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2006087)
- 作品数:7 被引量:121H指数:6
- 相关作者:李冬林金雅琴阮宏华张纪林向其柏更多>>
- 相关机构: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南京林业大学金陵科技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社会发展科技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秦淮河河岸带土壤理化性质分析被引量:33
- 2008年
- 以南京秦淮河为例分析了河岸带土壤主要理化性质的变化。河岸带土壤含水量普遍较高,体积密度、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因取样地点不同而有较大差异。就秦淮河而言,上游土壤呈酸性,中游、下游土壤呈中性到弱碱性;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显著,主要积聚在地表,全氮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pH与含磷量呈显著正相关;上游河岸土壤含磷量低于下游河岸全磷量,但土壤不同层次磷的含量变化不明显。
- 李冬林韩丽阮宏华张纪林
- 关键词:河岸带土壤理化性质
- 石蒜花期前后鳞茎内源多胺含量的动态变化被引量:9
- 2007年
- 应用薄层层析—荧光测定法研究了石蒜花期前后鳞茎内源多胺含量的动态变化,分析了内源多胺与石蒜开花的关系。在花芽分化前期鳞茎内3种多胺的浓度是递增的,于6月初达到最大;在花芽分化后期,鳞茎内3种多胺的浓度是递减的。花期腐胺Put和精胺Spm含量迅速下降,并维持在较低水平,但花后展叶期又有明显回升。整个发育过程中以Put的含量最高,变幅较大,而亚精胺Spd含量最少,变幅较小。
- 金雅琴黄雪芳李冬林向其柏
- 关键词:石蒜花期内源多胺
- 秦淮河河岸带典型区域土壤重金属污染分析与评价被引量:22
- 2008年
- 对南京秦淮河河岸带典型区域土壤重金属质量分数进行了分析。镉、铬、铅、铜、锌等5种土壤重金属分布在水平和垂直层次上均表现出一定异质性。近水区土壤重金属质量分数普遍高于远水区;表层土壤重金属质量分数高于下层。不同区域土壤重金属富集程度有较大差异。上游河岸几乎未受人为干扰,5种重金属离子质量分数均明显小于中下游。中游的殷巷土壤中镉和铬质量分数明显超标,多因子综合污染指数>3.0,为重度污染。下游的岔路口表层土壤综合污染指数>2.0,为中度污染。大校场表层土壤综合污染指数>1.0,为轻度污染。5种重金属元素污染指数排序为镉>锌>铜>铬>铅。重金属元素铜与镉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与锌有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铅与镉、铜、锌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pH值与重金属元素有一定的相关性。
- 李冬林金雅琴张纪林阮宏华
- 关键词:土壤生态学河岸带重金属污染分析与评价
- 中国石蒜花期前后鳞茎内源多胺的动态变化被引量:10
- 2007年
- 应用薄层层析-荧光测定法研究了中国石蒜Lycoris chinensis花期前后鳞茎内源多胺质量摩尔浓度的动态变化,分析了内源多胺与中国石蒜花芽分化的关系。中国石蒜在不同发育期3种内源多胺存在有规律的非同步变化。腐胺和精胺2种多胺变幅较大,亚精胺变幅较小。在开花前的花原基分化期,腐胺质量摩尔浓度明显高于亚精胺和精胺,7月上旬外鳞片、中鳞片、内鳞片和茎尖中腐胺质量摩尔浓度分别为1.238,1.676,2.313,1.451 nmol.g-1,为同期精胺质量摩尔浓度的1.48,1.90,2.56,1.40倍,亚精胺的1.97,2.69,3.66和2.09倍;花期腐胺质量摩尔浓度下降,而精胺剧增,8月中旬外鳞片、中鳞片、内鳞片和茎尖中精胺分别为1.462,1.502,1.682和1.536 nmol.g-1,为同期亚精胺的1.87,1.90,2.04和1.76倍,腐胺的1.28,1.15,1.28和1.00倍。茎尖与内鳞片是鳞茎内源多胺最集中的部位。鳞茎4部分多胺质量摩尔浓度排序为茎尖>内鳞片>中鳞片>外鳞片。
- 金雅琴黄雪芳李冬林向其柏
- 关键词:植物学中国石蒜花期前后内源多胺
- 河南小秦岭自然保护区生态评价被引量:28
- 2007年
- 选取自然性、多样性、代表性、稀有性、生态脆弱性、面积适宜性、人类威胁等指标对河南小秦岭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进行评价。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生态评价因子进行等级化处理,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各生态评价因子的评价指数(CEI),得出的综合评价指数为0.8422,表明小秦岭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质量较好,保护价值较高。此外,还就保护区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 李冬林王宝松阮宏华王海亮
-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生态评价层次分析法
- 南京外秦淮河滨河绿地群落类型及功能特征分析被引量:4
- 2010年
- 应用植物群落学方法,对南京外秦淮河滨河绿地群落类型及功能特征进行的调查发现,南京外秦淮河滨河绿地共有木本植物46科57属84种(变种),其中裸子植物5科6属9种(变种),被子植物41科51属75种(变种)。依据主要木本植物种类及群落结构,将外秦淮河滨河绿地群落划分为6大类。分析认为,泥质河岸上构筑的植被群落不仅有利于河岸带生态功能的发挥,保存自然景观,而且植物种类丰富、多样性高、建造成本低廉,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河岸带植被构建模式。6种群落相似性分析表明,东西长干巷及水西门以下河岸植被群落相似性较高(相似系数均大于0.30),有必要丰富植物种类提高物种多样性,提高植被生态功能和景观效应。
- 李冬林金雅琴
- 关键词:滨河绿地群落特征南京外秦淮河
- 地表积水状况对芦苇形态结构及生物量的影响被引量:16
- 2009年
- 地表积水对芦苇形态结构及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地表积水深度对芦苇个体茎粗度、节间长度、节数均有显著影响。随着地表积水深度的增加芦苇平均茎粗度变大,节间变长,节数减少。(2)在不同积水状况下,芦苇地下茎形态变化明显,3种积水类型平均茎粗度排序为常年干旱>季节性积水>长期积水。季节性积水苇田的芦苇地下茎的节间长度较长,节数最多;常年干旱次之,但节数少;长期积水苇田的芦苇地下茎细、节间短、节数多。(3)土壤积水类型,芦苇地下茎与须根的比例差异很大。常年干旱苇田芦苇地下茎占地下部分总生物量的91.84%;季节性积水苇田芦苇地下茎占总量的54.95%;长期积水苇田的芦苇地下茎占总量的45.13%。(4)地表积水状况对芦苇个体生长有很大影响。表现为常年干旱苇田的芦苇个体粗大,密度过稀。季节性积水苇田的芦苇生物量最高,但密度较低。而长期积水苇田的芦苇粗度小,但密度最大。
- 李冬林张纪林潘伟明朱轶群
- 关键词:芦苇土壤水分生物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