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12511162)

作品数:8 被引量:28H指数:4
相关作者:刘鹏赵文阁夏玉国杜青霖马涛更多>>
相关机构: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牡丹江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黑龙江省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蜥蜴
  • 3篇胎生蜥蜴
  • 3篇两性异形
  • 2篇地理变异
  • 2篇断尾
  • 2篇白条草蜥
  • 1篇东北林蛙
  • 1篇性别
  • 1篇性染色体
  • 1篇选择体温
  • 1篇生境
  • 1篇体色
  • 1篇体温
  • 1篇体温调节
  • 1篇配偶选择
  • 1篇染色
  • 1篇染色体
  • 1篇染色体组
  • 1篇染色体组型
  • 1篇温度

机构

  • 8篇哈尔滨师范大...
  • 2篇黑龙江生物科...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牡丹江师范学...

作者

  • 8篇赵文阁
  • 8篇刘鹏
  • 2篇马涛
  • 2篇夏玉国
  • 2篇杜青霖
  • 1篇李殿伟
  • 1篇高歌
  • 1篇朱丹
  • 1篇扬成
  • 1篇陈辉
  • 1篇付晓宇
  • 1篇计翔
  • 1篇刘恒
  • 1篇刘志涛
  • 1篇刘琳琳
  • 1篇张德成
  • 1篇牛超
  • 1篇徐丕林

传媒

  • 5篇中国农学通报
  • 2篇动物学杂志
  • 1篇生态学杂志

年份

  • 1篇2014
  • 4篇2013
  • 3篇2011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哈尔滨白条草蜥的两性异形和雌体繁殖被引量:3
2013年
为比较白条草蜥不同种群形态和繁殖特征的地理变异,于2011年和2012年的4—8月,通过野外捕捉、实验室饲养的方法,对黑龙江省哈尔滨地区的白条草蜥(Takydromus wolteri)种群的两性异形和繁殖输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白条草蜥的哈尔滨种群具有明显的两性异形现象,雌性和雄性平均体长分别为55.86mm和52.13mm,雌性的体长显著大于雄性(F1,62=15.337,P<0.001)。去除体长的影响,雌性具有较大的腹长(F1,61=4.937,P<0.05),雄性具有较大的头部(头长:F1,61=103.56,P<0.001;头宽:F1,61=68.524,P<0.001);较大的雌性具有较高的年生殖力(r=0.732,F1,18=20.821,P<0.01)和年繁殖输出(r=0.681,F1,18=15.579,P<0.01)。与以往研究相比,白条草蜥的两性异形现象具有明显的地理变异,北方的哈尔滨种群两性的体长均明显大于南方的滁州种群两性的体长,符合贝格曼定律。
马涛杜青霖赵文阁刘鹏
关键词:白条草蜥地理变异两性异形
蜥蜴体色两性异形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3年
为了弄清蜥蜴体色两性异形形成的原因及其生物学意义,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对中国蜥蜴中具有两性异形体色的种类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表明:在中国的156种蜥蜴中,有6科28种蜥蜴存在体色两性异形,占17.9%。这种体色的两性异形与环境变化和自身因素均有一定的关系,一般具有求偶炫耀、躲避攻击和隐蔽伪装的作用。因此,对蜥蜴体色两性异形的研究将为动物体色的着色机理及分化提供理论依据,并对视觉信号的形成及配偶选择的行为学、生理学基础提供参考。
付晓宇赵文阁刘鹏
关键词:蜥蜴体色两性异形
东北林蛙的两性异形和抱对个体的形态相关性被引量:11
2013年
2012年4月,在吉林省长白山地区,对正在抱对的30对东北林蛙(Rana dybowskii)成体的体长、头长、头宽、前肢长和后肢长进行测量,使用统计学的方法分析抱对个体形态特征的两性异形及配偶间形态特征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两性的所有局部形态特征均与其体长呈显著正相关,其中,前肢长和后肢长随体长的增长速率在两性间无显著差异,而头长和头宽随体长的增长速率存在显著差异。雌性成体显著大于雄性成体;特定体长下雄性的前肢显著大于雌性,其他局部特征没有显著的两性差异;雌性个体与抱对的雄性个体的后肢长呈显著正相关,其余形态特征两性间无相关性。因此,在东北林蛙的配偶选择中,雌性对雄性形态特征的选择与两性异形的形成无显著的相关性。
刘鹏刘恒张德成赵文阁
关键词:东北林蛙两性异形配偶选择
模拟生境中胎生蜥蜴的交配行为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被引量:5
2011年
2007年和2008年的5月,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和全事件观察法,对模拟生境中胎生蜥蜴(Lacertavivipara)的交配行为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胎生蜥蜴交配行为的基本模式为:①追逐;②咬腹;③环抱;④交媾;⑤分离。其中各交配行为持续时间占总交配时间的百分比分别为:追逐占2.35%,咬腹占0.51%,环抱占8.44%,交媾占88.70%。交配活动主要发生在8:00时以后,其中9:00~13:00时比较集中,此间光照强度平均为(1 009.90±77.06)×102 lx[(307.00×102)~(1 999.00×102)lx],气温平均为(31.53±0.36)℃(25.10~39.20℃),地表温度平均为(41.03±0.60)℃(28.30~56.30℃),湿度平均为27.54%±0.58%(20.00%~43.50%)。经检验,交配活动受地表温度(r=0.829,P<0.01)、光照强度(r=0.664,P<0.05)与气温(r=0.606,P<0.05)的影响显著。
李殿伟刘鹏赵文阁
关键词:胎生蜥蜴交配行为环境因子
怀孕和断尾对雌性黑龙江草蜥体温调节的影响被引量:2
2013年
为了分析和比较怀孕和断尾对雌性黑龙江草蜥(Takydromus amurensis)体温选择的影响,于2012年6月和8月,通过野外捕捉和实验室饲养的方法,对黑龙江省尚志市和辽宁省宽甸县的2个黑龙江草蜥种群进行体温调节实验。结果表明:在外界环境温度较低的情况下(20℃),黑龙江草蜥可以自行通过热源来进行体温调节;非妊娠期,雌性黑龙江草蜥的平均体温为(32.49±0.705)℃,妊娠期时,雌性黑龙江草蜥的平均体温为(33.90±0.674)℃,即怀孕后雌性黑龙江草蜥的体温明显升高(F1,61=65.600,P<0.001)。不论在妊娠期还是在非妊娠期,黑龙江草蜥尚志种群雌性的平均体温(33.39±0.909)℃明显高于宽甸种群雌性的平均体温(32.91±1.021)℃,这说明纬度较高地区的种群,体温调节的能力较强。断尾后,宽甸种群雌性的平均体温为(31.94±0.590)℃,尚志种群雌性的平均体温为(31.60±1.268)℃,两个种群的平均体温差异不显著(F1,18=0.591,P>0.05),但显著低于完整尾个体的平均体温(F1,18=9.854,P<0.05),表明尾部对体温调节具有一定作用。
杜青霖马涛赵文阁刘鹏
关键词:断尾怀孕体温调节地理变异
黑龙江草蜥和白条草蜥体温的比较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为了研究同域分布的黑龙江草蜥和白条草蜥体温的种内及种间变异,在人工饲养和繁殖条件下,每天分四个时间段对两种草蜥成体和幼体的体温及环境温度进行测量。结果显示:两种草蜥的日平均体温无论成体还是幼体,均无种间差异,但幼体体温显著高于成体体温。两种草蜥的头体长、体重、环境温度与日平均体温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日体温的变化为单峰型曲线,10:00为一天中体温最高的时间,且两种蜥蜴的体温均显著高于环境温度。因此,同域分布的两种草蜥体温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趋同性,环境温度显著影响其体温变化。
牛超扬成高歌徐丕林赵文阁刘鹏
关键词:白条草蜥体温环境温度
断尾对胎生蜥蜴运动能力和选择体温的影响被引量:4
2011年
尾自切是蜥蜴为了降低被捕食危险而采取的一种反捕食适应策略,但断尾可导致体重减轻、热量收支平衡改变,并影响蜥蜴的运动能力和体温调节。为检验断尾对蜥蜴运动能力和选择体温的影响,于2006年5月选取黑龙江省小兴安岭地区的一个胎生蜥蜴种群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在30$C和24$C两个实验温度下,断尾后胎生蜥蜴的运动能力均明显下降,表现在停顿次数增多、最大可持续距离和最大疾跑速度减少等方面;断尾、温度和性别对胎生蜥蜴运动能力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独立的,断尾是影响胎生蜥蜴运动能力的主要因素;断尾对胎生蜥蜴的选择体温没有显著影响。
刘鹏刘琳琳刘志涛夏玉国计翔赵文阁
关键词:胎生蜥蜴断尾选择体温温度性别
大兴安岭产胎生蜥蜴的染色体组型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采用骨髓细胞制片法,对分布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呼玛县的胎生蜥蜴(Lacerta vivipara)染色体组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雄性胎生蜥蜴的二倍体染色体数是36,性染色体为ZZ型,2n=34+ZZ;雌性胎生蜥蜴的二倍体染色体数是35,性染色体为W型,2n=34+W,胎生蜥蜴的性别决定机制为ZZ/W型。染色体全部为顶端着丝点染色体(除雌性的性染色体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外),从核型特征看来,为较进化类型。
朱丹赵文阁刘鹏陈辉夏玉国
关键词:胎生蜥蜴染色体组型性染色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