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福建省财政专项“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基金”

作品数:364 被引量:2,209H指数:21
相关作者:张辉林新坚谢华安黄敏玲张建福更多>>
相关机构: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农林大学福州国家水稻改良分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64篇期刊文章
  • 1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17篇农业科学
  • 28篇生物学
  • 26篇轻工技术与工...
  • 6篇经济管理
  • 6篇医药卫生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化学工程
  • 1篇天文地球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6篇水稻
  • 33篇基因
  • 24篇选育
  • 22篇病毒
  • 19篇栽培
  • 18篇杂交
  • 17篇性状
  • 14篇玉米
  • 14篇紫云英
  • 11篇土壤
  • 11篇克隆
  • 10篇圆环病毒
  • 9篇杂交水稻
  • 9篇栽培技术
  • 9篇农业
  • 9篇种子
  • 9篇基因克隆
  • 8篇茶树
  • 7篇鸭圆环病毒
  • 7篇种质

机构

  • 364篇福建省农业科...
  • 35篇福建农林大学
  • 18篇福州国家水稻...
  • 10篇中华人民共和...
  • 10篇福建省农业科...
  • 7篇福建省气象局
  • 5篇福建师范大学
  • 5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福州大学
  • 3篇中国农业大学
  • 3篇浙江工商大学
  • 3篇福建省种子总...
  • 3篇建宁县农业局
  • 3篇福建承天农林...
  • 2篇江西农业大学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建阳市种子管...
  • 2篇福建省安溪县...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河南科技大学

作者

  • 22篇张辉
  • 22篇黄敏玲
  • 21篇谢华安
  • 21篇林新坚
  • 19篇张建福
  • 19篇钟淮钦
  • 19篇翁伯琦
  • 18篇黄秀声
  • 16篇兰忠明
  • 15篇叶秀仙
  • 15篇廖长见
  • 15篇陈山虎
  • 15篇吴建设
  • 14篇刘波
  • 14篇林建新
  • 14篇卢和顶
  • 13篇吴一群
  • 13篇林兵
  • 12篇黄毅斌
  • 11篇钟秋生

传媒

  • 259篇福建农业学报
  • 29篇福建农业科技
  • 11篇中国农学通报
  • 4篇草业科学
  • 4篇家畜生态学报
  • 3篇安徽农学通报
  • 3篇食用菌学报
  • 2篇福建轻纺
  • 2篇中国家禽
  • 2篇湖南农业科学
  • 2篇中国农业气象
  • 2篇中国种业
  • 2篇福建稻麦科技
  • 2篇江西农业学报
  • 2篇现代农业科技
  • 2篇中国土壤与肥...
  • 2篇中国动物传染...
  • 1篇台湾农业探索
  • 1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兽医学报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22
  • 3篇2021
  • 15篇2020
  • 36篇2019
  • 24篇2018
  • 3篇2017
  • 15篇2016
  • 37篇2015
  • 43篇2014
  • 55篇2013
  • 47篇2012
  • 35篇2011
  • 17篇2010
  • 18篇2009
  • 15篇2008
  • 8篇2007
36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甜玉米新品种闽甜4号的选育被引量:4
2012年
根据福建省气候、生态特点,引进各类甜玉米种质资源,通过筛选鉴定出适合福建省生态的甜玉米资源,利用系谱选育和配合力测定相结合的技术路线,育成新组合闽甜4号。测交试验表明,亲本闽甜系138、闽甜系186配合力高,性状互补性强,配成的闽甜4号表现高产、优质、适应性广、稳产性好,2009~2010年区试平均产量14 445.9kg.hm-2,比对照增产14.76%,于2012年4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林建新卢和顶廖长见陈山虎
关键词:甜玉米选育
基于云服务的食用菌工厂化安全生产管理与质量溯源系统开发被引量:6
2014年
针对食用菌产业质量安全问题,基于食用菌GAP与安全生产的相关技术规程,结合云平台、二维码识别技术、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发食用菌安全生产管理与质量溯源系统,并在生产中实际应用。本文描述了基于云平台的食用菌农产品质量溯源系统总体架构以及主要运行流程,并对模块功能、业务逻辑、编码规则等关键技术进行阐述。
邱荣洲林营志陈宏池美香赵健
关键词:食用菌二维码
籼型水稻三系雄性不育系恒达A的选育被引量:4
2014年
恒达A是以D62B为母本、IR58025B为父本的杂交后代F2选株与龙特甫B进行复交选育的保持系再与珍汕97A转育而成的籼型三系不育系。于2014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闽审稻2014025)。该不育系不育性彻底,异交率高,穗大粒多,分蘖力强,配合力好。本文介绍了不育系恒达A的选育过程、主要生物学特性及配制杂交水稻新品种的表现。
游晴如杨东董瑞霞黄庭旭郑家团王乌齐涂诗航张水金周鹏王洪飞王志赋谢华安
关键词:水稻三系不育系选育
切花型向日葵新品种“闽日1号”的选育被引量:10
2009年
利用无花粉观赏向日葵品种雄性自发突变的单株,经杂交、回交、多代自交选育出向日葵切花型新品种“闽日1号”,该品种花色特别是花盘颜色与其父母本有明显的差异,表现为花瓣黄色,花盘绿色,花药黑色,花粉黄色,整个花盘色彩艳丽,层次分明,观赏性状稳定;该品种为切花型,生育期80~120d,株高115~170cm,花朵直径11~15cm,花瓣数35-45枚,瓶插寿命8~14d;生长势强、适应性广、生长期短、可周年栽培,切花产量9.0~12.0万枝·hm^-2。
吴建设钟淮钦黄敏玲林兵叶秀仙陈源泉
关键词:选育栽培技术
新白8号枇杷果肉香气成分及HS-SPME内标浓度分析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究新白8号枇杷香气成分及内标物的最适浓度,以期为白肉枇杷香气成分的研究及内标选择提供依据。【方法】以白肉枇杷新白8号果实为试材,加入4种不同浓度等体积的环己酮溶液(947、94.7、9.47、0.947μg·μL^-1)为内标,采用HS-SPME-GC/MS技术,对试材的香气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新白8号枇杷果肉中共检测出10类43种香气成分,以醛类、烷烃、芳香烃、酮类和醇类为主,其中相对含量较高的物质有己醛、(E)-2-己烯醛、正丁基环己烷、2-庚酮、正戊基环己烷、(E)-2-己烯-1-醇,苯乙烯等。4种环己酮浓度的样品分别检测出有效香气化合物为30、39、41和32种,有效峰面积占总峰面积比分别为38.20%、28.49%、42.70%和39.51%;环己酮峰面积比分别为47.38%、58.55%、36.37%和25.86%。加入9.47μg·μL^-1环己酮的样品检测出的香气物质种类最多、有效峰面积比最高、环己酮及各香气成分峰面积占比适宜。【结论】新白8号香气成分丰富多样,9.47μg·μL^-1环己酮为枇杷果实香气成分固相微萃取的适宜内标浓度。
张桂彬安宁朱立辉蒋际谋胡文舜
关键词:枇杷香气内标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
SDE-GC/MS分析丹桂品种乌龙茶香气成分被引量:23
2012年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气质联用法(SDE-GC/MS)分析丹桂乌龙茶的香气成分,并比较利用同一品种鲜叶原料制成的绿茶、红茶和白茶的香气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丹桂乌龙茶以醇类(44.27%)、碳氢化合物(22.15%)、酯类组分(12.29%)为主,其余组分含量较低,醛类、酮类、含氮化合物含量分别为8.19%、3.98%、3.28%。丹桂绿茶香气组分是以醇类(54.62%)、酯类(18.92%)和碳氢化合物(18.11%)为主,丹桂红茶香气组分是以醇类(47.78%)、醛类(26.08%)和酯类(11.07%)为主,丹桂白茶香气组分是以醇类(49.64%)、醛类(17.25%)和酯类(11.12%)为主。丹桂乌龙茶的主要香气成分为橙花叔醇(27.1%)、芳樟醇及其氧化物(10.94%)、香叶醇(4.04%)、苯甲醛(0.81%)、苯乙醛(6.01%)、β-紫罗酮(2.78%)、顺-茉莉酮(0.57%)、顺-己酸-3-己烯酯(1.25%)、3-甲基丁酸-2-苯乙酯(2.47%)、顺-苯甲酸-3-己烯-1-酯(1.56%)、法呢烯(15.63%)、吲哚(1.64%)、十四烷(2.02%)等。经对比发现,加工工艺上的差异造成了丹桂制不同茶类在香型和香气成分上的差异。
钟秋生陈常颂张应根游小妹林郑和陈志辉王贵芳陈荣冰
关键词:同时蒸馏萃取法丹桂乌龙茶香气
缺磷对紫云英根系分泌物产生及难溶性磷活化的影响被引量:47
2012年
【目的】探讨紫云英根分泌物对难溶性磷活化、吸收能力,以及不同紫云英基因型对难溶性磷活化差异。【方法】采用Hoagland营养液培养并收集紫云英根分泌物,经旋转蒸发仪减压、浓缩后,进行难溶性磷活化试验,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分泌物中有机酸成分及含量。【结果】缺磷胁迫下,不同基因型紫云英根半径减少,而根冠比和根比表面积较供磷有显著提高。紫云英根系分泌的有机酸有草酸、酒石酸、柠檬酸、苹果酸等,但主要为草酸;缺磷条件下,不同基因型紫云英分泌草酸存在显著差异,且各有机酸分泌量显著高于供磷时的分泌量。闽紫1号、浙紫5号和闽紫6号分泌的各种有机酸量明显高于余江大叶和弋江籽分泌的量。缺磷和供磷下,紫云英根系分泌物对难溶性Al-P和Fe-P都具有一定的活化能力,其活化值(P)分别为36.40-157.39μg.g-1、32.20-139.42μg.g-1,缺磷根系分泌物对难溶性磷的活化量高于供磷处理,而且Al-P的活化能力略高于Fe-P。通过活化模拟试验,也证实不同有机酸可活化难溶性Al-P、Fe-P且差异显著。【结论】缺磷胁迫能促进紫云英分泌有机酸,显著增加对难溶性磷的活化效果;基因型之间紫云英对磷的活化效果差异较为明显,显现出紫云英品种间的差异性;栽培紫云英有利于改善南方红壤地区缺磷土壤磷素养分循环。然而科学地评价有机酸对Al-P和Fe-P的活化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兰忠明林新坚张伟光张辉吴一群
关键词:紫云英根分泌物难溶性磷缺磷胁迫
豆科牧草平托花生草粉替代不同比例精料喂兔效果研究
利用平托花生草粉分别替代10%、20%和30%的精料开展肉兔生长效果研究。试验结果在日增重、屠体品质方面与全精料饲喂的对照组差异不显著,其中平托花生草粉替代10%精料的处理Ⅰ肉兔生长速度最快,日增重达22.56g/d,料...
黄秀声郑仲登应朝阳唐龙飞翁伯琦黄勤楼
关键词:平托花生草粉肉兔日增重
文献传递
球孢白僵菌XJBb3005对茶丽纹象甲致病力的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分析被引量:8
2013年
用浸虫法测定球孢白僵菌XJBb3005菌株对茶丽纹象甲成虫的致病力,结果表明,茶丽纹象甲成虫的死亡率随着球孢白僵菌孢子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当孢子浓度为1.0×108个孢子·mL-1,处理7d后,累计死亡率达100%。运用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time-dose-mortality,TDM)对死亡率随时间、剂量的变化进行了拟合,所建模型顺利通过Hosmer-Lemeshow拟合异质性检验,表明模型的拟合良好,并由此模型估计出了球孢白僵菌XJBb3005菌株对茶丽纹象甲成虫的致死剂量和致死时间。接种后第7d,LC50估计值为4.86×104孢子·mL-1,LC90估计值为4.26×106孢子·mL-1。用浓度为1.0×108、1.0×107、1.0×106、1.0×105和1.0×104个孢子·mL-1菌液处理的LT50值分别为3.97、4.45、5.01、6.49和7.87d。孢子悬液浓度为1.0×108、1.0×107和1.0×106孢子·mL-1处理时,LT90值分别为4.98、6.48和7.84d。由此表明该球孢白僵菌菌株对茶丽纹象甲的生物防治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王定锋刘丰静李慧玲张辉吴光远
关键词:球孢白僵菌茶丽纹象甲致病力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
不同药剂组合对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效果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3
2013年
以马铃薯晚疫病感病品种费乌瑞它为试验对象,采用68%精甲霜锰锌可湿粉剂、70%安泰生丙森锌可湿粉剂和64%恶霜锰锌可湿粉剂3种药剂进行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试验,结果表明:交替使用其中2种或3种药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效果优于单一使用1种药剂;68%精甲霜锰锌可湿粉剂与70%安泰生丙森锌可湿粉剂、70%安泰生丙森锌可湿粉剂与64%恶霜锰锌可湿粉剂、68%精甲霜锰锌可湿粉剂与64%恶霜锰锌可湿粉剂3种组合交替施用共喷药4次,防效分别为65.96%、61.70%、60.34%,商品薯产量比对照分别增产为61.74%和60.07%和52.01%。生产上可选用药剂交替使用来防治马铃薯晚疫病。
李华伟罗文彬纪荣昌刘中华许泳清邱永祥邱思鑫汤浩
关键词:马铃薯晚疫病杀菌剂
共38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