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01089)
- 作品数:8 被引量:121H指数:7
- 相关作者:韩西丽韩见叶成康王冬曲琛更多>>
-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瑞典隆德大学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历史地理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城市儿童户外体力活动研究进展被引量:27
- 2011年
- 在快速城市化的当今,公共健康已成为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突出问题。城市人口急速增加、城市建成区快速高密度蔓延,加之汽车入侵、城市结构及居住模式的改变,供儿童日常活动的户外公共空间越来越有限,儿童体质20年来持续下降,儿童能否在城市中健康成长成为维系中国家庭及整个社会稳定与可持续发展最具挑战的课题之一。文章对国内外户外环境中的儿童体力活动研究及实践进展进行了综述,国内外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四个方面:(1)运用多种测量方法对儿童体力活动水平进行调查研究;(2)宏观尺度的城市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结构空间分异研究以及儿童游戏场地设计分析;(3)具体的户外环境因子对儿童体力活动的影响研究;(4)儿童对户外环境中的体力活动机会感知等四个方面。文章最后提出促进城市户外环境中的儿童体力活动应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包括环境因素对体力活动类型及体力活动强度影响、户外物理环境因子如温度、风速、日照等对儿童体力活动的影响、儿童与父母对户外环境及活动机会感知差异以及儿童户外环境感知偏好研究等。
- 韩西丽Catharina Stemudd赵文强
- 关键词:儿童户外环境城市
- 旅游开发对胡同社区中儿童户外体力活动机会的影响——以钟楼湾和鼓楼苑社区为例被引量:3
- 2014年
- 本研究以两种典型旅游开发模式下的北京胡同社区——钟楼湾社区和鼓楼苑社区为例,通过问卷、访谈和空间扫描观察法,研究旅游开发对胡同社区中儿童户外体力活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儿童对钟楼湾、鼓楼苑地区的旅游影响有积极感知,旅游者和旅游空间特征是影响其感知偏好的主要因素;胡同旅游开发容易吸引低年龄段(6—8岁)儿童的参与,同时也使得儿童看护者的数量增加;观光游览和商业开发两种旅游开发方式在对儿童户外体力活动类型的影响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而对活动强度的影响则不明显。
- 叶成康韩见韩西丽
- 关键词:旅游开发儿童
- 我国城市居住区儿童活动场地建设中的决策机制被引量:8
- 2013年
- 自上而下的政策法规是居住区儿童活动场地建设的基本保障。我国居住区建设现状中,儿童活动场地配置参差不齐。针对居住区儿童活动场地设计规范的效力,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访谈、观察等定性研究方法,以北京市18个近十年来开发的居住区为例,通过面对面深入访谈30位开发商及设计师,试图剖析现行的居住区儿童活动场地建设的决策机制。研究结果显示:(1)我国城市现行的居住区儿童活动场地设计规范模糊,难以为开发商及设计师提供有效指导和依据,具体建设主要由开发商个体进行决策,设计师影响较小,居民意见的积极反馈会起到积极影响;(2)区位及占地规模成为影响开发商决策的主要因素。为保障我国城市居住区儿童活动场地建设质量,建议现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增加关于儿童活动场地配置规模、类型、设施、位置等方面的规定内容,并建立居住群体从居住区市场营销到建成后使用的整个过程中意见有效反馈的保障机制。
- 韩西丽韩西丽
- 关键词:儿童活动场地居住区
- 传统单位大院户外环境对儿童体力活动机会的影响——以北京市核二院家属院为例被引量:8
- 2015年
- 在中国很多城市中,传统单位大院的制度基础虽已不复存在,但其空间形态仍然特征独具,这种户外空间内儿童体力活动机会的相关研究尚不充分。本文选取北京市核二院家属院作为典型研究区域,采用访谈式问卷法和行为注记法获取儿童户外体力活动数据,并分析传统单位大院户外环境与儿童户外活动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办公、居住与教育等功能混合的居住环境利于增加儿童户外体力活动;(2)复杂的交通环境成为减少儿童体力活动机会的重要因素;(3)传统单位大院内活动场所满足6岁以下儿童的活动需求,但缺乏适合6岁以上儿童的活动场地和设施。本研究结果可供北京乃至我国其他城市传统单位大院更新改造参考。
- 阿拉太韩西丽
- 关键词:户外环境
- 城市商住混合型社区中儿童户外体力活动特征——以北京市华清嘉园居住小区为例被引量:13
- 2014年
- 自2001年SOHO现代城的完工引领了我国商住混合型社区建设的潮流,但国内关于商住混合型社区内儿童户外体力活动的研究十分匮乏,不足以指导城市社区环境的规划设计工作。本文选取北京市海淀区华清嘉园居住小区作为典型研究区域。采用访谈式问卷法和观察法,总结归纳出商住混合型社区主要环境特征及其6—12岁儿童户外体力活动特征,并运用GIS软件进一步分析功能混合状态对儿童户外体力活动的影响。
- 王琼韩西丽王瑶
- 关键词:儿童
- 北京城中村儿童户外体力活动环境影响因子分析——以大有庄、骚子营邻里为例被引量:41
- 2012年
- 在我国,近年来无论是新区建设还是旧区改造都缺少儿童参与,成人化设计导致城市邻里空间不足以吸引儿童开展体力活动,产生了一系列儿童健康问题。本研究选取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骚子营社区,运用感知地图方法,对6~12岁儿童户外活动环境感知及理想邻里环境意向进行调查分析,共获取儿童感知地图38份。研究结果显示:儿童对邻里空间的感知结构包括3种模式,即"活动场所+活动路径"、"路径"和"场景";第一种模式对应的儿童户外体力活动水平较后两者高;恶劣的卫生条件及汽车数量的急剧增加,是弱化儿童户外体力活动机会感知的消极环境因子;游戏与运动设施、水景、树木花卉、软质铺装及座椅,构成促进儿童户外体力活动机会感知的积极环境因子。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各城市的"城中村"改造建设提供参考。
- 王冬韩西丽
- 关键词:儿童城中村
- 城市邻里环境在儿童户外体力活动方面的可供性研究——以北京市燕东园社区为例被引量:36
- 2015年
- 使用感知地图绘制与访谈结合的方法,以94名6~12岁的儿童为研究对象,对北京市燕东园社区邻里环境在儿童户外体力活动方面的可供性现状和儿童理想的邻里环境可供性进行调查,获得188份有效感知地图。研究发现:1)邻里环境在儿童户外体力活动方面的可供性结构呈现被使用的可供性〉被感知的可供性〉被塑造的可供性的特征,比例为15:12:1;2)对邻里环境可供性总量贡献最大的元素是“地面”和“植物”;3)儿童理想的邻里户外活动环境中被感知的可供性提高幅度最大的环境元素是“建构筑物及园林小品”、“天气及微气候”及“水体”,被使用的可供性显著提高的环境元素为“运动与游乐设施”和“环保与服务设施”;4)“科幻”及“多媒体设施”作为理想的邻里环境元素被提出,但其可供性仅限于被感知和被使用,且数量有限。
- 曲琛韩西丽
- 关键词: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