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重大科技项目(200326)
- 作品数:6 被引量:41H指数:4
- 相关作者:张其永洪万树陈仕玺吴仁协王琼更多>>
- 相关机构:厦门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福建省重大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 潮间带滩涂颗粒有机碎屑生物组成及其游离氨基酸分析被引量:1
- 2006年
- 福建省福宁湾潮间带滩涂表层粉砂质粘土海泥中含有丰富的颗粒有机碎屑和粉砂颗粒。有机碎屑颗粒大小悬殊,其长径5.3~95.0μm,平均46.08±27.52μm。粉砂颗粒粒径4.0~37.0μm,平均17.18±9.63μm。具有生物群落的颗粒有机碎屑包含拟铃虫(细弱拟铃虫、圆钝拟铃虫、肿状拟铃虫、百乐拟铃虫和妥肯丁拟铃虫)、底栖硅藻(圆筛藻、斜纹藻、布纹藻、舟形藻、斑条藻、卵形藻、菱形藻和筒柱藻)和细菌(微球菌密度7.728×109个细胞/g~13.136×109个细胞/g),偶见许水蚤卵粒和海洋线虫。应用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颗粒有机碎屑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其总量为385.3~569.7μmol/kg,平均473.24±62.40μmol/kg。15种游离氨基酸中以甘氨酸、脯氨酸、丝氨酸、赖氨酸、谷氨酸和丙氨酸含量较高,其百分组成分别为16.41%、15.95%、13.32%、7.29%、6.96%和6.91%。研究结果表明,在潮间带滩涂形成了颗粒有机碎屑、细菌(微球菌)、微型硅藻、原生动物(拟铃虫)和大弹涂鱼的食物链营养关系。
- 张其永洪万树陈仕玺吴仁协王琼
- 关键词:游离氨基酸
- 土池育苗条件下大弹涂鱼早期仔鱼开口摄食的研究被引量:10
- 2005年
- 对土池育苗条件下大弹涂鱼(Boleophthalmuspectinirostris)早期仔鱼的摄食进行了分析。在水温20~32℃,盐度15~20,池水透明度18~25cm的环境中,初孵仔鱼至孵化后4日龄为大弹涂鱼前期仔鱼发育阶段,其中初孵仔鱼至孵化后1日龄属于内源性营养期;从孵化后2日龄至4日龄属于混合营养期。混合营养期仔鱼除依靠吸收卵黄囊和油球为营养以外,还从土池水体中摄食含有拟铃虫的颗粒有机碎屑以及少量的双壳类担轮幼体、面盘幼体和多毛类担轮幼体。孵化后5日龄开始进入后期仔鱼发育阶段,已属于外源性营养期。孵化后5~7日龄仔鱼基本上依靠摄食土池水体中的桡足类无节幼体、桡足幼体和多毛类担轮幼体,但还摄食少量的颗粒有机碎屑。大弹涂鱼仔鱼是碎屑食物链起点的捕食者,虽然有机碎屑并非活饵料,但它附着或包含着拟铃虫、底栖硅藻和细菌等活饵料,是由无生命的碎屑和有生命的生物组成的复合体。
- 张其永洪万树叶启旺陈仕玺江国强
- 关键词:大弹涂鱼土池育苗
- 大弹涂鱼和中华乌塘鳢肠刷状缘膜消化酶活性的比较被引量:4
- 2006年
- 采用酶学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大弹涂鱼和中华乌塘鳢肠刷状缘膜的麦芽糖酶、蔗糖酶、乳糖酶、海藻糖酶、纤维二糖酶、碱性磷酸酶、氨基肽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等8种消化酶的活性。结果表明:1)大弹涂鱼肠Ⅱ刷状缘膜的麦芽糖酶、蔗糖酶、乳糖酶、海藻糖酶和纤维二糖酶等5种二糖酶的比活力均显著高于肠Ⅰ和肠Ⅲ(P<0·05);中华乌塘鳢肠Ⅰ刷状缘膜除乳糖酶外,其余4种二糖酶的比活力均显著高于肠Ⅱ和肠Ⅲ(P<0·05);大弹涂鱼肠Ⅲ碱性磷酸酶、氨基肽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等3种消化酶的比活力均显著高于肠Ⅰ和肠Ⅱ(P<0·05);中华乌塘鳢肠Ⅱ的这3种消化酶的比活力均显著高于肠Ⅰ和肠Ⅲ(P<0·05);2)大弹涂鱼各段肠刷状缘膜的5种二糖酶的比活力均显著高于中华乌塘鳢(P<0·05),前者肠刷状缘膜碱性磷酸酶、氨基肽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等3种消化酶的比活力整体上也稍微高于后者。由此说明:8种消化酶的活性在大弹涂鱼和中华乌塘鳢肠刷状缘膜中的分布模式明显不同,大弹涂鱼和中华乌塘鳢对二糖的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分别是在肠Ⅱ和肠Ⅰ,而二者对蛋白质、脂类和无机盐等营养吸收的主要部位分别是在肠Ⅲ和肠Ⅱ;大弹涂鱼和中华乌塘鳢肠刷状缘膜的5种二糖酶的活性与两者的食性关系密切,而碱性磷酸酶、氨基肽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等3种消化酶的活性与两者的食性并无密切的相关性。
- 吴仁协洪万树张其永陈仕玺
- 关键词:大弹涂鱼中华乌塘鳢消化酶食性
- 潮间带大弹涂鱼产卵习性和自然受精卵孵化研究被引量:7
- 2006年
- 从环氧树脂模型揭示了福建省福宁湾潮间带滩涂大弹涂鱼Boleophthalmus pectinirostris洞穴的整体结构。多数洞穴略呈Y字形,每个洞穴有主洞口和次洞口之分。春季5—6月大弹涂鱼洞穴的中下部出现1个产卵室,产卵室横切面的上方呈拱形,底部平坦。潮间带滩涂产卵习性实验表明,产卵前性成熟雄鱼建造产卵室,并引诱性成熟雌鱼进入产卵室内交配产卵,受精卵依靠粘着丝粘在产卵室的顶部和周壁。产卵后雄鱼留洞护卵。每个产卵室的受精卵总数为3 595—4 314粒,平均为3 957粒,平均受精率高达99.67%,受精卵密度为58—114粒.cm-2,平均为87粒.cm-2。产卵室顶部和周壁受精卵的粘着丝位于上端,胚体位于下端,呈倒立状态,大多数受精卵的胚体头部朝下,为反向卵(平均占98.07%),易于孵化出仔鱼。将潮间带洞穴内产卵室受精卵取回实验室,模拟洞穴的小生境进行孵化实验。2次模拟孵化实验结果表明,受精卵始终全淹没于海水的平均孵化率(81.19%—82.90%)高于受精卵湿露24h后才全淹没于海水的平均孵化率(76.38%—79.19%)。湿露而不淹没于海水的受精卵不能孵化出仔鱼。
- 张其永洪万树陈仕玺吴仁协王琼
- 关键词:大弹涂鱼产卵习性孵化率
- 大弹涂鱼仔稚鱼和早期幼鱼的消化酶活性被引量:11
- 2006年
- 采用酶学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大弹涂鱼前期仔鱼、后期仔鱼、稚鱼和早期幼鱼发育过程中胰腺酶、肠酶和胃蛋白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1)4种胰腺酶(淀粉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和羧肽酶A)和8种肠酶(麦芽糖酶、蔗糖酶、乳糖酶、海藻糖酶、纤维二糖酶、碱性磷酸酶、氨基肽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的比活力均在仔鱼期较高,稚鱼期降至最低,早期幼鱼则急剧上升,而每尾鱼酶的总活力却随着幼体的发育而逐渐增加;(2)胃蛋白酶活性在后期仔鱼才开始检测到,此后一直呈显著上升趋势;(3)早期幼鱼肠部位的4种胰腺酶活性分别占其酶总活性的百分比均显著高于稚鱼期;(4)稚鱼期仅3种肠酶(麦芽糖酶、纤维二糖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高度富积在肠刷状缘膜上,而早期幼鱼除蔗糖酶外的7种肠酶在肠刷状缘膜上的富集系数均大于5.1。由此得出结论,(1)在仔鱼期,蛋白质的消化是依靠胰腺酶进行的,进入稚鱼期,胃蛋白酶开始对蛋白质的消化起重要作用;(2)在早期幼鱼,胰腺分泌机制及肠细胞已完全成熟,标志着成鱼的消化模式的形成。
- 吴仁协洪万树张其永陈仕玺王琼
- 关键词:大弹涂鱼仔鱼稚鱼胃蛋白酶
- 大弹涂鱼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被引量:12
- 2006年
- 概述了厦门大学海洋学系20年来开展大弹涂鱼基础理论及其应用研究成果,介绍了大弹涂鱼生殖的生理生态,包括年龄生长、生殖力、性腺发育和早期发育、贮精囊结构与功能、精子的生理特性及其冷冻保存、产卵习性、耗氧率和耐低氧能力、幼鱼和成鱼食性、消化酶活性以及毒性效应等.室内水泥池和室外土池生态育苗均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了成鱼规范化养殖操作管理规程.文中还提出了今后继续研究的思路.
- 张其永洪万树
- 关键词:大弹涂鱼发育生理生态人工繁殖育苗育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