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M403038)

作品数:15 被引量:442H指数:13
相关作者:章明奎符娟林周翠黄昌勇厉仁安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大学浙江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医药卫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环境科学与工...
  • 8篇农业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重金
  • 7篇重金属
  • 5篇土壤
  • 4篇土壤重金属
  • 4篇污染
  • 4篇化学形态
  • 3篇污染土
  • 3篇污染土壤
  • 3篇
  • 2篇移动性
  • 2篇有机碳
  • 2篇酸化
  • 2篇碳黑
  • 2篇
  • 2篇城市土壤
  • 1篇地表
  • 1篇地表水
  • 1篇优势流
  • 1篇有机碳积累
  • 1篇粘粒

机构

  • 15篇浙江大学
  • 1篇浙江省森林资...

作者

  • 15篇章明奎
  • 7篇符娟林
  • 3篇黄昌勇
  • 3篇厉仁安
  • 3篇周翠
  • 2篇夏建强
  • 2篇方利平

传媒

  • 3篇土壤通报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科技通报
  • 1篇土壤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茶叶科学
  • 1篇浙江林业科技
  • 1篇生态环境
  • 1篇生态与农村环...

年份

  • 5篇2006
  • 5篇2005
  • 5篇2004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杭州市居民区土壤磷的积累和释放潜力被引量:14
2004年
土壤磷的积累会增加磷的流失潜力,影响环境质量.本文对杭州市49个居民区土壤的研究表明,大部分居民区土壤磷积累明显,平均总磷含量约为农业土壤的2倍.86%的居民区土壤的水可溶性磷含量超过10mg/kg;59%的土壤磷饱和度超过25%(环境敏感临界指标).杭州市居民区土壤磷主要以HCl-P为主,占总磷的50%~60%.居民区土壤磷的积累和潜在释放能力随居民区年龄的增加而增加.模拟试验表明,当土壤pH下降至5.0(低磷土壤)或6.5(高磷土壤)时,土壤磷的释放迅速增加.当土壤总磷量超过1.2g/kg时,可使土壤磷的饱和度超过25%,对环境产生潜在的负影响.
章明奎符娟林厉仁安
关键词:磷积累环境评价
长三角和珠三角农业土壤对Pb、Cu、Cd的吸附解吸特性被引量:38
2006年
研究了长江三角州和珠江三角州10种代表性农业土壤对重金属Pb、Cu和Cd的吸附与解吸特性。结果表明:大多数土壤对重金属有较强吸附能力,土壤性质对重金属吸附与解吸行为有很大影响。其中,pH值是影响土壤对重金属吸附与解吸的最重要因素,土壤重金属吸附量随pH值增加而增加。土壤pH值和有机质或粘粒含量较高的土壤(如乌栅土、青紫泥田、黄斑田),其对重金属吸附能力高于pH值和有机质或粘粒含量较低的土壤(如黄筋泥、粉泥田)。重金属解吸量随重金属吸附量和土壤重金属饱和度增加呈指数增加趋势;土壤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从强至弱依次为Pb、Cu、Cd;当3种重金属共存时,重金属之间竞争能力强弱顺序与吸附能力顺序相同。重金属之间竞争作用随土壤酸度和重金属污染程度的增加而增强。
符娟林章明奎黄昌勇
关键词:土壤解吸长江三角洲PBCUCD
污染土壤中有机质结合态重金属的研究被引量:24
2005年
用物理与化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2个污染土壤剖面中有机质结合重金属(Cd、Cu、Pb和Zn)的分布,把有机质相结合态重金属分为颗粒状有机质(POM)结合的重金属和与细土腐殖质结合的重金属.结果表明,土壤POM对重金属有明显的富集作用,其中>2 mm POM重金属Cd、Cu、Pb和Zn的富集系数分别在1.4~3.2、2.5~2.6、2.8~3.9和3.0~3.9之间;而0.05~2 mm POM重金属Cd、Cu、Pb和Zn的富集系数分别在2.7~7.8、3.2~6.4、3.2~9.3和3.2~5.6之间,0.05~2 mm POM组分中重金属的平均富集高于>2 mm POM组分.POM中重金属的富集程度与土壤重金属的积累呈正相关.有机质结合态重金属占土壤重金属总量的比例随土壤有机质积累而增高,表土层约40%以上的重金属以有机质结合态存在.
章明奎方利平周翠
关键词:重金属
公路附近茶园土壤中铅和镉的化学形态被引量:47
2004年
研究了浙江省各地采集的公路附近茶园土壤中铅和镉的化学形态。结果表明,表层土壤中铅和镉总量和各形态组分的含量因采样地和土壤性质的差异可有很大的差别。土壤剖面中铅和镉从下至上有规律地显著增加,表明表土中积累的铅和镉的主要为外源铅镉。土壤中残余态、氧化物结合态、有机质结合态铅和镉的含量主要与土壤中铅、镉积累有关;而生物有效性较高的交换态和水可溶态铅、镉受土壤pH有很大的影响。因此,长期植茶导致的土壤酸化可能是土壤中铅和镉活度增加的主要原因,并可增加茶树对铅和镉的吸收。
章明奎黄昌勇
关键词:茶园土壤酸化化学形态
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的优势流迁移被引量:23
2005年
用亮蓝溶液染色鉴定了2个污染土壤的优势流途径,并分离和采集被染色剂染色和不染色的土样,分析了重金属(Cu,Pb,Cd)含量和形态.结果表明,心土层以下染色部分土壤的重金属含量明显高于不染色部分土壤.两者之间的差异随土壤污染程度的增加而增加.染色部分土壤中酸溶态和有机质结合态重金属的比例明显高于不染色部分的土壤.染色部分土壤的细粘粒与粘粒总量的比值也高于非染色部分土壤,但供试土壤的水溶性重金属含量很低,推测颗粒态重金属的迁移是重金属迁移的主要方式,优势流可能在土壤重金属垂直迁移中有重要的作用.
章明奎
关键词:土壤重金属迁移重金属含量粘粒
杭州市居民区土壤重金属的化学特性及其与酸缓冲性的关系被引量:24
2005年
杭州市居民区土壤中Cd、Cr、Cu、Ni、Pb、Zn、Mn和Mo均有不同程度的积累;除Cr、Mo外, 居民区重金属的积累一般低于该市商业区。居民区土壤中Cd、Co、Cr和Ni主要以稳定的残余态为主;而Cu、Pb、Zn和Mn则以可提取态为主。在正常条件下,居民区土壤具有较高的重金属吸持能力,被吸持的重金属较为稳定,绝大部分不易被中性盐所交换。但随着pH的下降,土壤对重金属的吸持能力明显降低,而重金属的释放潜力明显增加。杭州市居民区土壤的酸缓冲性有较大的变化,主要受土壤CaCO3含量的影响,缓冲性高的土壤,重金属可溶性较低。居民区土壤由于受建筑物质中CaCO3的影响,具较高的酸缓冲性,增加了土壤重金属的稳定性。
章明奎符娟林黄昌勇
关键词:土壤重金属吸持居民区化学特性商业区中性盐
污染土壤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和移动性评价:四种方法比较被引量:67
2006年
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积累可增加土壤对生态环境的危害,而这种危害与土壤中重金属的活性有关.本文以植物体重金属浓度和地表径流重金属浓度为依据,比较研究了总量法、化学形态分级法、有效成分提取法和淋洗法4种方法评价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和移动性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不同方法的评价结果有较大的差异.由于不同土壤的重金属组成有很大的差异,总量法难以反映土壤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和移动性;化学形态分级法中的交换态重金属可较好地反映土壤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和移动性,有机质结合态和碳酸盐结合态的某些重金属与其生物有效性和移动性也有一定的联系,而氧化物结合态、残余态重金属与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和移动性无关;用淋洗方法溶出的重金属量可很好地反映地表径流中重金属的浓度,也可较好地反映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5种化学提取剂提取有效态重金属的结果表明,稀盐(0·01mol·L-1CaCl2)和1mol·L-1NH4OAc提取的土壤重金属量与植物中重金属的积累和地表径流中重金属浓度均显著相关,可较好地表征土壤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和移动性,其中稀盐(0·01mol·L-1CaCl2)提取的重金属最适于评价重金属的可移动性.
章明奎方利平周翠
关键词: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移动性化学形态
模拟胃酸环境下城市灰尘中铅的生物可给性被引量:14
2006年
用二种方法(无机酸和酶混合模拟液及双酸模拟液)模拟研究了胃酸环境下杭州市城市灰尘中铅的生物可给性。研究结果表明,无机酸和酶混合模拟液的溶出量高于双酸模拟液的溶出量。灰尘中铅的生物可给性与胃酸的酸度和灰尘中铅的化学形态有关。灰尘中铅的溶出量随pH的下降而增加,当pH在3.5以上时,溶出量较低;当pH在2.5以下时,铅溶出量随pH的下降而显著增加。不同pH条件下,溶出的铅来自不同的化学形态,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优先溶出,在较低的pH条件下,有机结合态和氧化物结合态铅也可被部分溶出,表明具高比例的交换态和酸可溶态铅的灰尘有较大的潜在毒性。胃酸中磷酸盐的存在可降低铅的溶解,但当pH在2以下时,磷酸盐的作用不明显。在正常饮食的胃酸环境中(pH4~5),灰尘中Pb的溶出比例不高。
夏建强章明奎符娟林
关键词:化学形态生物可给性
种植马尾松对污染土壤重金属移动性的影响被引量:6
2005年
研究了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上种植马尾松20a后土壤重金属化学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马尾松林地土壤中交换态重金属组分和土壤溶液中重金属浓度均明显高于废弃农地。土壤重金属的剖面分布也表明,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马尾松林地大于废弃农地,而迁移程度Cd>Zn>Cu>Pb。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上种植的马尾松可增加土壤重金属的迁移和流失潜力。
符娟林张履勤章明奎
关键词:马尾松酸化土壤重金属移动性淋失
杭州市城市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和特性被引量:70
2006年
杭州市城市土壤有机碳具明显的积累并具较大的空间变异性,城区土壤表土(0~10cm和0~100cm深度土壤平均有机碳贮量约为远郊区土壤的4.3和5.7倍。城市土壤有机碳中含较高比例的碳黑、颗粒态碳和较低比例的易氧化态碳,表明城市土壤有机碳较为稳定。随着人为影响程度的增加,土壤碳黑、颗粒状碳量增加,易氧化态碳的数量减少。
章明奎周翠
关键词:城市土壤有机碳积累碳黑稳定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