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B2010017)

作品数:2 被引量:2H指数:1
相关作者:许建宁王全凯杨敏苏世标邹剑明更多>>
相关机构: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重点实验室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支气管
  • 2篇支气管上皮
  • 2篇人支气管上皮
  • 2篇上皮
  • 2篇上皮细胞
  • 2篇气管
  • 2篇气管上皮
  • 2篇细胞
  • 2篇环氧
  • 2篇甲基丙烯
  • 2篇甲基丙烯酸环...
  • 2篇丙烯
  • 2篇丙烯酸
  • 1篇对甲基
  • 1篇支气管上皮细...
  • 1篇人支气管上皮...
  • 1篇气管上皮细胞
  • 1篇甲基
  • 1篇DNA修复

机构

  • 2篇广东省职业病...
  • 2篇中国疾病预防...

作者

  • 2篇杨敏
  • 2篇王全凯
  • 2篇许建宁
  • 1篇邹剑明
  • 1篇李小亮
  • 1篇苏世标
  • 1篇刘明

传媒

  • 1篇中国职业医学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年份

  • 2篇2013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人支气管上皮对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酯致遗传损伤的修复研究
2013年
目的研究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对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酯(GMA)所致遗传损伤的修复效应。方法1—16Ixg/ml浓度范围的GMA染毒一个细胞周期(24h),于染毒结束时、继续恢复一个细胞周期后利用胞质阻滞微核试验观察细胞遗传损伤效应及恢复情况。结果两种处理方式的双核细胞微核率(MNi)均随染毒浓度增加逐渐升高,存在剂量一效应关系(r=0.873~0.927,P〈0.01)。染毒恢复组MNi曲线表现出低剂量平缓而高剂量加速升高的趋势并与染毒组曲线交叉。两种处理方式的双核细胞核桥率(NPBs)和双核细胞核芽率(NBUDs)随剂量变化的改变不明显,但染毒恢复组1、4、16μg/ml剂量的NPBs显著高于同剂量染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6μg/ml剂量的NBUDs则显著低于同剂量的染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MA染毒可致明显的细胞遗传损伤,但随即启动的损伤修复机制使得遗传毒性的表现趋于减弱,细胞修复机制的及时启动在维持遗传稳定性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杨敏刘明李小亮王全凯许建宁
关键词: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酯上皮细胞DNA修复
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酯致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早期遗传损伤效应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研究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酯(GMA)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染毒早期的遗传损伤效应及去除暴露因素后的恢复效应。方法 1、2、4、8、16、32 mg/L质量浓度的GMA短时间(3 h)染毒16HBE(染毒组);另选细胞经上述染毒后,于染毒结束时继续恢复1个细胞周期(染毒恢复组),利用胞质阻滞微核试验观察细胞遗传损伤效应。结果 染毒组的双核细胞微核率(MN)和双核细胞核芽率(NBUD)随染毒剂量的增加逐渐升高,并存在剂量-效应关系(决定系数分别为0.887、0.558,P<0.01),剂量达8 mg/L时核分裂指数(NDI)降低;但双核细胞核质桥率随染毒剂量增加变化趋势不明显,没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染毒后染毒恢复组的MN在低剂量时变化不明显,剂量增加后才逐渐升高,但上升速度较慢;NDI随剂量变化不明显;NBUD在4、8 mg/L时甚至出现下降。结论 GMA在染毒早期即对细胞有明显的遗传损伤效应,但暴露因素去除后损伤有被修复的趋势,细胞修复机制的及时启动在维持遗传稳定性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杨敏邹剑明苏世标王全凯许建宁
关键词: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酯人支气管上皮细胞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