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2011CDB131)
- 作品数:7 被引量:29H指数:3
- 相关作者:何国厚丁立周岚陈俊张红梅更多>>
- 相关机构: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太和医院湖北医药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14年
- 缺血性脑血管病以其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健康。虽然在神经元保护和抗炎性因子等基础治疗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1,2],然而已经证明最有效的治疗是通过药物和手术机械性地让血管再通[3]。静脉溶栓可以有效地挽救缺血半暗带,但.5 h的时间窗让只有1%~2%的卒中患者获益[4];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为有创治疗,风险大费用高且再次狭窄率高。新的证据证明,内皮祖细胞(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EPCs)的治疗可以刺激血管新生和修复,促进神经再生,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开辟一条新径,本文将EPCs的生物学特性和其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形成、治疗中的应用综述如下。
- 张清王普之何国厚张兆辉
- 关键词:内皮祖细胞
- 外周血两种不同类型内皮祖细胞与颈动脉狭窄的关系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早期内皮祖细胞和晚期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变化与颈动脉狭窄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入组对象60例,根据全脑血管造影术分成颈动脉狭窄组40例(其中轻度狭窄组20例,中重度狭窄组20例),对照组20例。在全脑血管造影术中抽取患者股动脉血,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别培养至7天和21天鉴定为早期内皮祖细胞、晚期内皮祖细胞,计数细胞集落数量并分别用MTT比色法、改良的Boyden小室法和HFN培养板测定早期内皮祖细胞、晚期内皮祖细胞的增值、迁移、黏附功能。结果颈动脉狭窄组患者吸烟、高血压、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低于对照组(P<0.05);而年龄、性别、血糖、总胆固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颈动脉狭窄组外周血早期内皮祖细胞、晚期内皮祖细胞数量及功能均下降(P<0.05),晚期内皮祖细胞数量与功能改变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呈负相关(P<0.05)。结论颈动脉狭窄患者外周血晚期内皮祖细胞数量减少,功能受损,其数量与功能变化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呈负相关。对于颈动脉狭窄患者,检测晚期内皮祖细胞数量及功能可间接预测颈动脉狭窄严重程度。
- 何国厚张红梅张晓东刘培丁立
- 关键词:晚期内皮祖细胞颈动脉狭窄
- 他汀类药物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水平的影响被引量:17
- 2013年
- 目的 探讨他汀类药物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0年6月~2013年6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十堰市太和医院120例确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将其分为阿托伐他汀组(45例)、辛伐他汀组(41例)及常规治疗组(34例),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EPCs数量、迁移能力和克隆形成能力、血脂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肌酐、C反应蛋白的变化.结果 无论是和用药前还是同常规治疗组比较,他汀类药物治疗组循环EPCs数量均明显增加,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组内NIHSS评分第6周较治疗前、第12周比第6周有改善(P< 0.01);NIHSS评分在他汀类药物组治疗12周后可见显著改善(P<0.01).他汀类药物组治疗组的TC、TG、LDL-C及HDL-C在12周后均可见改善(P< 0.05或P< 0.01),而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血脂相关指标无改善.组间比较,阿托伐他汀组治疗12周后TC、TG水平低于辛伐他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组间及组内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肌酐、C反应蛋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他汀类药物可显著提高EPCs数量、迁移能力及克隆形成能力,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脂相关指标和临床症状,并通过调节血脂、抑制粥样斑块形成等起到减轻神经损伤的作用.
- 方晓霞陈俊何国厚
-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内皮祖细胞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通过eNOS途径调节颈动脉狭窄患者内皮祖细胞功能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与内皮祖细胞(EPC)的相互关系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对EPC的调节作用及其主要机制。方法入选脑梗死伴颈动脉狭窄患者35例为颈动脉狭窄组,同时入选健康对照者11名为对照组。根据脑血管造影结果,颈动脉狭窄组又分为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测定研究对象的血清IGF-1浓度。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单个核细胞,用内皮细胞生长培养基(EGM2)培养,双染法鉴定EPC。实验分为4组:未处理组、IGF-1组、IGF-1+氮-硝基-左旋-精氨酸甲基酯(L-NAME)组、L-NAME组,使用EGM2培养细胞2~3周,分别测定各组EPC的增殖、黏附功能。结果颈动脉狭窄程度越重,形成EPC集落数量越少(P<0.05),血清IGF-1浓度也越低,并且随着狭窄程度增加,EPC增殖、黏附能力降低。功能实验显示IGF-1组EPC功能明显高于未处理组(P<0.01),IGF-1+L-NAME组未见明显差异,L-NAME组低于未处理组。IGF-1组细胞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明显高于未处理组,IGF-1+L-NAME组未见明显差异,L-NAME组低于未处理组。结论 EPC对颈动脉狭窄可能具有保护作用,IGF-1可能通过影响eNOS的合成增强EPC的功能。
- 何国厚严静王普之
- 关键词:内皮祖细胞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颈动脉狭窄
- 血对氧磷酶1活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对氧磷酶1(PON1)活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的关系。方法:脑梗死患者109例,根据颈动脉彩超超声声像改变,分为软斑块组、硬斑块组和无斑块组。另选择32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测定所有纳入对象血脂水平及PON1活性水平。结果:4组血脂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软斑块组、硬斑块组PON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PON1可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有关。
- 丁立艾志兵周岚张红梅何国厚
- 关键词:对氧磷酶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
- sEHi对颈动脉狭窄患者晚期内皮祖细胞功能的影响
- 2016年
-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可溶性环氧化物水解酶抑制剂(soluble epoxide hydrolase inhibitor,s EHi)AUDA对颈动脉狭窄(carotid stenosis,CS)患者外周血来源的晚期内皮祖细胞(late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late EPC)的影响。方法入选研究对象60例,分成颈动脉狭窄组(n=35)和对照组(n=25)。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外周血获取单个核细胞培养至21 d后鉴定内皮祖细胞;以不同浓度AUDA(0,0.1,1,10μmol/L)和晚期EPC共培养24 h,分别采用MTT法,黏附能力测定实验和Transwell小室来观察其增殖,黏附,迁移能力。同时采用Western blot法观察AUDA处理后其VEGF的表达。结果体外培养21 d时,细胞呈典型长梭形,21 d时,呈铺路石样,并可摄取FITCUEA-I和Dil-ac LDL。与对照组相比,CS患者late EPC的增殖,黏附和迁移能力均显著下降(P<0.05);与处理前(0umol/L)相比,AUDA呈剂量依赖性地增强CS患者late EPC增殖,黏附和迁移能力并促进CS患者late EPC表达VEGF。结论 s EHi具有促进late EPC增殖,黏附和迁移等功能的作用,其有望成为一类治疗CS的新型药物。
- 彭晓琴丁立周岚艾志兵陈俊王云甫何国厚
-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晚期内皮祖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sEHi对颈动脉狭窄患者外周血早期内皮祖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探讨可溶性环氧化物水解酶抑制剂(s EHi)AUDA对颈动脉狭窄(CS)患者外周血来源的早期内皮祖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CS患者外周血获取单个核细胞,培养至7天,收集贴壁细胞,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进行早期内皮祖细胞鉴定。分别用不同浓度(0、0.1、1、10μmol/L)AUDA干预24 h,采用免疫印迹法观察AUDA处理后其VEGF的表达。取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体检者的早期内皮祖细胞作为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S患者早期内皮祖细胞VEGF表达显著下降;与处理前(0μmol/L AUDA)相比,AUDA呈剂量依赖性地增强CS患者早期内皮祖细胞VEGF表达。结论 s EHi通过环氧二十碳三烯酸介导上调早期内皮祖细胞VEGF的表达,并呈浓度依赖性,其有望成为一类治疗CS的新型药物。
- 彭晓琴丁立周岚张晓东王云甫何国厚
-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