全距离模型对潜在障碍物有较好的预防作用,主动避撞算法提高了智能汽车在传感器感知盲区内的主动安全性能。
袁朝春王桐何友国SHEN Jie陈龙翁烁丰
关键词:智能汽车安全距离模型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