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CARS-3-2-49)

作品数:38 被引量:507H指数:19
相关作者:柴守玺常磊程宏波杨长刚黄彩霞更多>>
相关机构:甘肃农业大学兰州城市学院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9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6篇小麦
  • 26篇冬小麦
  • 22篇土壤
  • 20篇秸秆
  • 20篇旱地
  • 16篇地膜
  • 16篇地膜覆盖
  • 16篇膜覆盖
  • 14篇水分
  • 12篇土壤水
  • 11篇土壤水分
  • 10篇地冬
  • 10篇旱地冬小麦
  • 9篇土壤温度
  • 9篇温度
  • 8篇覆膜
  • 7篇水分利用
  • 7篇干物质
  • 5篇玉米秸
  • 5篇玉米秸秆

机构

  • 38篇甘肃农业大学
  • 4篇兰州城市学院
  • 2篇甘肃省农业科...
  • 2篇中国气象局兰...
  • 2篇甘肃省政府投...
  • 1篇甘肃省工程咨...
  • 1篇甘肃省农牧厅

作者

  • 35篇柴守玺
  • 32篇常磊
  • 25篇程宏波
  • 22篇杨长刚
  • 21篇黄彩霞
  • 10篇杨德龙
  • 9篇韩凡香
  • 5篇陈玉章
  • 5篇李博文
  • 4篇逄蕾
  • 4篇宋亚丽
  • 4篇兰雪梅
  • 3篇范颖丹
  • 3篇刘媛
  • 3篇赵德明
  • 2篇李辉
  • 2篇张淑芳
  • 2篇蔺艳春
  • 2篇包正育
  • 2篇李瑞

传媒

  • 7篇干旱地区农业...
  • 5篇麦类作物学报
  • 5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生态学报
  • 2篇水土保持研究
  • 2篇甘肃农业大学...
  • 2篇中国农业气象
  • 2篇作物学报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草业学报
  • 1篇核农学报
  • 1篇灌溉排水学报
  • 1篇分子植物育种
  • 1篇现代农业科技
  • 1篇植物学报

年份

  • 6篇2019
  • 3篇2018
  • 5篇2017
  • 7篇2016
  • 8篇2015
  • 3篇2014
  • 5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覆膜方式对旱作冬小麦耗水特性及籽粒产量的影响被引量:75
2015年
【目的】研究黄土高原雨养条件下,不同地膜覆盖方式对冬小麦耗水特性、产量和休闲期土壤水分补给的影响,为促进增产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8—2009和2009—2010年小麦生长季,设置全膜覆土穴播(A)、全膜覆盖穴播(B)、垄膜沟播(C)和露地条播(CK)4种不同栽培模式,测量不同处理的土壤贮水量、耗水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全膜穴播可使冬小麦增产64.4%—79.1%,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2.1%—24.0%,达到11.9—16.6 kg·hm-2·mm-1;全膜覆土穴播可增产43.4%—44.4%,水分利用效率提高8.8%—14.6%,达到11.0—14.8 kg·hm-2·mm-1;垄膜沟播可增产37.0%—39.3%,水分利用效率提高4.2%—4.4%,达到10.0—14.2 kg·hm-2·mm-1。主要原因是,地膜覆盖可增加冬小麦拔节前0—200 cm土层贮水量,提高拔节至成熟阶段的耗水量及其占总耗水量的比例,促进生育期对土壤贮水的利用,同时干旱年份可促进冬小麦利用深层土壤水分,最终提高冬小麦成熟期的生物量和籽粒产量;虽然生育期耗水增加,但水分利用效率也提高。冬小麦产量与生育期耗水量呈显著正相关(r=0.96*)。覆膜的高产建立在高耗水基础上,但通过休闲期水分补充,地膜茬0—200 cm土层水分在冬小麦秋播前可恢复到露地水平。覆膜处理间的耗水差异远小于覆膜与露地间的差异。综合考虑产量、经济效益和田间操作难易程度,全膜覆土穴播一次覆膜可多茬使用,节省地膜成本,田间操作简单,经济效益高,是本试验条件下的最优栽培方式。【结论】全膜覆土穴播是西北黄土高原旱地小麦兼顾高产高效的栽培模式。
杨长刚柴守玺常磊杨德龙
关键词:地膜覆盖冬小麦土壤贮水量耗水量
不同秸秆还田处理对旱地冬小麦土壤水分的影响被引量:11
2014年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秸秆还田对土壤水分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分时期分土层研究了小麦和玉米两种秸秆在不同处理下还田对西北雨养农区冬小麦土壤水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各处理土壤含水量的差异在时期上表现为前期大于后期,以越冬期的土壤墒情差异最大;在土层上表现为下层大于下层,以120—150cm土层处理间差异最大。总体表现为:土壤含水量的差异随着生育时期的推进和土层加深而减小。同时,除小麦秸秆还田后不覆膜不镇压(T6)外其余秸秆还田处理的小麦产量和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CK。其中,玉米秸秆还田后小麦产量和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小麦秸秆还田;秸秆还田不覆膜,镇压(T2,T5)高于不镇压(T3,T6)。全生育期200cm土体墒情秸秆还田好于露地(CK),秸秆还田覆膜(T1,T4)好于不覆膜(T2,T3,T5,T6)。无论是增产还是保墒,秸秆还田和地膜覆盖组合模式是最好的。
王燕培柴守玺陈玉章杨长刚常磊谭凯敏程宏波黄彩霞逄蕾
关键词:秸秆还田地膜覆盖土壤水分
品种稳定性不同分析模型在西北小麦区域试验中应用探讨被引量:20
2013年
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在生物界普遍存在,本研究利用GGE模型、AMMI模型、Shukla模型和Ebehart-Russell模型对2009年国家旱地春小麦区试西北9个试点、8个参试品种(系)小麦品种稳定性进行了初步的比较。结果发现,Shukla简便,而GGE模型、AMMI模型分析结果更为全面、直观,两种模型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相比较,GGE模型能更有效分析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评价基因型稳定性以及环境的代表性和区分能力。
常磊岳云柴守玺包正育黄彩霞逄蕾杨长刚
关键词:小麦
氮磷肥配施对冬小麦灌浆期光合参数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4
2015年
在西北绿洲生态条件下,实验设4个处理,即165(N1)和225 kg·hm–2(N2)2个氮素(纯氮)水平及105(P1)和165kg·hm–2(P2)2个磷素(P2O5)水平,研究了氮磷肥配施对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品种临抗2号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氮(165 kg·hm–2)处理组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及蒸腾速率(Tr)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有光合"午休"现象;高氮(225 kg·hm–2)处理可减弱甚至使光合"午休"现象消失;高磷(165 kg·hm–2)和低磷(105 kg·hm–2)处理对光合特性的影响差异不显著。N2P2具有最高的群体叶面积指数(LAI)、群体光合速率(CAP)、穗粒数、亩穗数、千粒重及产量,且与N1P1和N1P2的差异均达显著水平,与N2P1则无显著差异。但N2P2水分利用效率(WUE)低于N2P1,显著高于N1P1和N1P2(N1P1高于N1P2,但无显著差异)。氮肥对光合"午休"的影响大于磷肥,二者互作效应差异不显著。该实验条件下,当N、P分别为225和105 kg·hm–2时有利于提高冬小麦的光合速率及产量。
黄彩霞柴守玺赵德明常磊程宏波杨长刚
关键词:光合参数冬小麦
绿洲生态条件下氮磷肥配施对冬小麦干物质分配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3
2015年
在西北绿洲生态条件下,设165 kg·hm-2(N1),225 kg·hm-2(N2)两个氮素(纯氮)水平和105 kg·hm-2(P1)、165 kg·hm-2(P2)两个磷素(P2O5)水平共4个处理,研究了氮磷配施对冬小麦产量及干物质积累及分配、灌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N2P1、N2P2具有较高的籽粒产量,分别为7 644.73、7 686.25 kg·hm-2,同时,水分利用效率(WUE)也较高,分别为11.67、11.49 kg·hm-2·mm-1;千粒重和穗粒数随施氮量增加而提高,磷对籽粒产量构成要素影响不显著;氮、氮和磷互作对籽粒平均灌浆速率(V)、最大灌浆速率(Vmax)、有效灌浆持续期粒重增加值(Ws)和有效灌浆持续期灌浆速率(Vs)均有显著影响,但影响籽粒重量的主要因素是Vmax;氮、磷及氮和磷互作对不同器官干物质积累及其分配影响在不同生育时期表现不一。
赵德明柴守玺黄彩霞张梅花
关键词:氮磷肥干物质冬小麦
玉米整秆带状覆盖量对旱地冬小麦土壤水分利用的影响被引量:10
2016年
为明确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条件下,玉米整秆带状覆盖适宜的秸秆覆盖量,以露地种植为对照(CK),研究了4种覆盖量(T_1:6 750kg/hm^2,T_2:9 000kg/hm^2,T_3:11 250kg/hm^2,T_4:13 500kg/hm^2)对旱地冬小麦土壤水分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覆盖量较CK显著增产12.1%~23.3%,提高水分利用效率13.4%~26.8%。产量与单位面积穗数呈显著正相关(r=0.937),整秆带状覆盖较CK可显著(除T_3)提高单位面积穗数10.4%~19.0%,以T_2单位面积穗数最高。全生育期0—200cm土层平均含水量4种覆盖量均显著高于CK,较CK高0.7~1.0个百分点,以T_1土壤水分状况最好。4种覆盖量可显著改善灌浆前0—200cm土壤墒情,但从灌浆期开始0—90cm土壤含水量普遍不如CK。4种覆盖量间,以T_2全生育期0—60cm土壤墒情最好,且其增产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效果也最显著。
李守蕾杨长刚李福柴守玺宋亚丽李博文常磊韩凡香程宏波尚艳
关键词:覆盖量土壤水分旱地冬小麦
半干旱雨养区秸秆带状覆盖种植对土壤水分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被引量:60
2016年
水分不足是限制半干旱雨养作物生长的主要因素,地表覆盖能够改善土壤的微环境,从而显著提高作物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为明确西北半干旱雨养区不同保墒措施下旱地马铃薯的土壤水分特征及其对产量的影响,于2014—2015年设置了玉米秸秆带状覆盖种植(T1)、半膜大垄(T2)、全膜双垄(T3)和露地平作(对照,CK)4种栽培模式,研究了玉米秸秆带状覆盖、地膜覆盖种植对马铃薯产量、土壤水分变化及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覆盖方式能有效改善马铃薯生育期0~200 cm土层土壤水分状况,地膜覆盖对马铃薯生育前期土壤水分保蓄效果较好,秸秆带状覆盖对生育中后期土壤水分状况的改善效果明显。与对照(CK)相比,3种覆盖处理均提高了土壤含水量,其中T1处理效果最好,较CK提高2.8%~7.8%,尤其在伏旱阶段的块茎形成期,0~2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高于地膜覆盖处理。与CK相比,T1处理马铃薯产量提高10.5%~34.2%,水分利用效率(WUE)提高8.9%~29.8%,达108.9~134.0 kg·hm^(–2)·mm^(–1),商品薯率提高14.7%~38.8%,达82.3%~92.2%。马铃薯产量与生育期耗水量(r=0.836**)呈显著正相关。T1的产量和商品薯率均显著高于T2和T3(P<0.05)。可见,玉米秸秆带状覆盖具有显著的纳雨保墒作用,促进马铃薯的生长发育,增产效果显著。其推广应用可有效提高该区降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马铃薯稳产高产,可作为西北雨养农业区旱地马铃薯生产的高效栽培新模式。
韩凡香常磊柴守玺杨长刚程宏波杨德龙李辉李博文李守蕾宋亚丽兰雪梅
关键词:玉米秸秆地膜覆盖土壤水分水分利用效率马铃薯
半干旱雨养区不同覆膜方式对冬小麦土壤水分利用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29
2015年
在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条件下,于2008—2009、2009—2010两个年度,以露地种植为对照(CK),研究了不同覆膜方式(全膜覆土穴播,全膜穴播,垄膜沟播)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年度覆膜平均较CK产量分别显著提高49.4%和53.2%,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1.8%和14.3%。覆膜的高产建立在高生长量、高耗水基础上,产量与生育期耗水量显著正相关(r=0.952*—0.958*),两年度覆膜分别平均较CK多耗水33.5%和34.1%。覆膜处理中以全膜穴播较CK的增产幅度和WUE提高幅度最大,耗水量也最大。由于覆膜耗水量大,覆膜各处理收获期0—200 cm土壤贮水量均显著低于CK,但通过全年连续覆膜和夏闲期降水补充,在下茬秋播时,覆膜各处理0—200 cm土壤贮水量均超过CK,夏闲期覆膜的水分休闲效率两年度分别平均高出CK 41.8和86.4个百分点,覆膜有利于土壤水分恢复和下茬作物的可持续生产。覆膜方式中,以全膜覆土穴播种植效益最高,两个年度纯收益平均达5531.6元/hm2,较CK增收2542.2元/hm2。综合考虑,全膜覆土穴播是一种高产高效兼顾、操作简单、适宜于半干旱雨养区推广应用的冬小麦覆膜种植方式。
杨长刚柴守玺常磊
关键词:冬小麦地膜覆盖土壤水分雨养农业区
覆盖栽培模式对冬小麦花后旗叶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7
2019年
为探究旱地小麦秸秆带状覆盖栽培增产的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积累转运的特征,在甘肃省半干旱雨养农业区以“陇中2号”为材料,研究了秸秆带状覆盖栽培(BS)、地膜覆盖栽培(PF)和无覆盖露地栽培(CK)3种栽培模式下冬小麦花后旗叶光合特征、叶绿素荧光动力参数、干物质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与CK相比,BS和PF显著提高了花后旗叶光合势、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及叶绿素/类胡萝卜素比率,且BS在生育后期优于PF。BS整个生育期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均高于CK,而PF仅生育前期发挥正效应,生育中、后期出现了负效应。BS生育前中期胞间CO 2 浓度、生育中后期旗叶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PF和CK,前者分别高出2.8%~8.2%和 6.7%~11.3%,后者分别高出30.3%~44.8%和27.5%~39.3%。PF在灌浆中期以前,BS在整个花后生育期显著提高了小麦花后旗叶 F v/F m、F′ v/F′ m、ΦPSⅡ、qP、ETR,降低了NPQ。BS较PF和CK显著提高了花后干物质输入籽粒量和对籽粒粒重的贡献率,2个指标分别增加2.6%、1.0%和14.2%、8.6%。BS显著增加了单位面积穗数,提高了产量,较CK增产 35.4%。说明秸秆带状覆盖能显著改善旱地冬小麦花后光合效率,促进干物质积累转运,从而达到增产的效果。
陈影慧程宏波刘媛常磊柴守玺杨德龙
关键词:冬小麦光合特性
秸秆带状覆盖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及土壤水热利用的调控效应被引量:31
2018年
秸秆带状覆盖技术是一种利用玉米整秸秆进行局部覆盖种植的新型旱地覆盖栽培技术.为明确西北黄土高原典型旱作条件下秸秆带状覆盖对冬麦田土壤水热动态特征和产量的影响,在2013—2016年3个生长季,比较了秸秆带状覆盖(BSC)、免耕秸秆覆盖(NTS)、全膜覆土穴播(PFM)和露地种植(CK)下麦田土壤水温动态、小麦耗水特征、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PFM显著增加了拔节前5~20 cm土壤温度,而BSC和NTS的增温效应主要在越冬期,但拔节后3种覆盖方式均具有显著的降温效应.BSC和PFM显著提高休闲期土壤蓄水效果,BSC显著改善全生育期0~200 cm土壤墒情,但PFM和NTS对生育期土壤墒情的改善主要集中在抽穗期以前,抽穗后PFM土壤墒情逐渐低于CK.BSC和PFM在保持周年耗水与CK无显著差异的基础上,显著提高生育期耗水量,增加拔节至开花期阶段耗水量,促进对120 cm以下土壤水分的利用.与CK相比,BSC、NTS和PFM显著增加单位面积穗数和成熟期生物量,籽粒产量分别显著增加19%~52%、14%~30%和15%~60%,周年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显著提高19%~61%、14%~31%和15%~58%.BSC取得与PFM相近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双增潜力.综合冬小麦产量、水温利用状况、周年耗水等因素,BSC是一种高产高效且利于西北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种植方式.
杨长刚柴守玺
关键词:西北黄土高原冬小麦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