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项目(ZKX10004)

作品数:11 被引量:149H指数:9
相关作者:顾建平陈国平苏浩波陈亮何旭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 2篇机械工程

主题

  • 10篇静脉
  • 9篇血栓
  • 9篇血栓形成
  • 9篇深静脉
  • 9篇深静脉血栓
  • 9篇静脉血
  • 9篇静脉血栓
  • 9篇静脉血栓形成
  • 8篇深静脉血栓形...
  • 7篇溶栓
  • 6篇下肢深静脉
  • 6篇下肢深静脉血...
  • 6篇下肢深静脉血...
  • 6篇下肢深静脉血...
  • 4篇溶栓治疗
  • 3篇血管
  • 3篇介入
  • 3篇肺栓塞
  • 2篇血管成像
  • 2篇置管

机构

  • 11篇南京医科大学

作者

  • 11篇顾建平
  • 8篇陈亮
  • 8篇苏浩波
  • 8篇陈国平
  • 7篇楼文胜
  • 7篇何旭
  • 7篇施万印
  • 6篇宋进华
  • 5篇汪涛
  • 5篇赵伯翔
  • 3篇黄昊
  • 2篇卢铃铨
  • 2篇王书智
  • 2篇殷信道
  • 2篇杨春霞
  • 2篇吴刚
  • 1篇李英豪

传媒

  • 3篇中华放射学杂...
  • 2篇临床放射学杂...
  • 2篇中国医疗设备
  • 2篇中国临床研究
  • 1篇介入放射学杂...
  • 1篇医学综述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低剂量尿激酶较长时间经导管直接溶栓术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被引量:29
2012年
目的探讨低剂量尿激酶较长时间经导管直接溶栓术(CDT)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搜集2005年1月至2011年3月间,采用CDT治疗且至少有12个月临床随访资料的,单侧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6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CDT期间患者出现的并发症、血栓清除率、置管灌注持续溶栓时间、尿激酶用量、患肢消肿程度以及临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计数资料用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用LSD检验。对不同时间点的血栓清除率比较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结果CDT期间没有肺栓塞和大出血发生,小的出血并发症10例(15.9%),其中沿血管鞘边缘渗血3例、穿刺点周围皮下瘀斑或血肿3例、血尿3例、牙龈出血1例。因置管引起并发症4例(6.3%),其中穿刺点周围软组织炎症表现3例、血管鞘周围继发血栓1例。53例(84.1%)患者CDT第4—8天血栓溶解程度达到Ⅲ级和Ⅱ级。CDT中,尿激酶50万U/d和75U/d灌注溶栓获得的血栓清除率分别为(91.2±10.1)%和(91.3±12.2)%,明显优于25万U/d的(75.9±20.1)%(P〈0.05),但尿激酶50万U/d和75万U/d二者问的血栓清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激酶50万U/d和75万U/d灌注溶栓达到Ⅲ级时的平均置管时间[分别为(7.1±0.9)d和(6.2±1.3)d]与Ⅱ级时的平均置管时间[分别为(6.4±1.0)d和(6.0±0.8)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置管灌注时间的延长,平均血栓清除率有增加的趋势(P〈0.05)。CDT24h后58例(92.1%)患肢软组织张力减轻,48h后患肢周径[大腿中部为(54.25±5.79)cm,小腿中部为(44.05±5.18)cm]缩小,同术前[大腿中部为(56.46±5.91)cm,小腿中部为(45.68±5.16)cm]比较差异有统�
陈国平顾建平何旭楼文胜陈亮苏浩波宋进华汪涛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形成髂静脉股静脉安全性
经导管溶栓与经足背静脉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对比分析被引量:13
2014年
目的对比经导管溶栓与经患肢足背静脉顺行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经造影明确诊断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经导管溶栓治疗的患者为A组(30例),采用经患肢足背静脉顺行溶栓治疗的患者为B组(3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患肢消肿率、深静脉通畅度等。结果两组均成功完成溶栓治疗。患肢消肿率A组为(82.39%±16.28%),B组为(62.58%±18.87%);静脉通畅度A组为(62.18%±18.39%),B组为(39.28%±23.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较经患肢足背静脉顺行溶栓疗效好,可部分取代经患肢足背静脉顺行溶栓治疗。
陈亮顾建平何旭陈国平苏浩波施万印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介入联合静脉溶栓在急性肺栓塞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10
2014年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联合低剂量长时间经静脉溶栓在急性肺栓塞治疗中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对62例急性肺栓塞患者,行肺动脉造影明确栓子部位,应用导管导丝碎栓及团注尿激酶接触性溶栓行介入肺动脉溶栓术。明确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介入溶栓术后放置可取出下腔静脉滤器,之后予经上肢浅静脉持续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3~7 d。观察患者临床症状、肺动脉血栓清除情况、血氧饱和度(SpO2)、动脉血氧分压(PaO2)等指标,术后10 d内行肺动脉CT血管造影(CTA)复查,根据综合情况考虑是否在滤器置入后10~12 d取出滤器。结果本组患者均成功行介入溶栓术及联合静脉溶栓,62例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SpO2及PaO2明显升高;CTA复查肺动脉内血栓完全清除或大部分清除。53例明确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介入溶栓术后放置可取出下腔静脉滤器,43例于术后10~12 d取出下腔静脉滤器,无严重手术及溶栓相关并发症。结论介入治疗联合低剂量长时间经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肺栓塞是一种安全易行、创伤小、疗效确切的方法。
陈亮顾建平楼文胜陈国平苏浩波施万印
关键词:肺栓塞介入溶栓术下腔静脉滤器
D-二聚体监测在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临床价值被引量:25
2013年
目的通过动态监测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抗凝、溶栓治疗过程中血浆D-二聚体值的变化,结合影像学表现,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 2010年3月至2012年12月收治80例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单纯抗凝组(A组)20例、置管溶栓组(CDT,B组)40例和顺行性溶栓组(C组)20例。为防止致命性肺栓塞(PE)发生,B、C组患者溶栓前均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溶栓药物均采用尿激酶,总量均为50万u/d。用免疫比浊法测定三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各时间点(治疗前,治疗开始2、4、6、8 d,治疗结束时)的D-二聚体值,同时计算各时间点血栓溶解体积及血栓清除率,采用统计学方法评判D-二聚体的变化规律及D-二聚体与血栓溶解体积、血栓清除率的关系。结果 A、B、C组患者治疗前的D-二聚体均值分别为(0.83±0.21)μg/ml、(0.83±0.28)μg/ml、(0.82±0.20)μg/ml,治疗后分别为(0.30±0.98)μg/ml、(0.31±0.12)μg/ml、(0.33±0.11)μg/ml,与正常临界值(0.5μg/m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治疗前D-二聚体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时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时间点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过程中各时间点血栓清除率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治疗全程看,D-二聚体值与血栓清除率无相关性(Pearson系数=0.028,P=0.538)。B、C组第2天的D-二聚体峰值与对应时间点血栓溶解体积呈直线相关关系(R2=0.970,P=0.000)。B、C组D-二聚体峰值与治疗结束后血栓清除率呈正相关(Pearson系数=0.547,R2=0.299,P=0.000)。B、C组在治疗第8天前有24例(40%)D-二聚体值已降至正常值范围,结合造影图像比较,其中5例在治疗第8天前血栓清除率已达100%,其余19例继续溶栓后血栓清除率较前(D-二聚体值降至正常值时所对应的血栓清除率)无明显变化。在第8天前未降至正常范围内�
赵伯翔顾建平陈国平何旭楼文胜陈亮宋进华苏浩波施万印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抗凝置管溶栓D-二聚体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合并Ⅱ型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特征及介入综合治疗效果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合并Ⅱ型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HIT)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介入综合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急性LEDVT合并Ⅱ型HIT患者的临床资料。对LEDVT患者采用介入和药物抗凝综合治疗。抗凝药物采用低分子肝素钙。确诊为Ⅱ型HIT后对介入综合治疗方法进行调整,停用肝素类药物,改用阿加曲班抗凝治疗,并行短期低剂量激素治疗,其他治疗方法不变。检测患者血小板(PLT)计数、HIT抗体,并行下肢静脉造影复查评估治疗效果,采用“4Ts”预测评分系统对患者进行临床评估。治疗结束后评估介入综合治疗效果,分为优、良、中、差4级。结果416例急性LEDVT患者中8例符合Ⅱ型HIT诊断标准,发生率为1.9%(8/416)。男、女各4例,中位年龄24岁。急性LEDVT肝素治疗后3~8 d出现PLT减少,中位时间为5 d。HIT发生前PLT为(122~254)×10^9/L(中位值为218×10^9/L),HIT发生后最低值为(20~51)×10^9/L(中位值为32×10^9/L),替代抗凝后3.0~7.0 d(中位时间为3.5 d)PLT开始回升。“4Ts”预测评分2例为6分,6例为8分。6例HIT抗体检测呈阳性,另外2例未测量。8例患者在初期应用肝素期间溶栓治疗效果不佳,7例出现血栓范围扩大,其中5例出现下腔静脉滤器以下血栓形成和(或)健侧(股静脉穿刺入路处)髂股静脉血栓形成,2例出现新发肺动脉栓塞。替代抗凝治疗后随着PLT的升高,溶栓效果显现。8例介入综合治疗均有效,其中优3例、良3例、中2例。中长期随访(12.0~20.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5.5个月)血栓无复发。结论急性LEDVT合并Ⅱ型HIT临床特征为PLT进行性下降和难治性静脉血栓。介入诊疗过程中运用肝素抗凝时应密切监测血小板计数,及时识别有无Ⅱ型HIT发生。采用替代抗凝治疗有助于提高此类患者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效果
苏浩波楼文胜顾建平何旭陈亮陈国平宋进华施万印汪涛赵伯翔黄昊
关键词:静脉血栓形成血小板减少
继发性腋-锁骨下静脉血栓形成的介入治疗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继发性腋-锁骨下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6月期间32例继发性腋-锁骨下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14 d)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抗凝治疗,20例患者加用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治疗[经静脉插管,将溶栓导管头端置于血栓段内并保留,然后经导管注射低剂量尿激酶(25~75万IU/d)持续溶栓治疗(6.3±3.3)d。12例患者仅接受单纯抗凝治疗。根据出血风险评估HAS-BLED评分,选取利伐沙班或华法林出院后继续抗凝治疗至少3个月。对比CDT联合抗凝治疗与单纯抗凝治疗两种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在住院天数[(11.9±5.3)d vs(9.8±3.8)d]、治疗后双上肢周径差[(1.4±0.6)cm vs(1.0±0.6)cm]及并发症发生率(31.6%vs 16.7%)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栓清除率CDT组优于单纯抗凝组(89.5%vs 50.0%,P<0.05)。在随访6个月时单纯抗凝和CDT两组患者之间静脉通畅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以及组间log-rank检验表明,CDT组整体随访(8.1±4.1)月,血管通畅时间优于单纯抗凝组(P<0.05)。对12例CDT后造影复查提示合并锁骨下静脉狭窄患者,行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成形术后,其中7例因残余狭窄,植入8枚锁骨下静脉支架;随访6个月时,支架均通畅。结论继发性上肢深静脉血栓急性期置管溶栓安全、有效。对比单纯抗凝,远期通畅率更高。对合并锁骨下静脉狭窄,血管成形术短期效果良好。
石浩钒顾建平施万印何旭楼文胜陈亮陈国平苏浩波宋进华汪涛赵伯翔黄昊李英豪
关键词:腋静脉锁骨下静脉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抗凝治疗置管溶栓治疗
介入导管碎栓联合低剂量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肺栓塞的临床疗效被引量:21
2017年
目的评估介入导管碎栓联合低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肺栓塞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20例采用介入导管碎栓联合低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肺栓塞患者为研究对象。在肺动脉CT血管造影(CTA)明确栓子部位及范围后,将导管插至血栓所累及的肺动脉分支,应用超滑导丝及猪尾导管行导管及导丝碎栓,碎栓过程中经导管予尿激酶25万单位行接触性溶栓治疗;对有下肢深静脉血栓者,完成接触性溶栓术后放置可取出的下腔静脉滤器。静脉溶栓治疗采用经上肢浅静脉用输液泵持续泵入尿激酶50~75万单位/d,治疗3~7 d。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手术相关并发症及溶栓前后肺动脉开通情况等。结果 20例患者均成功应用介入导管碎栓及静脉溶栓治疗,使用尿激酶总量150~350(235±49.60)万单位,静脉溶栓治疗3~7(4.15±1.23)d。肺动脉内血栓大部分或完全清除,有效率达85.0%(17/20),15.0%(3/20)的患者好转,肺动脉仍然存在部分血栓,临床症状明显缓解。19例合并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介入溶栓术后放置可取出的下腔静脉滤器,均于术后10~12 d取出。患者均无严重手术及溶栓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患者无肺动脉栓塞复发。结论介入导管碎栓联合低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肺栓塞是一种安全易行、创伤小、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
汪涛顾建平陈亮楼文胜何旭陈国平苏浩波宋进华施万印赵伯翔黄昊
关键词:肺栓塞静脉溶栓CT血管造影放射学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前后CT血管成像的临床价值被引量:15
2015年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介入治疗前后CT血管成像(CTA)的临床价值。方法 54例临床诊断下肢DVT的患者拟介入术前、30例下肢DVT患者介入术后行128层螺旋CT扫描及血管三维重建,观察下肢DVT的CT表现,与DSA检查进行比较,计算DVT的CTA诊断符合率。结果介入术前组病例中,DVT分布在左下肢31例,右下肢16例,双下肢7例,26例DVT的范围和近心端CTA显示较DSA清楚,下肢DVT合并肺动脉栓塞8例。21例伴有髂静脉受压综合征,10例CT检查显示伴有其他原因的静脉阻塞:布-加氏综合征2例,盆腔肿块压迫髂总静脉4例,盆腔血肿压迫髂静脉1例,腹股沟区淋巴结、囊肿压迫髂外静脉3例。介入术后组病例中,25例髂股深静脉CTA显示:12例静脉血管成型术加血管内支架术,9例位置形态正常,1例位置异常,1例血管内支架术远端血栓形成,1例血管内支架静脉周围血肿形成;其余13例,6例下肢静脉通畅,4例血栓复发,3例下肢慢性DVT综合征,表现为静脉纤细、不光整、闭塞或部分闭塞。12例下腔静脉内滤器置入术后的CT检查显示:7例位置正常,5例下腔静脉内滤器变形或角度异常;其中4例可见滤器附近少量血栓,2例下腔静脉髂静脉广泛DVT形成。以DSA为诊断标准,DVT的CTA诊断符合率为98.8%。结论 CTA能准确诊断下肢DVT的机械性梗阻原因,清楚地显示DVT的位置、范围,与常规DSA对比有较高的符合率,介入术前CTA检查有一定的价值;CTA能够明确显示介入治疗后并发症是否存在以及病变程度,对DVT介入治疗后并发症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杨春霞吴刚王书智顾建平殷信道卢铃铨
关键词: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CT血管成像在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机械性阻塞原因中的作用被引量:17
2015年
目的探讨CTA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机械性阻塞原因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下肢DVT的CTA和DSA影像资料,患者均有下腔静脉或下肢静脉机械性阻塞。将CTA三维图像与DSA检查结果进行比较,观察血栓部位及范围、侧支循环血管、血管受压部位以及对应的血管外病变,分析静脉阻塞原因。采用Kappa检验分析CTA及DSA诊断的一致性。应用妒检验,比较CTA及DSA分别对左、右髂股静脉,下腔静脉,髂内静脉内血栓诊断的准确性。结果47例下肢DVT中左下肢28例,右下肢14例,双下肢5例。下肢DVT的机械性阻塞原因:髂静脉受压静脉综合征(IVCS)27例,左髂总静脉受到右髂总动脉的压迫,受压程度55.41%~100.00%,平均(77.1±16.8)%;下腔静脉先天性狭窄或闭塞3例;布加综合征2例;盆腔肿块压迫髂总静脉4例;右侧腹股沟增大的淋巴结压迫右股静脉3例;左侧腹股沟增大的淋巴结压迫左股静脉2例;其他机械性阻塞原因6例,右侧髂动脉瘤压迫右髂静脉1例、盆腔自发性血肿压迫左髂静脉1例、左股浅静脉狭窄2例、右侧髂静脉狭窄1例、左侧胭静脉狭窄1例。CTA与DSA对髂股血栓的诊断一致性好(Kappa=0.978),对下腔静脉血栓的诊断一致性好(Kappa=0.737),对髂内静脉血栓的诊断一致性差(Kappa=0.189)。CTA与DSA对左、右髂股静脉内血栓(分别为52、51例)的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P〉0.05),对下腔静脉内血栓(分别为21、17例)的诊断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1.50,P〉0.05),对髂内静脉血栓(分别为14、2例)的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3,P〈0.05)。结论CTA能清楚地显示血栓的位置、范围,与常规DSA对比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并且能准确诊断造成下肢DVT的机械性梗阻原因。
杨春霞王书智吴刚顾建平殷信道卢铃铨
关键词:静脉血栓形成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双向联合溶栓治疗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被引量:11
2014年
目的 探讨经健侧股静脉穿刺逆行置管溶栓联合经患肢足背浅静脉顺行性溶栓(双向联合溶栓)治疗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收治的39例急性LEDVT患者采取双向联合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39例中,经健侧股静脉成功逆行置管溶栓的患者为27例,技术成功率为69.23%(27/39),双向联合溶栓时间为5—10天,平均(7.92±1.24)天。27例患者髂总静脉、髂外静脉、股总静脉、股浅静脉、胭静脉及小腿深静脉段的平均血栓清除率分别为(54.07±28.32)%,(81.11±25.58)%,(82.96±23.17)%,(62.41±25.62)%,(69.44±26.43)%和(47.04±19.48)%。22例患者髂静脉存在不规则狭窄或闭塞,行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和支架置入。出院时髂股静脉主干完全再通、部分再通和闭塞分别为19例(70.37%),4例(14.82%)和4例(14.82%)。临床疗效评价痊愈、有效和无效分别为16例(59.26%)、9例(33.34%)和2例(7.41%)。溶栓期间没有症状性肺动脉栓塞和大出血的发生,发生小的出血并发症3例(11.12%)。结论混合型LEDVT的溶栓治疗尽可能采用逆行置管溶栓快速清除患肢近端血栓,结合PTA和(或)支架置入恢复髂股静脉主干血流,同时联合患肢足背浅静脉顺行性溶栓促使侧支开放,降低静脉压,缓解症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陈国平顾建平何旭楼文胜陈亮苏浩波宋进华汪涛施万印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