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CARS-03-01A)
- 作品数:11 被引量:34H指数:4
- 相关作者:余华强赵翠荣陈科海陈新民彭萍更多>>
- 相关机构:襄阳市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金太龙叶面肥对强筋小麦品种产量和品质的效应分析被引量:1
- 2018年
- 为探究叶面追肥对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通过品种、喷洒时期的2因素随机区组试验,对不同施用时期和施用次数处理的旗叶叶绿素含量、产量和品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冬前和拔节期喷洒金太龙叶面肥提高了旗叶叶绿素,灌浆期喷洒处理叶绿素含量无明显变化。从产量来看,金太龙叶面喷施肥最佳喷施时期是小麦苗期和拔节期;冬前+拔节+灌浆3次喷洒,可显著提高产量。从品质来看,喷洒金太龙叶面肥对小麦品质提高具有一定作用,拔节期、抽穗期喷洒金太龙叶面肥对品质的提高作用更强;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多次喷洒金太龙叶面肥虽然会提高产量,但对品质有负面影响。
- 郭瑞齐学礼王会伟张煜董海滨张建周
- 关键词:强筋小麦叶面肥
- 秋水仙素及辅助处理对小麦×玉米单倍体加倍的影响被引量:2
- 2014年
- 为了寻找方便、安全、高效的小麦单倍体苗加倍处理方法,选用秋水仙素3个浓度(0.1%、0.2%、0.3%)、3个处理时间(3h、4h、5h)对单倍体苗进行浸根加倍处理;同时,比较了加光与不加光、全程通气与不通气、分蘖节打孔与不打孔等技术措施下单倍体苗的移栽成活率、加倍结实率。结果表明,室温下以0.2%的秋水仙素浸根处理3~4h,期间持续通入空气并进行遮光处理的效果最佳,可获得90.0%的加倍率。避光和持续通气处理有利于提高成活率和加倍率,其在高浓度加倍处理和长时间加倍处理时显得尤其重要。分蘖节打孔伤害了植株,降低了加倍后植株的成活率,但能提高低浓度短时间处理时植株的加倍率,对低浓度长时间处理和高浓度处理则不适用。
- 赵翠荣唐清王立峰刘莹杨青彭萍陈科海左珍喜余华强陈新民
- 关键词:小麦×玉米单倍体秋水仙素染色体加倍
- 叶面追肥对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效应分析被引量:6
- 2018年
- 为明确强筋小麦叶面不同追肥时期和次数的产量和品质效应,通过品种、喷洒时期的2因素随机区组试验,对叶面肥不同施用时期和施用次数的旗叶叶绿素含量、产量和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冬前、拔节期喷洒较灌浆期喷洒利于叶绿素的提高,冬前+拔节期+灌浆期3次喷洒叶绿素含量最高。从产量来看,最佳喷施时期是小麦苗期和拔节期;冬前+拔节+灌浆3次喷洒,可显著提高产量。从品质来看,喷洒叶面肥对小麦品质提高具有一定作用,拔节期、抽穗期喷洒对品质的提高作用更强;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多次喷洒虽然会提高产量,但对品质有负面效应。
- 郭瑞齐学礼王会伟张煜董海滨张建周
- 关键词:强筋小麦叶面肥
- 微量元素对小麦产量品质的影响研究被引量:3
- 2023年
- 为探究微量元素钼、锌不同施肥方式对小麦灌浆速率以及产量的影响,为生产中科学配施微量元素提供理论依据,以‘郑麦113’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的锌肥施肥方式和钼肥的施用,分别是:CK:N15-P_(2)O_(5)10-K_(2)O10,底追比4:6;Z1:在N15-P_(2)O_(5)10-K_(2)O10(底追比4:6)基础上,底施7.5 kg/hm^(2)的钼酸铵;Z2:在N15-P_(2)O_(5)10-K_(2)O10(底追比4:6)基础上,底施7.5 kg/hm^(2)的钼酸铵和15 kg/hm^(2)的硫酸锌;Z3:在N15-P_(2)O_(5)10-K_(2)O10(底追比4:6)和底施7.5 kg/hm^(2)的钼酸铵的基础上,返青期、拔节期叶面喷施7.5 kg/hm^(2)的硫酸锌;Z4:在N15-P_(2)O_(5)10-K_(2)O10(底追比4:6)和底施7.5 kg/hm^(2)的钼酸铵的基础上,灌浆期叶面喷施7.5 kg/hm^(2)的硫酸锌肥两次(小麦扬花结束后4天喷第一次,隔一周后喷第二次)。分析微量元素钼、锌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钼肥的施用,提高了小麦产量、蛋白质含量以及湿面筋含量。其中锌肥作为底肥撒施,提升最明显,提高小麦灌浆速率和产量。施用微量元素可以促进小麦生长发育,达到提质丰产效果。
- 周国勤申冠宇陈真真谢旭东尹志刚石守设朱保磊陈宏
- 关键词:小麦硫酸锌钼酸铵茎蘖动态灌浆速率籽粒产量
- 培养基和基因型对小麦×玉米诱导单倍体效率的影响被引量:4
- 2014年
- 当培养条件、胚龄、胚发育期间的积温一致时,培养基就成为胚萌发和成苗的关键性影响因素。选用4种培养基(B5、B5+0.1mg/L BAP+0.1mg/L NAA、1/2MS、1/2MS+0.1mg/L BAP+0.1mg/L NAA)培养3个小麦杂交组合F2与玉米杂交获得的单倍体胚,以比较不同培养基对单倍体胚的萌发和成苗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培养基单倍体胚的平均萌发率和平均成苗率存在极显著差异,胚萌发率表现为1/2MS(75.24%)>1/2MS+0.1mg/L BAP+0.1mg/L NAA(68.68%)>B5+0.1mg/L BAP+0.1mg/L NAA(67.00%)>B5(66.67%);胚成苗率表现为:1/2MS(63.11%)>B5(50.67%)>B5+0.1mg/L BAP+0.1mg/L NAA(4.00%)>1/2MS+0.1mg/L BAP+0.1mg/L NAA(3.30%)。无激素的1/2MS上单倍体胚的平均萌发率(75.24%)和平均成苗率(63.11%)都最高,能稳定地一次成苗。不同杂交组合后代的单倍体胚的平均萌发率和平均成苗率也存在极显著差异。表明小麦基因型是影响单倍体胚萌发和成苗的重要因素,无激素的1/2MS最适合于小麦单倍体胚的萌发和一次成苗。
- 赵翠荣杨青王立峰唐清陈科海刘莹彭萍左珍喜余华强陈新民
- 关键词:小麦×玉米单倍体胚培养培养基
- 利用玉米和鸭茅状摩擦禾诱导小麦单倍体和双单倍体的研究进展
- 2014年
-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远缘杂交诱导单倍体技术能有效提高育种效率,缩短育种年限,创造新种质和遗传群体。20多年来的研究利用趋势表明,玉米(Zea mays L.)染色体消失产生小麦单倍体是应用最广泛的方法,鸭茅状摩擦禾(Tripsacum dactyloides L.)染色体消失产生小麦单倍体也有应用的潜力,但是都未做详细的对比研究,至今尚未成为小麦育种的成熟技术手段,主要原因是在小麦单倍体胚的诱导、萌发以及染色体加倍等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目前还达不到稳定、高频率生产小麦单倍体和双单倍体的技术水平,导致与育种结合推广应用的速度很慢。
- 赵翠荣余华强
- 关键词:染色体消失单倍体胚双单倍体
- 外源基因导入改良小麦抗旱性的研究进展被引量:9
- 2013年
- 华北是我国水资源匮乏地区之一,干旱直接威胁着本区域粮食安全。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作为世界主要粮食作物,在我国北方占有重要地位,选育抗旱小麦品种是降低干旱危害的有效手段。由于小麦属内的遗传变异相当有限,小麦抗旱性遗传改良急需开发和导入新的基因资源。远缘杂交是转育小麦近缘属种优良基因、创造特异育种新材料的有效途径;全基因组DNA导入技术打破了物种界限,可以将小麦族外的基因导入小麦基因组中;转基因技术不仅可以导入其他物种的基因,更使得分子聚合不同来源的抗旱相关基因成为可能,为小麦抗旱性综合改良开辟了新途径。本文以上述3种技术为切入点,对外源基因(或染色质)导入、改良小麦抗旱性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和展望。
- 赵慧张玮王静李芙蓉纪军李俊明
- 关键词:小麦抗旱性外源基因近缘种
- 基因型对小麦×玉米单倍体胚产生频率的影响被引量:3
- 2014年
- 选用5个基因型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inn.)、4个基因型玉米(Zea mays)研究基因型对小麦×玉米单倍体胚产生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基因型显著影响得胚率,小麦基因型与二者间的互作极显著影响得胚率。参加试验的各小麦基因型均产生了单倍体胚,不同基因型小麦与不同基因型玉米杂交平均得胚率差异极显著,最高达33.0%,最低仅为8.8%。小麦单倍体胚产生过程中,玉米基因型极显著影响小麦单倍体胚产生频率,应根据小麦材料的遗传背景选择合适的玉米基因型。针对遗传背景特别复杂的小麦材料,建议选用单倍体诱导率普遍较高的几种玉米的混合花粉授粉。
- 赵翠荣刘莹王立峰唐清彭萍陈科海杨青余华强陈新民
- 关键词:AESTIVUM基因型单倍体胚得胚率
- 优质小麦新品种郑麦1860适宜播期播量研究被引量:4
- 2020年
- 为探索郑麦1860不同生态区适宜的播期和播量,在豫东郸城县进行播期播量裂区试验,试验设4个播期水平:分别是10月8日(A1)、10月13日(A2)、10月18日(A3)、10月23日(A4);3个播量水平:分别是112.5 kg/hm^2(B1)、150 kg/hm^2(B2)、187.5 kg/hm2(B3)。试验结果表明,播期是影响郑麦1860产量的主要因素,适宜播期为10月8~13日,与其相对应的适宜播量为150.0~187.5 kg/hm^2。
- 李平芳王红梅
- 关键词:小麦播期播量
- 小麦生长发育后期灌水对产量的影响被引量:2
- 2014年
- 设置开花及花后8、15、22天灌水与不同灌水量组合成6个处理,研究不同时期不同灌水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后期最佳灌水量为84 mm,最佳灌水时段为开花至开花后15天,最佳灌水组合为开花后8天+开花后22天,最高产量(666.7m2理论产量514 kg)的灌水组合为开花水+花后8天+花后15天,最高产量灌水组合并非最佳产量灌水组合,因其比较效益降低。
- 魏秀华齐鲁江姜官恒袁永胜郑以宏张其鲁
- 关键词:灌水量小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