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0BAK67B03)

作品数:14 被引量:119H指数:8
相关作者:袁靖吕鹏王昌燧胡耀武宋国定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生物学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历史地理
  • 3篇生物学
  • 3篇天文地球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9篇遗址
  • 5篇同位素
  • 5篇出土
  • 4篇考古
  • 3篇遗址出土
  • 3篇下层文化
  • 3篇夏家店下层文...
  • 3篇考古学
  • 3篇古DNA
  • 3篇古学
  • 3篇二里头
  • 3篇二里头遗址
  • 2篇动物考古
  • 2篇动物考古学
  • 2篇铜器
  • 2篇锶同位素
  • 2篇稳定同位素
  • 2篇黄牛
  • 2篇出土铜器
  • 1篇动物

机构

  • 9篇中国社会科学...
  • 4篇中国科学院
  • 3篇北京科技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吉林大学
  • 2篇武汉大学
  • 2篇河南省文物考...
  • 2篇内蒙古自治区...
  • 1篇河南大学
  • 1篇郑州大学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剑桥大学
  • 1篇古脊椎动物与...
  • 1篇浙江省文物考...

作者

  • 5篇袁靖
  • 4篇吕鹏
  • 4篇王昌燧
  • 3篇胡耀武
  • 3篇宋国定
  • 2篇李志鹏
  • 2篇侯亮亮
  • 2篇蔡大伟
  • 2篇曹建恩
  • 2篇周慧
  • 2篇梅建军
  • 2篇赵春燕
  • 1篇曹凌子
  • 1篇许宏
  • 1篇赵海涛
  • 1篇李延祥
  • 1篇罗运兵
  • 1篇赵兴波
  • 1篇杨菊
  • 1篇王志

传媒

  • 3篇第四纪研究
  • 2篇考古
  • 1篇北方文物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有色金属(冶...
  • 1篇华夏考古
  • 1篇文物保护与考...
  • 1篇中国科学:技...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边疆考古研究
  • 1篇东方考古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北方地区黄牛起源的分子考古学研究被引量:13
2014年
中国黄牛的起源及驯化一直是考古学家和遗传学家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的研究多是基于古代黄牛遗骸的形态学鉴定和对现代地方黄牛品种的DNA分析,而针对中国古代黄牛的DNA研究尚少。本文对中国北方5个青铜时代早期遗址出土的42个黄牛进行了线粒体DNA分析,并结合现代黄牛线粒体DNA数据以及考古学文化对中国黄牛的起源、传播路径及其与早期文明的关系进行了讨论。在青铜时代早期,中国北方古代黄牛均为普通牛,未见瘤牛。古代黄牛主要由T2,T3和T4构成,近东起源的T3世系在古代黄牛中占统治地位,频率高达81.0%。近东起源的普通牛可能随着早期人群的迁徙经过两条路线进入中国。
蔡大伟孙洋汤卓炜周慧
关键词:黄牛古DNA线粒体DNA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动物骨胶原的H、O稳定同位素分析被引量:19
2014年
考古遗址中人(动物)骨胶原的H、O稳定同位素分析,是近些年来国际古食谱分析涌现的新研究方向,但我国在此方面尚无任何报道。本文对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动物骨骼胶原蛋白中的δD和δ^(18)O值进行测试分析,以期深入了解动物的饲养方式以及可能的迁徙活动。作为杂食类动物的猪,较食草类动物(鹿、黄牛和绵羊)具有稍高的δD值,这主要缘于δD沿营养级上升时产生的富集作用。在所有动物中,猪的分δ(18)O值标准偏差(0.3‰)最小,可能与先民对猪繁殖时间和宰杀年龄的严格控制密切相关。在食草类动物中,与野生动物鹿(δ(18)O平均值为9.1±0.7‰,n=5)相比,家养的黄牛(δ^(18)O平均值为10.4±0.4‰,n=5)和绵羊(δ^(18)O平均值为11.1±0.6‰,n=5)具有较高的δ^(18)O值,表明它们栖息于更为开阔的环境且食用了较多的C_4类植物(粟类农作物的副产品)和植物纤维素。相对而言,绵羊较黄牛摄取了更多富含^(18)O的植物茎叶,从而使其δ^(18)O值高于黄牛。因新陈代谢方式及饮用水来源的差异,反刍动物(鹿、黄牛和绵羊)的δ^(18)O值普遍高于非反刍动物(猪,δ^(18)O平均值为7.3±0.3‰,n=11)。此外,4种动物均出现了具有迥异δD和δ^(18)O值的个体,表明他们很可能来源于外地,出于进贡或交流的目的出现于二里头遗址。
司艺李志鹏胡耀武袁靖王昌燧
关键词:二里头遗址
广西邕江流域贝丘遗址动物群研究被引量:10
2011年
针对广西邕江流域6处河岸型贝丘遗址(豹子头遗址、灰窑田遗址、顶蛳山遗址、牛栏石遗址、凌屋遗址和螺蛳山遗址)出土动物遗骸进行动物考古学研究,这些遗址的年代为距今10000年左右至6000年左右,出土动物种属及动物群的历时性和共时性研究的结果展现了邕江流域贝丘遗址生物多样性以及贝类文化由形成到发展再到消亡的整个过程。邕江流域贝丘遗址共出土包括软体动物(腹足纲和瓣鳃纲)、节肢动物(甲壳纲)以及脊椎动物(鱼纠、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等在内的7纲84种动物,动物种属、数量以及个体大小在各贝丘遗址及不同文化阶段存在显著的共性和差异性,其差异性可能主要是与遗址所处具体位置的做环境、动物的生态习性以及人类行为有关。
吕鹏
关键词:贝丘遗址动物考古学
良渚古城遗址陶器的分析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浙江杭州余杭区距今约5000年的良渚古城遗址的发现为研究良渚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地位和意义提供了新资料.本研究利用EDXRF,XRD,EPMA,Raman光谱等手段,对良渚古城遗址出土部分陶器的组成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首次发现了透闪石颗粒作为制陶的掺合料,由于良渚文化玉器大多都是透闪石类型,因此推测当时的制陶工艺与玉器制作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联系.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黑皮陶"存在渗碳工艺使表皮变黑,胎体内部磷含量很高,这可能与胎泥中拌和了较多量的草木灰有关.此外,基于工艺技术的相似性,还探讨了良渚文化与其他文化的联系.
鲁晓珂李伟东刘斌李新伟
关键词:陶器
利用古代DNA信息研究黄河流域家猪的起源驯化被引量:9
2012年
猪的起源驯化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科学问题.古DNA技术可为家猪起源驯化研究提供更为直接的科学证据.已有研究表明,中国家猪在黄河中下游流域曾发生过独立的驯化过程,但黄河上游的古代猪样品研究尚属空白.本研究选取黄河流域的3个遗址出土的14个古代猪样本为实验材料,通过DNA提取、PCR扩增和DNA测序,结合现代不同品种家猪、野猪及黄河中下游猪古DNA序列信息,系统分析了我国家猪的起源驯化关系.实验共获得5个古代猪样本mtDNAD-loop 179bp的DNA序列,包括2个湖北青龙泉遗址样本和3个青海喇家遗址样本.序列比对分析发现,湖北青龙泉遗址与青海喇家遗址的样本分别共享1种单倍型.结合现代不同品种猪、野猪及黄河中下游猪古DNA序列信息,发现湖北青龙泉遗址样本与山西贾湖遗址的部分古代样本具有相同的单倍型,青海喇家遗址的样本与山西高红遗址和陶寺遗址的另外部分样本具有相同的单倍型,并且这2个单倍型对应于中国现代猪种的2个主单倍型,说明黄河上游与中下游的猪具有相同的驯化中心.本研究填补了黄河流域上游古代猪DNA研究的空白,为中国家猪的起源驯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科学佐证.
王志向海袁靖罗运兵赵兴波
关键词:古DNA黄河流域驯化
内蒙赤峰翁牛特旗尖山子冶炼遗址考察被引量:3
2011年
对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尖山子冶炼遗址开展田野考察和实验室检测。先后两次田野考察采集到陶片、炉渣、矿石等遗物,认定遗址面积约为1万多m2。矿石、炉渣的检测显示该遗址使用尖山子矿区含铜锌为主的共生氧化矿石还原冶炼生产红铜,因矿石含有较高的锌矿物,因而形成含锌较高的炉渣。综合伴生陶片类型等信息,初步判断尖山子冶炼遗址年代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对围绕该遗址的进一步工作提出建议与展望。
李延祥董利军李丽辉杨菊
关键词:冶金史夏家店下层文化炉渣
河南省淅川市王庄汉墓群M7彩绘颜料分析
2015年
一、引言1994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淅川县文化局等单位对丹江库区进行文物普查时首次发现王庄汉墓群,2003、2004年又两次对该墓地进行了复查。2009年9月,受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办公室委托.
屈亚婷屈亚婷宋国定明朝方罗武干王昌燧
关键词:考古汉墓群文物
二里头遗址出土黄牛线粒体DNA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利用古DNA技术从15个二里头遗址出土黄牛个体样本中得到9个个体mtDNA Dloop环序列。全部为普通牛,7个个体为T3世系,另外两个个体分别为T2世系和T4世系。二里头黄牛的所有单倍型在中国现代地方黄牛品种个体中存在并且广泛分布,表明经历数千年的时间,中原地区古代黄牛的基因稳定地遗传下来。
孙洋蔡大伟袁靖周慧
关键词:二里头遗址黄牛古DNA
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出土铜器的矿料来源分析被引量:6
2020年
为进一步了解夏家店下层文化铜器的物料信息,探讨其矿料来源,采用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MC-ICP-MS)对4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和1处高台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部分铜器进行了铅同位素比值测定,并将测定结果同辽西地区几处金属矿的铅同位素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这4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出土铜器的原料可能是使用辽西当地的大井多金属矿的矿石冶炼而成,而大山前遗址出土铜器的铅料有可能来自辽宁桓仁的多金属矿,二道井子遗址所出红铜器的铜料则可能另有来源。所属高台山文化的湾柳遗址铜器的铅同位素数据具有高放射性成因铅特征,表明其与同期其他考古学文化存在某种联系。
王永乐梅建军梅建军陈坤龙曹建恩曹建恩
关键词:夏家店下层文化铜器铅同位素矿料来源
内蒙古赤峰市二道井子遗址出土铜器的初步科学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近年来,关于中国早期铜器(本文中指商代以前的铜器)的研究已取得一系列重要的新进展。研究表明:西北地区出土的早期铜器不仅年代早、数量多、种类全、分布广,而且材质多样;既显示出与欧亚草原青铜文化关系密切,也有证据表明与中原和北方地区存在联系或互动。相比之下,北方地区的早期铜器发现不仅年代晚,而且数量也少,主要见于夏家店下层文化和朱开沟文化的一些遗址。已有不少学者致力于北方地区出土早期铜器的科学分析研究,发表的相关论著主要有:李延祥等人的《敖汉旗大甸子夏家店下层文化墓葬出土铜器初步研究》、贾海新的《夏家店下层文化药王庙类型的铜器初步研究》。
王永乐梅建军陈坤龙曹建恩孙金松
关键词:遗址铜器夏家店下层文化青铜时代文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