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004C220)

作品数:1 被引量:2H指数:1
相关作者:陈侃何建军司履生陈晓黎来宝长更多>>
相关机构: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西安交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性细胞
  • 1篇引流淋巴结
  • 1篇肿瘤
  • 1篇肿瘤引流淋巴...
  • 1篇细胞
  • 1篇细胞分布
  • 1篇淋巴
  • 1篇淋巴结
  • 1篇免疫
  • 1篇免疫活性
  • 1篇免疫活性细胞
  • 1篇活性
  • 1篇活性细胞

机构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作者

  • 1篇王一理
  • 1篇来宝长
  • 1篇陈晓黎
  • 1篇司履生
  • 1篇何建军
  • 1篇陈侃

传媒

  • 1篇细胞与分子免...

年份

  • 1篇2006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肿瘤引流淋巴结中免疫活性细胞分布的原位分析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观察人乳腺癌和胃癌局部引流淋巴结(LDLN)从无转移、微转移到晚期转移过程中,免疫组织学变化及免疫活性细胞(ICC)的分布特征。方法:采用传统的病理学方法,对22例乳腺癌LDLN(71个)和7例进展期胃癌LDLN(28个)进行组织形态学分类,并以抗穿孔素、抗颗粒酶B、抗CD8、抗CD56、抗CD68、抗S-100、抗CD134及抗CD25单克隆抗体(mAb)进行催化信号放大(Catalyzedsignalamplification,CSA)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肿瘤LNDN中ICC的分布。结果:肿瘤LDLN中以副皮质区增生和窦组织细胞增生为主,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及树突状细胞(DC)的数量,从无转移、微转移到晚期转移过程中有逐渐减少的趋势。在无和微转移的淋巴结内,穿孔素+、颗粒酶B+及S100+DC的数量高于晚期转移淋巴结(P<0.05);而S100+DC不仅数量减少,而且其形态也有变化,呈多角形、星形,并有胞质突起,与周围淋巴细胞接触呈活化状态的DC变为椭圆形,少有胞质突起或呈短突起的静止状态的DC。CD134+细胞及CD25+细胞的数量在晚期转移淋巴结中明显高于无和微转移淋巴结(P<0.01)。ICC在无和微转移的前哨和非前哨淋巴结中的分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LDLN中ICC分布的变化,提示随着肿瘤的进展,其免疫微环境向抑制机体抗肿瘤免疫的方向偏移。
陈晓黎何建军陈侃来宝长司履生王一理
关键词:肿瘤引流淋巴结免疫活性细胞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